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是農村綜合變革又一新的起點。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涵蓋農業、教育、資源、環境、人口等眾多學科的龐大系統工程,是我黨針對日益嚴峻的三農問題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其與高校尤其是高等農業院校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系。如何整合高等農業院校的知識優勢,以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高等農業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高等農業院校與社會主義新農村之間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不渝的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發展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過推進農業教育普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通過發展農業科技,提升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持續發展動力,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這是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的關鍵。
首先,高等農業院校是培養高素質、創新農業人才的基地。我國具有極其富余的農村勞動力,城市每年新吸收農民工約在四五百萬,每年有農村高考入學的學生也多達二三百萬,他們畢業后絕大數都留在城市工作。也就是說,每年通過各種渠道,農村向城市輸送的勞動力就多達六百萬,為城市建設和
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高等農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橫跨教育、農業,具有很強的行業針對性和發展的特殊性,擔負為農業
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的雙重使命。高等農業院校多年來培養了大批農業專業科技人才,為我國的農業科技做出了重大貢獻。大批的農業院校畢業生在農業管理、生產、科技和教育第一線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獨立建制的高等農業院校已成為發展
科學文化和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農業專門人才的基地。
其次,高等農業院校是農業科學知識創新、基礎研究和國家關鍵技術攻堅的主力。高等農業院校是知識生產的源頭,其多學科的環境,有利于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形成。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在經過高度分化之后又呈現出高度綜合的態勢,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明顯,而新知識的增長點就出現在這些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上。另外,高等農業院校具有良好的科學研究的基礎,先進的科學研究設施,這是知識生產必需的物質條件。借助現代化的實驗手段和比較充足的科研經費、圖書情報資源,通過教師和科研人員,甚至包括學生創造性的勞動,可以產生許多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的無形的新科學知識和成果。高等農業院校在知識的轉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表現除了在知識的創新與傳播中發揮作用外,還通過參與建立高新技術園區、釋放基地等方式把學校中的新科技成果推廣到農村中去,使之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成為整個社會的財富。
再次,高等農業院校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高等農業院校參與知識傳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形成新學科、創新知識和創新技術。是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生力軍,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多層次、多形式進行產學研相結合,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技術保障。
最后,高等農業院校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現代化的主力軍。它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決策思考;高等農業教育系統產出的科研成果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高等農業院校的要求
(一) 牢固樹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思想觀念
高等農業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和輸送源,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樹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思想觀念,增強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意識和主動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自覺性,要按照農村經濟結構性調整、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
工業化的要求,對高等農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材進行認真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素質高、能力強、懂科技、善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生產、加工、營銷、管理人才,所以高等農業院校在這項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現代高等農業教育、教學制度
首先,轉變政府管理高等農業教育的職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
法律、法規體系,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改革政府管理高等農業院校的方式,強化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部門在政策制定、宏觀調控、監督指導和提供服務等方面的職能,逐步減少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其次,確立高校的獨立性和市場主體地位。依法落實高等農業院校的辦學自主權,使其成為真正的獨立法人和市場主體,增強高等農業院校自我
發展、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等農業院校逐步建立與政府和市場的良性互動關系,樹立經營學校的理念,面向社會和市場,尋求自身的發展。
再次,引導高等農業院校正確定位、突出特色、分類分層次辦學。不同的高等農業院校應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特色、傳統和外部需求等
科學地定位。國家給予分類指導,分類管理,科學地核定各類型學校的規模、投入,制訂符合各類型學校培養目標的質量評估標準。各類學校及其所舉辦的各種性質各種層次的
教育,應研究其內部
規律和外部需求,努力發展提高。
(三)不斷推進適應
現代農業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首先,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就業與創業意識為重點,把素質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全面推進高校教學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加強高等農業院校課程教材建設。制訂高等農業院校課程教材改革總體方案,對課程教材體系的改革進行指導。
再次,全面推進高等農業院校彈性學習制度。積極進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試點,全面推行高等農業院校彈性學習制度。適應高校彈性學習制度的建立,逐步改革和完善高等農業院校學籍管理制度。建立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高等農業教育資源共享模式,鼓勵學生跨校、跨學科、跨專業選課,逐步實行學分互認等。
最后,進一步推進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招生制度,堅持執行吸引優秀生源報考農科專業,并使農業人才流向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優惠、保護政策,切實做到減免學費、政府補貼。國家應設立農業人才培養基金或農業教育捐資助學基金,用于資助貧困優秀生完成學業并回到
農村服務。允許地方院校自主跨地區招生。
(四)調整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體系進一步調整農業類專業數量,拓寬專業口徑,更新教學內容,增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積極發展農工、農理、農經、農文、農管交叉的專業和與農業科技相關的新興、邊緣和高新技術專業。而且要重視向適應性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空間延伸和海洋開發農業、新能源農業、文化消費型農業拓展,使學科、專業總體布局結構適應“三大產業”模糊化的現代農業的需要。
(五)創新辦學形式,實現高等農業教育的開放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高等農業院校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升,高等農業院校要轉變觀念,創新辦學形式,實行“開放式”辦學,走產、學、研三者相結合、一體化的道路。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除積極發展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外,還要積極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職教育、成人高等專業證書和各類培訓教育,在拓寬農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途徑的同時,拓寬高校自身的辦學路子。
(六)開展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
在培養和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高等農業院校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和在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努力為提高農民素質服務,另一方面,學校要按照市場需要,創新模式,拓寬渠道,開展富有特色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
經濟發展。根據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當前,要著重開展好以下幾項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訓,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一批骨干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高等農業院校繼續發揮服務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為高等農業院校的改革和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前景。我們高等農業院校必須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顯身手,大有作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貴友,劉志民,等.道路 模式 戰略——高等農林教育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盧良恕.面向新世紀的農業與農業科技發展趨勢與展望[EB/OL].
[3]王廣忠,等.農業教育與農業發展互動機制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3,(12).
[4]李國杰.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