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應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分類,是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人才保障;應用型人才如何培養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然后明確了建構主義知識觀的涵義,再結合“知識是基于經驗的主觀建構”的核心思想,最后提出基于建構主義知識觀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啟示。
關鍵字:建構主義知識觀,應用型人才培養,人才轉型
根據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主要分為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及職業技術人才三類,其中應用型人才是能夠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要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等工作,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設全方位貫穿、深層次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從培養體系到培養模式到質量保障,形成完整的閉環,最終落實到立德樹人的成效上。要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設的系統性,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設與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專業分流、書院制管理、畢業就業、產教融合等工作有機融合,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設落實到招生方案、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本研貫通等具體的人才培養舉措中,形成高質量、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及項目式教學改革建設方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長效機制,真正發揮應用型人才培養撬動高等教育“質量革命”的戰略作用。
二、建構主義知識觀
建構主義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的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建構和生成過程,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建構主義主要探討“知識是什么”、“知識以何種方式存在”、“知識如何獲取”三個基本問題,它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具有迥異于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1]。
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包括: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也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而只是隨著人類進步而不斷改正并隨之出現的新的解釋和假設;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并不能拿來就用,而是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知識并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并不意味著每個學生對這些命題都會有同樣的理解,因為理解只能由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2]。
三、建構主義知識觀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啟示
建構主義知識觀強調知識是學生主動獲取的經驗和信念,在培養應用型人才要加強在一定情境下學生通過意義建構獲得實踐經驗,強調學生中心、活動中心及經驗中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與自學能力,在實踐中面臨各種未知與復雜問題時能夠運用恰當的思維思考解決問題。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邏輯改革:實現學科邏輯和心理邏輯的整合
傳統應用型人才教育強調對學生進行基于學科知識的認知能力的訓練,體現出應用型人才教育活動組織與開展的學科邏輯。由于學科邏輯過于強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生認知能力訓練的傾向,因此,容易造成應用型人才教育活動的開展忽視學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忽視學生實踐經驗構建。教育應更多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者對傳統教育的學科邏輯展開了猛烈的批判,強調教育活動的開展需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強調學生中心、活動中心及經驗中心,體現出教育活動中人才培養的心理邏輯[3]。由此可見,學科邏輯強調按學科知識建構開展教育活動,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的訓練,而心理邏輯則強調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教育活動,關注學生的實踐經驗,體現出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背后體現的是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代表的兩種不同的教育范式,體現出兩種不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主張。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容改革:面向未來的新機器與工科體系
應用型教育應從關注當前產業界發展轉向面向產業界未來發展,即面向未來的新機器與工科體系。新機器是對所制造出來的工科人工物的統稱,例如機械類、分子類、生物類、信息類的工科人工物。工科體系是指由新機器所組成的產業體系。21世紀中期的新機器與工科體系將會由物聯網、自動化體系、機器人體系、智慧城市、可持續材料與能源體系、生化診療、大數據等組成。與傳統相比,面向未來的新機器與工科體系體現出高度的整合性、復雜性、連通性、自主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特色。高度的整合性指新機器與工科體系超越了傳統的工科學科隔離,對機械、信息、分子、生物、建筑、能源等進行整合;復雜性指新機器與工科體系所運用的工科技術的復雜程度不斷提升;連通性指新機器與工科體系各部分是高度連通的;自主化指新機器與工科體系自主水平提升,可以獨立于人的行為自主運作;可持續發展指新機器與工科體系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基于以項目為中心的方法體系
應用型人才教育的現狀通常是基于以學科為中心的學習方法;課程被規劃為一系列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內容結構;這種教學方法不適應未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探索將項目引入人才培養過程,作為補充性的方式應用于應用型人才教育。以項目為中心的方法,學生們選擇一個明確的跨院系課程和項目的“學科串”,而基礎仍然來自于本院系的要求。由于“學科串”跨越了院系和學校邊界,學生組成了一個圍繞共同項目的團隊,深入項目情境,通過協作、會話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生通常從大二開始每年參加一個項目,他們的項目需要隨著他們的進步而不斷提高深度和專業性[4]。通過項目的完成提高學生的主動探究與自學能力,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從團隊技能到人際關系技能再到領導能力提升。1 [2] 存入我的閱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