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民生新聞是地方電視臺傳播的重點內容。本文以現階段地方電視臺運行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特點,明確新時代發展對地方電視臺提出的要求,分析如何在新媒體時代下提升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傳播力,以此在拉近新聞與群眾距離的同時,加快我國新聞傳播革新步伐。
關鍵詞:新媒體;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傳播力
(一)城市電視臺的受眾分流
在新媒體背景下,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面臨的問題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為受眾群體數量在新媒體時代產生轉變,接近一半的受眾群體在計算機、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引導下,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所需信息,而電視臺民生新聞接受群體勢必會隨之降低。在這一背景下,受眾群體出現分化,不僅會影響我國各個區域的電視臺運行效果,且會改變電視臺媒體的編輯、選題等工作;另一方面是指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的輿論引導能力持續下降。在新媒體時代下,互聯網等平臺可以成為電視臺或受眾群體傳播訊息的主要載體,不僅能讓軟件用戶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熱點事件或突發事件,而且有助于他們隨時隨地了解事件的變化。在這一環境下,受眾主體性得到強化,受眾可直接進行自我賦權,扮演消息傳播者與制造者的角色。反之,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傳播速度遠遠低于新媒體技術,且溝通的平臺較小,而新媒體技術不僅能為受眾群體提供自由溝通的平臺,而且可以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此時,受眾群體對電視臺信息傳播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勢必會降低它擁有的輿論引導功能。由此可知,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展現出的分發渠道對傳統電視的沖擊非常大。
(二)城市電視臺單向傳播的弊端
了解《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有關內容可知,不管是傳統電視臺還是新媒體技術,整合發展不僅是一場傳播革命,還是一場輿論競爭,更是一次歷史機遇。對比分析可知,新媒體技術是傳統媒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引用移動技術、數字技術等,依據有線網絡、互聯網等渠道和數字電視機、電腦等終端,為受眾群體提供完善且科學的民生新聞。因為新媒體時代下的媒體技術具有:交互性與及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的特點,因此,對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傳播力而言具有極大作用。
下面從多個角度對城市電視臺與新媒體技術進行探究:其一,覆蓋域。其是指媒體特定的傳播目標和區域。城市電視臺在現代化技術的引導下,大部分都已實現在全國范圍內傳播,而新媒體技術作為新時代發展下的重要技術,尤其是移動網絡傳播領域非常廣泛。其二,及時性。其是指傳播的快慢,主要用來評估信息傳播情況。對城市電視臺來說,其展現出的即時性非常低,電視臺為了保障民生新聞發布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必須要對獲取信息進行采編,而新媒體的傳播速度非???,受眾群體在作為信息閱讀者的同時,也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其三,信息容量。對城市電視臺來說,其儲備信息的容量會受時間制約,因此存在限制,而新媒體可以傳播和儲備的信息內容非常豐富,且受網絡共享特點的影響,網絡平臺可以儲備大量信息幫助受眾群體查閱研究,且不會受時間和區域的限制。由此可以明確看出,新媒體傳播的及時性、容量大等優勢,都能凸顯出城市電視臺單向傳播的弊端。
城市電視臺格局和新媒體傳播格局有緊密關聯。在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提出融合新媒體技術進行轉型發展后,傳統意義上的單向傳播方式逐漸減少,隨之涌現的是新聞信息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引用網絡平臺,讓受眾積極參與到新聞信息的傳播工作中,不但可以讓受眾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且能與他們構建情感共鳴,并提升民生新聞的傳播力。在轉變媒介格局時,城市電視臺要想突破傳統發展理念的制約,滿足日益革新的城市建設發展需求,必須要優化現有民生新聞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越發激烈的市場中得到忠實的受眾群體。在新時代下,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要注重優化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素養,還要正確處理新媒體下的傳播要求;而基層群眾要多了解新媒體技術,優化自身的媒介素養,以此確保他們在接受民生新聞的基礎上,提出科學且客觀的判斷。由此,下面對新媒體時代提升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傳播力的思路進行分析。
(一)通過媒介融合來提升影響力
融合與轉型并不是說,城市電視臺根據自身發展需求,設計一個APP、微博賬號或微信公眾號等,隨時在上面發布當天電視臺發布的民生新聞,轉載一些有寓意的小文章或寫一些有深意的句子等,這樣很容易被新媒體所引導,逐漸失去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獨特性和自主性。
不管時代怎么轉變,科學技術理念如何優化,城市電視臺最重要的是將“新聞”看作發展的核心。媒介作為新聞展現的形式,不管是傳統媒體中的報紙、雜志,還是新媒體中的網絡技術、移動終端等,最為關鍵的就是向基層群眾傳遞他們所需的民生新聞,且要保障新聞信息的有效性、科學性及完善性。隨著信息傳遞途徑的增加,導致網絡平臺充斥著大量虛假信息,此時城市電視臺要充分展現自己的優勢,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寫出具有專業水平和人文情懷的民生新聞,從而得到一大批忠實的受眾群體。這種民生新聞不僅不會過時,而且具有極強的傳播力。
對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來說,所選傳播渠道是基礎,傳播內容是根本。對比分析新媒體與城市電視臺可知,后者具有內容上的優勢,特別是“以民為生”的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其展現出的趣味性、社會性及親民性等,都將為它帶來不計其數的觀眾。擁有收視率,就代表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具備影響力,而擁有影響力就可以創造品牌節目,并由此加強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壟斷地位,確保其可以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網絡發展的背景下占據一席之地。例如,某地電視臺開設的民生新聞欄目針對鄰近的“五四青年節”組織開展了一次公益活動,主要是組織當地青少年學生了解“五四運動”等有關歷史文化,讓他們在感受和理解的同時,對“五四青年節”產生新的認識。城市電視臺在民生新聞欄目中播放這一訊息后,也在網絡等多個平臺發布了相同的信息,而后在與當地博物館構建良好溝通后,增加了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先后有多個學校的學生、網友及愛心團隊等參與其中。由此可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拓展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傳播范圍,加強它擁有的傳播力,同時也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受眾需求。
推薦閱讀:《新聞實踐》(月刊)創刊于1986年,由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江省新聞研究所主辦。本刊為新聞專業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