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有關農產品中的網絡營銷模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營銷建設管理的新應用呢,不同的寂靜營銷方式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本文從農產品互聯網銷售中存在的問題和農產品銷售不暢的原因以及打造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等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現代營銷》,《現代營銷》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現代營銷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現代營銷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現代營銷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農產品發展最大的瓶頸。解決這一問題,建議通過二維碼將生產全過程植入農產品銷售環節,消費者在手機掃描后就可以看到這個產品耕種、采摘、包裝日期等生產全過程信息追溯,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協同創造出真正的透明供應鏈,重拾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心,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從根本上杜絕假冒偽劣農產品蔓延現象,讓消費者真正吃上放心食品。而這都需要互聯網、物聯網、網絡視頻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大力支持。
關鍵詞: 食品安全,網絡營銷,營銷論文范例
一、農產品互聯網銷售中存在的問題
1、銷售方式被動
黃陵縣的150名農民受訪者中,在農產品銷售中被動等待的占55.33%,到當地小市場買賣的占20.67%,這兩種方式成為農民銷售農產品的主要方式。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簡單、被動。如圖一。
圖一:農產品的銷售方式
2、銷售渠道狹窄
從圖一可以看出,農產品銷售渠道主要有三個,一是農民自己找市場的占54%。二是等待中間商收購的占47.33%.三是政府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作用較小,僅占3.33%。農產品銷售渠道表現為兩個特點,一是渠道狹窄、被動,二是都是在現實市場中進行實物交易。
3、滯銷現象時有發生
調查顯示,經常賣不出去的占8.6%,偶爾賣不出去的占33.33%,而農民應對滯銷的方式68.67%是便宜賣出去,贈送親戚的占8%,除此之外就是倒掉或任其腐爛。農產品滯銷中表現的兩個特點,一是谷賤傷農,農產品滯銷;二是農民應對方式簡單、無序。
二、農產品銷售不暢的原因
1、缺少大數據引導,滯銷漲價并存
從這幾年農產品滯銷的表現來看,幾乎每個省份都表現為農產品豐收卻賣不出去。農產品滯銷,除了難以預測的天氣因素影響外,主要因素是供過于求、適銷不對路。其原因一是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閉塞,難以獲取有效的決策信息;二是農民對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高、不精準,盲目生產,產品結構不合理;三是容易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種植或生產,造成供大于求,導致滯銷現象。
2、分散經營,難以應對復雜市場
在對150位農民調查中發現,一是農業生產分散經營程度較高。可耕地在10畝以下的105位,25畝的只有5位。二是在農產品市場交易中缺乏自主權。農民自己確定農產品價格的占只10%,以對方給出的價格成交高達30%,在農產品滯銷期100%由賣家定價。三是36%的受訪者認為,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是分散經營,難以獲得定價決定權。市場經濟具有社會性、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的特點,在市場經濟中,一切生產活動都卷入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市場中,成為開放的、社會化的生產,我國農產品分散經營現狀,難以應對開放性的復雜市場。
3、銷售模式簡單,難以適應網絡時代需要
從圖二可以看出,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農民在價格制定方面比較被動,特別在農產品滯銷階段,幾乎是任人宰割。二是農戶獲取銷售信息的渠道較少,容易出現盲目生產,導致產銷脫節,這是造成農產品風險大,農民收入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網絡時代的市場具有便捷性、定向性、精準性、感觸性、互動性等特點,對產品及產品的銷售方式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銷售模式很難適應。
圖二:現有銷售方式的缺陷
4、缺少品牌意識,難以形成競爭力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產品零售市場交易中交易雙方更關心的是農產品的數量、價格、是否短斤少兩,品牌意識非常淡漠。在對黃陵縣的調查中發現,注冊商標的只占2%。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以產品為核心,由于缺少專業技術難以提供更高級別的產品,這種脫離市場、比較落后的意識,不僅為農產品的銷售帶來困難,而且也阻礙了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5、對網絡營銷認識不足,難以跟上物聯網步伐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40%的受訪者聽到過運用網絡營銷農產品的事例,56%的人對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不了解,或認為不可行,66%不愿意把農產品放在網絡上賣,對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他們存在較大心理障礙,100%受訪者擔心網絡信息不真實,會被騙,41%則害怕沒有固定的客源,不穩定,25%則認為自己不懂網絡,交給別人又不放心。物聯網是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農產品物聯網的推廣和應用今后會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龍頭。
三、打造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
我國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但企業家和學者并沒有停止探索,期間也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如:褚橙、柳桃、潘蘋果,更是具有代表性,其中“三只松鼠”在互聯網帶來的電商熱潮中脫穎而出,成立僅1年,營業額就達到3億,僅2013年“雙十一”當天就銷售3562萬元,通過調查分析,我們也發現廣大農民已經意識到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弊端,迫切希望了解和學習農產品網絡銷售知識,因此,農村示范、推廣農產品互聯網營銷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需求和基礎,構建綜合運用電商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運用大數據細分市場,解決農產品適銷不對路問題,打造農產品B2C2B網絡營銷模式
在傳統的農產品銷售中,農民對農產品顧客群體不確定、泛化,對其需求不了解,這種無法有效識別顧客的現象,不僅造成農產品適銷不對路,而且加大了營銷成本,企業將營銷費用花在價值較低,甚至是無需求的顧客身上,影響了企業效益。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讓大規模地處理個人信息成為可能,企業可以根據網絡平臺上參與、瀏覽人數、年齡、性別、區域等等數據,對受訪群體進行細分,準確了解消費需求,運用B2C2B模式(電子商務的一種創新模式,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to-Business的縮寫,即商家對消費者再對商家。)開發精準農產品市場,首先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針對網上顧客群體的需求特征、購買動機和購買行為模式提供特色產品,特色服務,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開發精準而廣闊的農產品市場。其次,把商家資源聚合放大,發展為農貿商圈對農產品消費者再對所有的商家,建立商家-消費者-商家互惠互利的良性關系和銷售模式。
2、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指導農民科學種植,解決農民盲目生產問題,打造農產品網絡市場和生產良性互動營銷模式
農產品生產、銷售密不可分,盲目生產、泛化營銷是農產品的兩個相互制約的頑疾。針對這個問題,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海量數據資源打造農產品網絡市場和生產良性互動營銷模式。在大數據領域,電信運營商是海量大數據用戶的擁有者,僅移動用戶數一項,三大運營商總數已經達到了 13 億。龐大數據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財富。政府應該引導農民在農產品網絡銷售中對這些數據資料加以甄別和分類,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結合政治、經濟、社會、氣候等等因素對農產品供求進行分析、預測,讓農民學會運用大數據分析確定農產品種植規模,對農產品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銷售的關系,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實現良性而科學的市場與生產互動。
3、把生產環節引入銷售領域,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打造農產品互聯網品牌營銷模式
傳統農業發展不好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品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無利可圖。褚橙、柳桃、潘蘋果之所以那么火就是因為借助了互聯網的強大品牌營銷能力。打造農產品品牌營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互聯網是打造農產品品牌的助推器。農產品品牌概念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而逐步建立起來,在我國交易市場,品牌農產品已初具排除無農產品的能力,消費者依賴性較強的品牌產品逐漸占領了市場,開始形成了由強勢品牌和大型企業占據領導市場競爭局面。[1]因此,打造農產品品牌是企業和農戶必須樹立的商業意識。而互聯網對農產品品牌創立有著天然的優勢,網站建立和營銷、服務的低成本性、空間的無限性,可以使農產品以低成本營銷方式得以廣泛傳播。
4、政府搭臺、技術唱戲、各方支持,為農產品網絡營銷提供全方位服務
動員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為農民提供服務平臺和指導,解決農民互聯網應用技術障礙,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便利、低廉的營銷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像互聯網人那樣容易地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并以此推銷產品。因此,建議政府加大農村互聯網建設和發展及普及力度,對農產品網絡銷售提供更多、更實惠的技術、學習及優惠政策,幫助農民快速掌握互聯網相關技術,使農產品快速插上互聯網、物聯網翅膀,幫助農民快速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