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國家文化名片。2018年,習近平同志多次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檔案資料作為歷史文化最忠實的記錄,是大運河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淮安市大運河檔案資源現狀
據筆者調查了解,近年來,淮安市檔案部門緊跟國家、省和市政策導向,圍繞實現“漕運文化展示區、河工文化集成區、生態文旅體驗區、運河保護示范區”的目標定位,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對全市大運河檔案資源情況進行了初步摸底,共梳理出檔案目錄6000余條,內容涵蓋漕運、河工、鹽運、榷關、造船、運河名人等多個方面,還有《京杭運河志(蘇北段)》《蘇北運河航務年鑒》等資料。市文旅部門還設立大運河淮安段檔案中心,負責保管大運河淮安段申遺工作檔案等。但與淮安在大運河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相比,還有大量檔案資料亟須發掘、整理和歸檔,大運河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還有待提高。當前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大運河檔案資源保管分散。長期以來,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將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作為接收和保管的重點,對諸如大運河檔案之類的歷史檔案關注度不高、管理辦法不多,導致館藏內容不夠豐富。目前,淮安市及其所轄縣區各檔案館中只存有少量大運河檔案資料。文物、水利、規劃、航道等部門亦存有部分大運河檔案。這些檔案有的未進行規范整理,有的缺少系統整合,猶如一盤散沙。此外,還有一部分散失在文史專家和市民個人手中的大運河檔案,也需要進行搶救性征集和規范化保管。
2.大運河檔案資源結構不合理。目前學術界和檔案界對于大運河檔案的概念和范疇缺少清晰而一致的認識,只是泛泛地提出“大運河檔案”這一說法,未作更進一步的科學界定。比如,淮安市檔案館建立的“大運河檔案目錄數據庫”,只是梳理出標題中具有“運河”關鍵字的檔案資料,難免失之偏頗。反觀這些檔案,不難發現絕大部分內容與工程修繕、航道管理、船閘管理、水利設施等相關,且現代產生的檔案居多,歷史上形成的檔案很少。大運河檔案資源所記錄的內容單一,難以全面展現淮安曾經是大運河沿線“五大中心”(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糧轉輸中心、淮鹽集散中心)的歷史地位。
3.大運河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關于大運河的檔案,更多的是一些典籍、文件、地圖之類,對其開發利用,基本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很多時候,大運河檔案資源僅供專業人士作基礎性研究所用,且大多以史料考據為主,對現實發展很少產生直接而有力的推動效果。近年來,基于大運河檔案資源,即便產生了一些推介淮安運河文化的決策性建議,但真正付諸實施的卻是鳳毛麟角。如何將“死檔案”轉化為“活資源”,傾力打造淮安運河文化品牌,以實實在在的成果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4.大運河檔案資源管理人才缺乏。隨著大運河保護和開發工作的快速推進,運河學和運河文化學已經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其研究范圍與對象廣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這就需要承擔大運河檔案管理的人員具備多學科知識,成為復合型人才。但從目前情況看,懂檔案業務的未必擅長歷史研究,懂歷史研究的未必精于檔案業務,沒有形成涵蓋檔案、文博、社會、歷史、旅游、文創等學科的專業保護團隊。專業人才隊伍的缺乏,直接導致大運河檔案工作停留在表面的保護模式,口頭上的宣言比較多,缺少系統深入有實際成效的保護和利用。
二、大運河沿線部分城市的經驗做法
2018年,淮安市組織了“走進運河新時代”采訪團,沿著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等走訪了沿線20多個主要城市,展開立體式、全方位、多視角報道。雖然在各地采訪的時間較短,但一些城市在利用檔案資源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方面的做法,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值得吸收借鑒。
1.原汁原味,利用大運河檔案直觀還原歷史。在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杭州、聊城等城市建立了以運河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集中展示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部分沿線城市的博物館內,常設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展覽,固定陳列有關大運河的文物和檔案史料。例如,被譽為明清時期江南運河上最閃光的城市——蘇州,將全晉會館建成中國昆曲博物館,其中珍藏的昆曲刻本和舞臺演出抄本等資料,成為大運河文化的珍貴檔案。蘇州城外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玉涵堂內,《白居易開筑山塘圖》、世界上最早的保護水質的法規《永禁虎丘染坊碑》等檔案,讓參觀的人們零距離感受到不一樣的運河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
2.創新開發,利用大運河檔案生動解讀文化。常州市飽含深情地對大運河文化進行開發利用。對于青果巷歷史遺存,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在修復中加以保護,讓古巷煥發出新的生機。在“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將歷史遺存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在搶救保護的同時,實現科學合理利用,讓運河之畔的老工廠舊貌換新顏,重獲新生,融“保護、傳承、利用”為一體的創意街區景象呈現于世人眼前。京杭大運河和長江共同孕育的城市——鎮江,有一條全長約1000米的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里面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將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相結合,展示著城市個性風貌,反映著城市發展脈絡,被中國古建筑專家組贊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3.聚點成面,利用大運河檔案規劃古城業態。被譽為國內古城全域旅游新樣板的臺兒莊,背后也有運河檔案資源的支撐。山東省棗莊市委、市政府曾組織人員用三年時間,查閱了30余部地方志、300余部運河史料、2000余件戰地史料,搜集了380多張臺兒莊的老照片和100多分鐘影像資料,由此繪制了6000多幅老建筑的素描圖,為這座“運河古城”重建規劃提供了翔實素材。臺兒莊將保存下來的古城墻、古碼頭、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廟宇、古會館等歷史遺產科學地進行修復,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同時,有著濃郁傳統風韻的運河大鼓、柳琴戲和皮影戲,再現大運河繁華歷史的大型情景劇《乾隆巡游臺兒莊》等每天上演,為古城營造了豐盈的文化空間。
推薦閱讀:檔案類國內核心期刊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