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是培養學生計算機意識、普及計算機文化、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計算機課程將逐步成為中專的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計算機學科教學應在培養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其獨特的優勢。作為致力于培養社會急需的非學術型實用人才的高等學校院校,其培養的人才恰恰就是這新生產力的實踐者、實現者。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高等學校教育的特點,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在整個的高等學校教育階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我們知道高等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適應于社會、有動手能力的實踐型、復合型人才。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以及它在信息技術中所占的比重,恰好可以作為實現培養目標的途徑之一。當今社會,國家已將計算機基礎教育擺在與英語、數學等基礎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重視和加強高等學校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對于提高高等學校教育的質量、增強高等學校教育的社會競爭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正確的目標定位
高等學校教育雖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但由于培養目標不同以及三或四年制教育的特殊性,應當根據其自身的特點,進一步更新教育知識體系結構及基本特點,以適應計算機基礎教育快速發展的新形式。適時性、 應用性、覆蓋性。
二、靈活的專業設置
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針對學科而不是針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學科是相對穩定的,而職業崗位是千變萬化的。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更多地是以市場為導向,基于職業分析,根據職業的變化、以及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需要靈活設置專業。對于高等學校的計算機教育應當緊緊把握時代、把握市場。靈活而高效地增加和調整專業,從而縮短學生自由人到職業人的轉變時間。不能將高等學校教育當作高等教育的“壓縮餅干”,要開拓思維,將外在需求及內在需要有機結合,合理進行專業設置。
三、完善的教學內容
1、轉變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和諧統一。
將教師從“教育者”轉變為“引導者”。將以往簡單地填鴨知識,轉變為把學生帶到知識殿堂的門口,引導學生入門;從“授人以魚”轉到“授人以漁”上來,把主要任務放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上來,把重點放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上;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轉到主動的知識渴求。在教學過程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培養緊密結合,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使用計算機進行工作和學習,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
2、更新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要求,結合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特點和各自實際情況及畢業生主要就業去向的行業特色,把專業的培養分為三個層次,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每個層次都有其基礎教學內容和目標,再按照層次具體的細化教學環節,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獨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體系。隨后根據不同的專業對課程體系進行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3、完善教學方法
(1)注重“精講多練”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講清課程的要點和基礎知識,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多的具體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學。并讓學生多上機操作,目的是從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提高操作的準確性、迅速性、靈活性和協調性。
(2)注重引導式教學
計算機學科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為此,應當在教學中巧妙使用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加以引導,生動形象地解決問題。
(3)注重課外培養
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技能的提高,單憑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應通過講座、興趣小組、競賽等多種方式豐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接觸面,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注重考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