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洛地區(qū)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具有優(yōu)越的生存環(huán)境。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由裴李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龍山文化、而夏文化,一脈相承,連綿不絕。建國后洛陽一帶考古發(fā)現(xiàn)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證明洛陽一帶是當時生產(chǎn)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是很早就成為人類生息繁衍的重要區(qū)域,中華文明的曙光在這里顯現(xiàn)。
古稱“天下之中”的洛陽,山川縱橫,河流蜿蜒其間,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面有黃河天險加上邙山之固,南面伏牛群山連綿,有“四面環(huán)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周邊環(huán)境良好、交通便利等諸多條件是帝王選擇建設都城的重要依據(jù),正是因為如此,帝王們選擇了洛陽。明代陳建《建都論》云:“古今天下都會有四,然論時宜地勢,盡善全美則皆不如洛陽。夫建都之要,一形勝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后可以言建都。長安雖據(jù)形勢,而漕運艱難;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無險,四面受敵。惟洛陽三善咸備。”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史記·封禪書》)。洛陽孕育了夏商周文明,產(chǎn)生了以“河圖洛書”為核心的河洛文化,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其后的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朝代也選擇了在洛陽建都,使洛陽的建都時間長達1500余年,建城史長達4000余年。
城市是文明的發(fā)源地,而都城則是每一個朝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文明出現(xiàn)的判定標準,主要是城市的出現(xiàn),文字的產(chǎn)生,國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是城市的出現(xiàn),可以說城市是文明的發(fā)源地。從夏代建都洛陽偃師二里頭到后晉建都洛陽,13個朝代,1500余年的都城,4000年的城市建設歷史,使中國的文字、文學、數(shù)學、天文、歷法、法律、哲學、軍事、飲食、建筑等文化都源自河洛文化,洛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二、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千年間,占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思想儒、道、佛、玄、理五大學說,世稱五大學術流派,其產(chǎn)生、發(fā)展與形成都與洛陽有著密切的關系。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民族起源,以“倉頡造字”“說文解字”為代表的文字起源,都與河洛地區(qū)有著密切的關系。
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的源頭?!兑?bull;系辭上篇》記載: “河出圖, 洛出書, 圣人則之”。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 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 中華文明的源頭, 被譽為“宇宙魔方”。河圖上,排列成數(shù)陣的黑點和白點, 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河圖呈圓形, 被認為是中國無文字時代的天象圖, 象征天。傳說“伏羲則之, 以畫八卦”,文王以八卦演六十四卦,成書《易經(jīng)》,為中國眾經(jīng)之首。洛書上, 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shù)字, 其和皆等于15 , 十分奇妙。洛書圖呈方形, 被認為是中國遠古時代的方位圖, 象征地。傳說, “禹因以第之, 以成九疇”。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 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 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她所包含的智慧與思想,至今還在被世人不斷的破解與發(fā)掘中。而梳理中國社會主流文化綿綿長河的源頭,“河圖洛書”遠遠的向人們閃現(xiàn)著她的熠熠圣光。
儒學淵源于河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 儒學處于核心與主干地位。儒學來源于禮樂文化。中國最早的禮樂文化應產(chǎn)生于夏朝,到了周代,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倫理規(guī)范,完成了系統(tǒng)的完整的禮樂制度規(guī)范,禮樂成為周王朝的立國之本, 周公的禮樂思想為孔子所繼承和弘揚,也成為后世儒學之源,影響中國數(shù)千年。
道學創(chuàng)始于河洛。道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家學說的經(jīng)典是《道德經(jīng)》,洋洋五千言, 充滿了哲理、辯證思想,無為、尚柔是其核心精神。其作者老子任東周守藏室柱下史30余年,在西出函谷關時,創(chuàng)作了《道德經(jīng)》,此書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主要貢獻, 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 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造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后道教將《道德經(jīng)》列為最高經(jīng)典,北邙山被道教尊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
佛學首傳于河洛。東漢永平年間佛教開始傳入我國, 洛陽是其首傳地。永平十一年(68年)在京城的西雍門外建成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后官辦的第一所寺院, 白馬寺遂成為我國佛教傳播和佛事活動的中心, 稱之為“釋源”。佛教自進入中國后,以洛陽為中心輻射傳播,歷經(jīng)東漢、曹魏、西晉諸朝,逐漸與中國本土思想結合,演變?yōu)橹袊鸾獭?br />
玄學形成于河洛。玄學在曹魏正始年間, 開始盛行, 到了西晉時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竹林七賢” 就是這個時期清談風氣的代表人物。他們崇尚自然, 反對名教, 放蕩不羈, 縱情飲樂。政治上崇尚無為, 主張無為而治。魏晉時期, 社會黑暗, 戰(zhàn)爭不斷, 玄學影響了整個社會, 玄學家大都是社會上的名士、名流, 在學術界、文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聚居在洛陽, 將老莊的“虛無” 思想作為自己的靈魂, 指導自己的言行, 使玄學壓倒了經(jīng)學, 成了士族門閥地主反對中央集權的工具。
理學產(chǎn)生于河洛。理學的主要奠基人是程顥、程頤(常稱二程) 。作為理學基本概念的“理” 是二程首先提出的, 是二程的首創(chuàng)。因他們是洛陽人, 又常年在洛陽講學, 因此他們創(chuàng)立的理學學派稱為洛學。洛學以儒學為核心, 并將佛、道滲透于其中, 旨在從哲學上論證“天理” 與“人欲” 之間的關系, 規(guī)范人的行為, 維護封建秩序。洛學勾畫出了宋代理學的基本輪廓, 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其后, 宋代的朱熹、陸九淵, 明代的王陽明, 又發(fā)展了理學。使程朱理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成為宋代之后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柱。
這五大學說學派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對形成和決定中華民族、中國百姓的思想、觀念和“品格”,對中國社會文化都產(chǎn)生了關鍵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它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三、重鑄洛陽的輝煌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分析、口頭闡述上,最重要的是拿出承前啟后的規(guī)劃,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重視城市規(guī)劃,寓歷史文化于城市之中。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靈魂,洛陽在城市規(guī)劃中,首先要圍繞著自己的靈魂——自身厚重的文化。洛陽的歷史文化保護和展示,必須納入以后的城市規(guī)劃中;洛陽的道路,從命名到美化和道路景觀小品的點輟等,都要讓她彰顯出洛陽的文化特色;洛陽主要區(qū)域和主要街道上的主體建筑,要彰顯洛陽帝都的高貴品相;洛陽城市要有自己的帝都顏色,成為自己獨有的色調;洛陽的園囿廣場要有序的、有目的的以洛陽的歷代文化為內(nèi)容給以編制、設計和建設;洛陽的水系要有洛陽特色的岸路亭榭設計,寓詩寓史,讓其靈動起來;洛陽的綠化,必須廣泛牡丹的種植,讓牡丹花城名符其實。
復原重要歷史遺跡,深入挖掘文化內(nèi)涵。由于歷史原因,洛陽地面現(xiàn)存的古建筑物很少,但歷史遺址和遺跡卻很多,有選擇地整治、復原部分歷史遺址,如:恢復部分漢魏故城遺址、部分隋唐建筑、明清時代特點的街道等,深入挖掘與此相關的文化內(nèi)涵,使洛陽歷史文化有型化,對人們尋覓歷史蹤跡,喚醒文化記憶,強化洛陽歷史文化名城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動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整合與提升,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充分利用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其整合、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動漫、演藝文化企業(yè),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努力實現(xiàn)文化資源向文化產(chǎn)業(yè)轉變、旅游景區(qū)(點)向文化產(chǎn)業(yè)轉變。
加強河洛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培養(yǎng)市民的“洛陽意識”。首先要加強對河洛文化的基礎研究工作。要采取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在河洛文化研究上求得突破。其次,要做好河洛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目前有關洛陽歷史文化方面的通俗讀物還太少,建議有關部門在抓好歷史文化資源項目開發(fā)的同時,把洛陽歷史文化的宣傳推介工作提上日程,并做出規(guī)劃,組織專家學者將洛陽歷史文化資源編輯成系統(tǒng)的通俗讀物出版。第三,舉辦洛陽歷史文化系列講座。在電視臺、洛陽日報(或晚報)上開設“洛陽歷史文化”系列講座,將洛陽歷史文化通俗地加以介紹,使廣大市民更加了解洛陽,增強關心洛陽、熱愛洛陽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