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用活背景材料是寫好科技新聞的法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新聞傳播時間:瀏覽:

  【關鍵詞】科技新聞;背景材料;運用

  《新聞人物》雜志創(chuàng)刊于2003年4月,是中國獨具特色深入報道名人明星臺前幕后故事的人物雜志。

新聞人物

  俗話說,紅花也要綠葉配。在新聞寫作中,為了反映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闡明事件的意義所在,就需要有針對性地交待新聞背景,這一點在科技新聞的寫作中尤其重要。筆者多年從事科技新聞報道,深感充分搜集背景材料,靈活應用背景材料對于更好地揭示科技新聞的內在價值,寫出既通俗又有深度的科技新聞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用活背景材料是寫好科技新聞的重要法寶之一。

  從新聞寫作理論的角度,人們通常把新聞背景分為多種類型,比如按材料本身的內容把新聞背景分為歷史背景、社會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事物背景,按使用效果可分為解釋性背景材料、對比性背景材料、說明性背景材料、補充性背景材料等。筆者認為,由于科技新聞主要側重報道重大科學發(fā)現、科技成果、科技工程,內容上具有獨特性,解釋性背景材料和對比性背景材料用得最多,因此本文刪繁就簡,重點探討一下上述兩種背景材料在科技新聞中怎樣起到深化主題、提升報道主體新聞價值的作用,以及在寫作中如何靈活運用背景材料,為科技新聞增色添彩。

  一、解釋性背景材料,幫助讀者讀懂科技新聞

  現代社會,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成果層出不窮,這其中有很多成果具有較大的新聞價值,是科技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然而,由于科技成果本身往往和大眾的生活相距甚遠,其原理也艱深難懂,如果就事論事進行報道,雖然新聞事實準確,時間、地點、事件等新聞要素也很齊全,但大眾會因為內容本身充滿科學術語晦澀難懂而失去閱讀的興趣。這時就有必要在報道中適當加入解釋性的背景材料,讓讀者可以輕松讀懂科技新聞中提到的科研成果,從而對科技新聞產生閱讀的興趣。

  2005年7月,我國天文學家成功研制了世界上口徑最大、最先進的空間望遠鏡,新華社播發(fā)了一條消息:《中國制成人類觀測太陽“最銳利的眼睛”》,為了讓讀者理解什么是空間太陽望遠鏡,消息第三段就用了解釋性背景材料:“已耗資8000萬元人民幣的空間太陽望遠鏡實際上是一顆重兩噸的人造衛(wèi)星,在離地球約73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長5米、寬2米、高2米的空間太陽望遠鏡包括一對主光學望遠鏡、軟X射線望遠鏡組、寬帶頻譜儀、氦譜線和白光全日面望遠鏡、太陽和行星際頻譜儀,設計運行壽命為3年。”[1]有了這段背景,讀者至少明白,空間太陽望遠鏡不是生活中常見的單純的望遠鏡,而是一顆人造衛(wèi)星,是一顆裝備了多個高精尖望遠鏡、頻譜儀的人造衛(wèi)星。一般人寫到這里也就可以了,但記者怕讀者對為什么要研制空間太陽望遠鏡還不明白,又加了一段背景:“直徑為139萬公里的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地球上光與熱的源泉,研究太陽對研究太陽系以及整個宇宙的演化過程至關重要。在建造空間望遠鏡之前,科學家在地面使用望遠鏡觀測太陽。但由于地球大氣層的干擾,地面觀測太陽所得數據并不十分精確。”[2]這段背景一加,新聞本身的價值立刻得到提升,讀者也馬上明白國家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人力物力來研制空間太陽望遠鏡了。

  2016年11月13日,中科院強磁場大科學裝置獲得了40萬高斯的穩(wěn)態(tài)強磁場,為了讓讀者對為什么要發(fā)展強磁場技術,強磁場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獲得強磁場的巨大難度有更深入的認識,筆者用了兩段背景材料,一段是解釋強磁場在科研中的巨大價值,讓讀者明白我們?yōu)槭裁匆銖姶艌觯?ldquo;強磁場是支持科學前沿探索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磁場越高,科學發(fā)現的機遇越多。”[3]一段是借科學家的口說明獲得超強磁場難度極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兼強磁場中心主任匡光力告訴記者,追求極高的磁場就像攀登珠穆朗瑪峰,到達極限之前,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混合磁體是國際上產生最高穩(wěn)態(tài)磁場的主要選擇,但選擇它就意味著選擇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挑戰(zhàn)——水冷磁體必須解決材料和結構的優(yōu)化選擇問題,面臨巨大電磁力和嚴峻的發(fā)熱問題,且給它供電的數千萬瓦級的穩(wěn)態(tài)直流電源本身也是一項重大技術挑戰(zhàn),此前國際上已有多個大型高場超導磁體因技術問題而失敗。”[4]有了這兩段背景材料,這篇新聞的內容就升華了,新聞價值也得到大幅提升。

  新華社曾專門發(fā)過《新聞要說明必要的背景》的通報,認為“新聞不注意說明必要的背景(它與周圍事物的聯系,它的特殊性與一般性,它在整體中的地位),這是我們現在新聞報道中的通病,其結果是故意不要人看”。[5]新華社的這個觀點用在科技新聞的寫作中更是切中要害。由于科技新聞報道的科技成果不少都艱深難懂,不為大眾所熟悉,因此如果就事論事,就成果寫成果,沒有對科研成果來龍去脈和相關作用的背景解讀,讀者讀起來往往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就真的成了“故意不要人看”了。從這一點看,在科技新聞中使用背景材料,其必要性要遠大于其他社會新聞或娛樂性新聞。

  二、對比性背景材料,凸顯報道對象的重要性

  事物的重要性、先進性往往要靠對比體現出來。在科技新聞中,我們常常通過對比尤其是背景材料的對比,來突出報道對象成果的重要性、先進性。比如,某一科研成果,如果不通過對比,不同國內、國外同一領域的研究進展相比較,就不能體現其先進性,新聞價值也無從談起。

  在一些反映重大科技成果的消息中,最常用到比較性背景材料。仍以《中國制成人類觀測太陽“最銳利的眼睛”》為例,為了凸顯中國造空間太陽望遠鏡的重要性和先進性,文中用了一連串的對比性背景材料。首先和發(fā)達國家比:日本、美國、英國正在聯合研制太陽望遠鏡乙,計劃在2007年左右送入太空。太陽望遠鏡乙的口徑為0.5米,分辨率只有中國這座望遠鏡的一半。其次引用兩位權威專家的話來對比:負責空間太陽望遠鏡工程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金聲震告訴記者,中國造空間太陽望遠鏡的分辨率,是此前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國SOHO望遠鏡的10倍;世界權威天文學家、美國國家太陽觀測臺研究員威廉·利文斯頓評價中國的空間望遠鏡“是雄心勃勃的大項目,將能提供獨一無二的成果,并具備使太陽物理學取得重大進展的潛力”。

  2018年4月25日,蚌埠玻璃院0.12毫米超薄電子觸控玻璃成功下線,筆者在采寫這篇消息時,為突出該成果的重要性,就借蚌埠玻璃院院長彭壽之口寫了這樣一段背景材料:“2013年以前,1.1mm以下的超薄乃至極薄玻璃,技術和產品一直被國外壟斷,所有的超薄電子玻璃都需要進口。而現在,我們自主研發(fā)生產的0.12mm超薄浮法電子玻璃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以完全替代進口。”[6]這段背景材料內容豐富,它告訴讀者幾年前超薄玻璃全部依靠進口,所有技術都被國外壟斷,而現在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我們不但打破發(fā)達國家技術壟斷,而且技術水平國際領先,這個進步是多么巨大!通過現在和2013年以前的對比,0.12毫米超薄電子觸控玻璃成功下線這一新聞的重要性得到凸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洪市| 双辽市| 灵台县| 拉孜县| 吉隆县| 屯昌县| 延长县| 普格县| 焦作市| 厦门市| 磴口县| 齐河县| 安远县| 马龙县| 罗平县| 长顺县| 虎林市| 开江县| 休宁县| 沂源县| 滦平县| 凤山县| 太谷县| 巴楚县| 荔浦县| 文昌市| 明光市| 灌南县| 永福县| 潞西市| 博客| 桂东县| 高雄市| 酉阳| 临沂市| 马鞍山市| 乌拉特前旗| 资阳市| 铜山县| 麦盖提县| 丰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