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初,中國的改革和開放處于一個關鍵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鏗鏘7字,震撼了億萬人民的心靈,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和行動指南,對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發展是振興我國經濟的硬道理
1、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正確反映。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這就是我們的國情。過去,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原則存在教條式的理解,對社會主義認識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重新轉移到馬克思主義軌道上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們作為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代化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必然是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也只能達到“小康”狀態,第三步戰略目標才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樣的發展戰略“三部曲”,由低到高、步步前進,是一個循環漸進、互相銜接的完整體系,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同時要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完備的物質技術基礎。因此,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也就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特別艱巨的歷史使命。要實現現代化,首先必須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指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鄧小平同志根據我國底子薄、人口多的基本國情以及同世界的差距,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使命,過程不可能太短,大約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的偉大實踐,證明這個目標既積極可靠,又留有余地,是實事求是的科學論斷。
2、發展是各族人民群眾意愿和利益的集中體現。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歷史。在人類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國有4000多年曾領先于世界文明。但到了近代我們落伍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壓凌辱、侵略瓜分,中國人民始終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之中,始終生活在貧窮落后之中。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擔負起救國存亡的重任,領導人民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人民當家作主,走上了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但是,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經濟發展不快,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如何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社會生產不能滿足這種需求的矛盾,是擺在黨和人民群眾面前的重要課題。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因而,他設計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每一步目標,都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而且用解決溫飽問題——實現小康水平——走向比較富裕這樣通俗易懂的語言,明確地表述改善的程度,使人們更生動、直觀地認識這個目標。
3、發展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客觀需要。
歷史是一面鏡子。經濟發展對人們堅定信念的重要性,證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學性、正確性。自從50年代中期我們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開始出現失誤,特別是60年代中期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誤后,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產生懷疑;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出現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特大事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中國國內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并發生了嚴重的政治風波等等,一時間,社會主義“終結論”甚囂塵上,并對國內產生強大的思想沖擊,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國內外有些人把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上的暫時落后歸結為制度的原因,企圖以此為借口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如果我們實現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就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1987年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同時,他又辯證地指出:“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實現了發展目標,社會主義就顯示出優越性。”“我國綜合國力達到世界前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真正體現出來了。”在鄧小平心目中,既沒有脫離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沒有脫離發展的社會主義。
二、走科學發展之路,努力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始終堅持貫徹科學的發展觀。
貫徹科學的發展觀,核心是抓住發展絕不放松,要在科學指導下加速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的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分析自己的條件、制約因素,實事求是地分析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采取切合實際的規劃、辦法和措施發展經濟。在發展的進程中,要根據地區環境、社會狀況、發展態勢等情況,不斷調整措施辦法,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同時,必須加強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保證健康有序的發展。當前,關鍵的是要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速度與效益、質量與數量的統一,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抓好發展結構調整,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把消費擺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首要位置。要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服務型產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二是扎實抓好人才隊伍建設。
牢固樹立“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就是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關鍵是人才和科技。鄧小平同志指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在發展經濟和科技事業中,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又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組織保證。要大力選拔創新型人才。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型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要科學使用人才。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注重以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堅決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真正做到唯才是舉、量才適用。要營造人才成長的環境。積極為各類人才提供干事創業、發揮作用的平臺,使不同專業特長、不同成長經歷、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
三是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和諧社會應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并進的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正如鄧小平同志在1993年就指出:“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少。”因此,“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要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建設。不斷增加群眾收入,實現更高水平小康;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構筑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以深入實施教育、文化和衛生惠民工程為重點,進一步繁榮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整體提升。要扎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進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扎實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做到以人為本、服務為先,著力構建公平正義、誠實信用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