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說到黃梅戲大家可能都不是很陌生,首先知道女駙馬也是黃梅戲。在這些經典的藝術學中應該怎樣去保護這些藝術作品,又該怎樣去發展這些藝術品呢?《戲劇藝術》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戲劇藝術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戲劇藝術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戲劇藝術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我們可以對黃梅戲傳統經典劇目進行數字化處理,可以將傳統的手抄本、油印本等紙質劇本與曲譜錄入計算機,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之處理成文字、圖像、伴奏、音樂、唱腔于一體的數字化資源系統,然后再以電子出版物的形式通過網絡等新媒體渠道進行校園傳播或社會共享,方便廣大黃梅戲愛好者接觸或自學黃梅戲藝術。在這方面,黃梅戲可以借鑒越劇的作法。國家“九五”重點音像出版規劃項目《中國越劇大考》,整套光盤由1張CD-ROM和60張CD組成,另有唱詞一冊。內容分《歷史篇》、《名人篇》、《名劇篇》、《名曲篇》幾大版塊,共計170余萬字,配有3000余幅圖片、收錄有700余首經典唱段,一經問世,就被稱為“中國越劇的百科全書”,為越劇的資源保護、學術研究與藝術傳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資源平臺。另外,我們還可以將與黃梅戲相關的文獻、文物搜集起來,構建一個黃梅戲文獻與文物數據庫或博物館,利用數字網絡的傳播優勢,大力弘揚黃梅戲藝術與文化。
關鍵詞:黃梅戲藝術,數字化,藝術文化
Abstract: we can digitize the traditional huangmei opera classic, traditional manuscripts, mimeo, etc can be printed script and melody into the computer, us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process the text, images, music, music, sing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system, and then through the network in the form of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and other new media channels for the campus spread or social sharing, convenient the huangmei opera lovers contact or self-study huangmei opera art. In this regard, huangmei opera can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practice of the shaoxing opera. National key audio and video publishing planning project of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Chinese shaoxing opera big test", a complete set of CD from 1 CD - ROM and 60 CDS, otherwise lyrics book one. Content points "history", "celebrities", "the famous article", "famous article" several major areas, a total of more than 170 words, equipped with more than 3000 pictures, collected more than 700 classic, became available, is called "Chinese shaoxing opera encyclopedia", for resource protection,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art of shaoxing opera spread provides a very good resource platform. In addition, we can also be related to huangmei opera literature, cultural relics, together, build a huangmei opera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relics of the database or museum, the spread of the use of digital network advantages,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huangmei opera art and culture.
Key words: huangmei opera art, digital art and culture
一、黃梅戲藝術數字化的發展現狀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黃梅戲之所以能夠在解放后獲得快速的發展與繁榮,除了其自身特有的動人魅力外,更離不開現代科技的聯姻與支持。上個世紀60年代《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黃梅戲電影的攝制,80年代拍攝的《鄭小嬌》、《嚴鳳英》等電視連續劇的推出,使得黃梅戲的藝術傳播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高潮。發展至今,黃梅戲已經累積了大量的音頻與音像資料,門類齊全,內容豐富,我們有必要對之進行總結歸類,進行現代技術處理與搶救性保護。另外,我們還可以對現有的黃梅戲藝術與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資源搜集與整理分類,通過戲曲采風、田野調查、專家訪談等方式,對瀕臨失傳或近乎絕跡的黃梅戲藝術與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深入地分類收集與系統整理,將搜集得來的與黃梅戲相關的文本、音頻、音像、圖片等資料進行數字化多媒體等現代技術處理,打造黃梅戲藝術與文化資源數據庫與信息共享互動平臺。在這方面,安徽黃梅戲網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08年5月4號正式上線的安徽黃梅戲網,致力于打造一個專業的黃梅戲影音、圖文信息互動平臺,據網站介紹,截止目前,該網站已經“收錄了400多個唱段,3000多個視頻,35張專輯,55位名家,2000多條資訊,40多個伴奏,單曲試聽下載超過40萬人次,戲迷累積積分超過100萬。網站訪問量達到近1000萬人次,同時段在線IP超200,PR值5,hao123收錄,各大搜索引擎排名前三。”安徽黃梅戲網還開設有微信、微博平臺與QQ群,網友還可以在這里發表評論或參與討論,在黃梅戲藝術與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傳播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昆曲以全票絕對優勢榮登全世界19個入選項目榜首。昆曲的“入遺”,讓民眾看到了中國戲曲彌足珍貴的文化價值,給越來越邊緣化的戲曲藝術帶來了勃盛的生機。此后,隨著京劇及眾多地方戲曲劇種入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于戲曲藝術的保護與搶救、傳承與創新問題日益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與國家層面的重視。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意見》特別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當前,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數字化時代,這為傳統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提供了非常好的技術條件與現實可能。本文即以黃梅戲藝術的數字化傳承為例,以期探討中國戲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路徑與策略問題。
通過現代科技與數字化技術的手段,將黃梅戲藝術與文化資源整合起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傳播與互動,相關的網站還有:黃梅戲在線,安慶網絡廣播電視開設的黃梅戲第一視頻網站,新華網黃梅藝苑、中安在線黃梅頻道、安慶新聞網黃梅戲頻道等,各地黃梅戲劇院如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湖北省黃梅戲劇院、湖北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均設有自己的黃梅戲官方網站,介紹各自劇團或劇院的歷史動態與演出訊息,提供在線劇院或音視頻下載,并組建有自己的網上藝術檔案館,向社會大眾宣傳介紹黃梅戲相關知識。另外,網絡上還活躍著許多區域性或全國性的黃梅戲戲迷票友QQ群。可以說,現代科技特別是網絡傳媒的興起,大大拓展了黃梅戲藝術與文化的傳遞速度與傳播空間。
開發黃梅戲數字產品,引領中國戲曲數字音樂平臺,讓社會大眾通過手機移動互聯等數字終端就能便利地接受與欣賞黃梅戲藝術。黃梅戲藝術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唱腔的優美動聽,由此,它也被稱為“中國的鄉村音樂”。對黃梅戲音樂的數字化開發與利用,從黃梅戲藝術的特性來說,是完全可行的,與其它劇種相比,黃梅戲是占優勢的。如2012年由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聯合中國移動、安徽出版集團等單位聯合開發的“再芬黃梅彩鈴”,其中不僅有《鬧花燈》、《滿工對唱》等經典唱段,也有融匯現代元素的經典黃梅戲歌,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廣大用戶的好評。
二、黃梅戲藝術數字化的拓展空間
首先,與其它劇種相比較,黃梅戲的唱片化、磁帶化、廣播化、影視化等各種形式的音視頻化的起步早,種類多,“據統計,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周播放戲曲節目六十三次,其中黃梅戲不少于三次,平均一個月就要播放一次《天仙配》的選段、選場或全劇。另據統計稱中央臺和福建前線對臺廣播的戲曲節目中,黃梅戲占四分之一。”[1]另外,1983年4月26日上海《新民晚報》根據唱片發行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列出了當時戲曲唱片的發行業績,其中黃梅戲唱片的發行量排列第二,可見黃梅戲受社會歡迎的程度及唱片開發的深度與廣度。在國家圖書館上搜索與黃梅戲相關的多媒體文件,涉及計算機文件、視頻、圖像、音頻的資料有80種,當然,實際上的數量應該不止這些,因為好多珍貴的黃梅戲音像資料散落在各大圖書館、博物館或劇團、劇院組建的藝術檔案館里。當前,這些音視頻資料有些已是絕版,彌足珍貴,我們有必要對之進行數字化保護與搶救,以留住這歷史的好聲音,如果不能及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將是黃梅戲也是中國戲曲資源的巨大損失。
其次,黃梅戲老唱片的數字化保護問題也應該提上日程,亟待開展。作為音頻資料的最早遺留,我國第一張唱片即是1904年錄制的京劇名宿孫菊仙先生的唱腔。中國唱片總公司在2011年啟動了“中華老唱片數字資料庫”工程,該工程已被列為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重點項目之一,預計在2015年建成,通過老唱片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既實現了老唱片的保護與收藏,也為老唱片在當下新媒體時代找到了一條新的生存方式。對于黃梅戲來說,我們可以將一些官方收藏或散落民間的珍貴的與黃梅戲相關的老唱片、老磁帶進行集中系統地收集整理,進行數字化處理,因為我們現在如果不加以轉換處理或保護,這些珍貴的音頻文獻可能因為老化、遺失或許再過幾年也就沒有了,即使留存,則因讀取設備的停產或淘汰,查看已經極為不便,只能躺在圖書館或博物館、檔案館中,變成一堆沒有用處的垃圾。如果我們對之進行保護與開發,既可讓這些歷史的“好聲音”重新獲得旺盛的生命力,也可以為開發利用找到新的商機與盈利點。另外,黃梅戲還可以借鑒《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的模式,對這些音頻資料中的黃梅戲名家唱段配上身段,優化受眾的視聽體驗。
作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之一的中國戲曲,本就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藝術門類,現代科技特別是數字化技術的興盛,可以為中國戲曲提供一個新的綜合平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中國傳統戲曲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可以為中國戲曲的綜合性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與實現平臺,這既符合中國戲曲藝術的本體特征,也是藝術科技化的發展必然。早在19世紀中期法國文學家福樓拜就曾預言,“藝術愈來愈科學化,而科學愈來愈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當前,數字化技術已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蔓延開來,已經深入到了藝術的各個領域與門類。解放后,黃梅戲借助廣播、影視等現代科技的力量給自己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得原本只是鄉村小戲的黃梅戲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在這個藝術數字化時代,黃梅戲如果利用好當前數字化時代所帶來的新的機遇與契機,一定會擁有更多的藝術生機與生存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