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政策措施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

  摘 要: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發展。2004年國務院正式批轉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確定了我國高等教育新的政策措施。但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不能過于樂觀地看待高校發展的規模擴展速度,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內涵發展和注重質量上。必須加強高等學校的教學評估工作,不斷加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從而增強高校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關鍵詞: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教學評估;政策措施

  自從1999年高校大幅度擴大招生規模以來,到 2004年,中國大陸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2000萬人①,居全球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 19%,比1999年提高了8.5個百分點,比2003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見表1)。2004年全國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職(專科)學生447.34萬人,比上年增長 17.05%;共招收研究生32.63萬人,比上年增加 5.74萬人,增長21.35%。在學研究生總數達到 81.99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16.56萬人,碩士生 65.43萬人。高等教育資源擴大,校均規模增加。2004年全國共有普通、成人高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 17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校均規模 13561人,生師比為17.44∶1;高職(專科)院校1047所,校均規模3209人,生師比為13.15∶1。

  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面對21世紀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如何實現高等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中國還面對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對此,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確定了高等教育新的政策措施

  2004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轉了教育部《2003— 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政策部分,確定了加強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促進高等學校質量提升和教學改革、深化教育投入制度改革等措施,全面地體現了這期間高等教育的發展思路和改革方向,比較突出地反映在四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調整、優化辦學和布局結構,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一方面,要在以往5年規模快速增長的基礎上,把握好發展節奏,促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培訓、現代遠程教育、自學考試等各類高等教育持續協調發展,普通高等教育應該進入一個增幅適當放緩的階段。2010年,大陸各類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預計達到 2500萬人以上,其中在學研究生 180萬人左右,高等教育毛人學率超過23%。另一方面,要努力實現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相互協調。特別是要推動各類高校合理分工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科技貢獻和社會服務方式;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狀況,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辦學模式,優化高校布局結構,縮小區域間發展水平差距。

  二是通過體制創新,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 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奠定堅實基礎。要結合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繼續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和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集中力量優先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使其教育質量和科學研究及開發水平邁向國際前沿,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問題的重要基地。啟動大學科技創新工程,提高高校的原始性創新能力和解決關系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組織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的研究。

  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包括以下具體做法:建設1500門精品課程,建設一批國家級示范教學基地和基礎課程教學示范中心,并通過互聯網促進資源共享;進一步調整學科專業結構,規范專業設置管理;推進雙語教學和聘請國外優秀專業課教師;大力發展以就業為導問的鬲等職業教育,等等。繼續提高高校教師整體水平,鼓勵教授上臺講授基礎課,開展國家級教學名師獎評選表彰活動,繼續設立青年學術帶頭人專項獎勵資金。進一步完善特聘教授崗位制度,面向世界范圍遴選拔尖人才,鼓勵開展原始創新研究和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爭取在若干年內吸引、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四是深化各項改革,大力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主要包括:深化各項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深化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體制改革,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和高等學校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進一步深化高校辦學體制改革,加強機制創新,對民辦高校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

  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也面臨新的挑戰

  早在1993年,中國政府就做出了逐步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決策,但一直推進緩慢,主要是由于中央業務部門主管各行各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后來這一格局起了關鍵性轉變,1998年國務院機構調整,大幅度撤消合并主管行業部委,成為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難得契機。

  通過若干年的“共建、調整、合作、合并”,世紀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涉及到900多所高校,597所高等學校合并組建為267所高等學校;原來國務院有關部門直接管理的367所普通高校,改革后只有100所左右。教育部直屬普通高校從34所增加到72所(這72所是由125所普通高等學校、12所成人高校、4所中專和9個科研單位合并組建而成);同時,繼續負責管理一所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要是面向成人的高等教育)。國防科工委、國家民委、公安部、國家體育總局等10余個部門管理著40所普通高校,原來歸屬業務部委的3年制專科院校全部劃轉歸地方政府,其他本科院校均實行了省級管理、地方與中央共建的體制;國務院還將高等職業學院/專科學校設置的審批權以及招生計劃權授予省級政府,擴大了省級政府統籌本地區高等教育的責權利,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見表2)。

  總的趨勢是,普通高校增多,成人高等學校數量逐漸減少,大多數成為新設置高職院校的基礎資源。

  當然,國務院及教育部在國家教育方針、教育政策、教育經費投入、教育發展規劃等方面,對各省級政府和有關中央部委負責的高等教育工作實施宏觀指導性管理。教育部作為國務院主要負責教育工作的職能部門,負責全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計劃(能夠有效控制的只是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計劃)、學校審批(本科階段)、具體政策法規、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教師與學生等的職能管理工作。

  目前的問題是,許多地方政府和高校擴招以及新設高等學校(包括學校升格)的勁頭仍然很強,高職院校的新增勢頭也比較大,近3年來以每年140所的速度遞增,顯示出省級政府對國務院下放的高等教育管理權責,有盡可能用到最高程度的傾向。但是,與學校和學生增長幅度不相稱的財政撥款并未配套,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和公用經費支出,分別比2002年下降了6.56%和4.12%。有的省對所屬本科院校生均財政撥款都不到1500元了,還急著申辦新的本科院校,試圖依靠貸款或欠債搞建設、然后提高學費的路子來發展,潛在風險越來越大。

  按照國際經驗,相對于人均GDPl000到3000美元的經濟水平,很難支撐太大的高等教育規模,產業結構和社會發展也很難吸納那么多的高等學校畢業生。另外,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很不平衡,到 2020年,我國的公共財政還要始終面臨著支撐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和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艱巨任務,公民對非義務教育的成本負擔比例呈現出相當沉重的態勢。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國的學生入學錄取、政府廣義投入和家庭廣義成本分擔三個方面之間,很可能出現一個邊際點。因此,對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不應該對規模擴展速度過于樂觀,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內涵發展和注重質量上,客觀地判斷基礎條件和辦學優勢,實事求是地確定本地發展規劃,理性地控制招生規模。進一步促使高等學校面向國家建設和市場就業的現實需要,這不僅對高校,而且對各級政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強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工作,不斷改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目前,大多數高校辦學規模持續擴大,辦學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學術質量和師資水平總體上也有了普遍提高。同時,質量問題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特有問題,也比以往顯得更加突出。經多年實踐,包括高等職業教育、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內的質量保障系統已初步形成。從1981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起,除了進行學位授權學科的評審和定期評估外,還對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進行了研究生院評估;此外,還開展了學位認證工作。1990年國家教委《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提出,要通過對普通高校進行教育評估,來增強高校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從1994年開始,教育部采取“合格評估、優秀評估、隨機性水平評估和水平評估”四種形式,對有關本科高校進行了教學工作評估,取得了良好效果。2002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適用對象為所有普通本科高校。 2003年,教育部又制訂了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對26所高職高專院校進行了評估試點,2004年在全國全面展開。最近,教育部對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工作提出了“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基本思路,并在2005年初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加以重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了5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評估制度,全面推進評估工作。2004年已有60多所本科學校按計劃進行教學工作評估,預計5年內對全部本科院校完成評估工作。今后高職院校每5年也要接受一次評估,以就業為導向,進一步完善高職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制度。這項工作已開始試點。高等學校也要探索和建立本校教學質量保證和監控機制。

  第二,建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狀態數據采集和發布制度。國內近年來有民間的高等學校排行榜,已經引起高等學校、社會各界尤其是考生及家長的關注,也存在不少爭議。教育部將實施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年度公布制度,并逐步建立和開放數據庫網上檢索系統,增加高等學校辦學的透明度。

  第三,建立評估中介機構,不斷提高評估專業化和科學化水平。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學位和研究生教育評估所、本科高職教育評估中心,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會有機結合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試圖通過評估,推動學校轉變教育觀念,明確辦學思想,加強教學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嚴格教學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第四,從嚴治教,強化教學管理,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和評估制度。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從嚴治教,規范和強化教學管理,特別要嚴肅教學紀律和考風考紀,維護正常、穩定的教學秩序。實施在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和錄取程序方面的“陽光工程”,積極促進教育公平。

  第五,進一步完善評估方案,改革評估技術和方法。重視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特點,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評估指標體系,不斷改進評估方法和技術,使評估的方案和方法充分體現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反映教育教學規律和時代特色。

  總之,應充分發揮教學評估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將評估結果作為學校增設專業、確定招生計劃、各級財政撥款、進行資源分配等的重要依據。

  筆者在此探討的是有關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宏觀政策、管理體制改革及教學質量保障體制方面的一些情況。我國已經成為一個高等教育大國,但是離一個高等教育強國還差得很遠。我們要不斷推進制度創新,使有限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并參考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的經驗和做法,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许县| 高青县| 英德市| 沅陵县| 商城县| 麻栗坡县| 万安县| 大理市| 建水县| 新平| 东兴市| 龙江县| 科技| 潼关县| 敖汉旗| 义马市| 芦山县| 平山县| 兴和县| 平山县| 锦州市| 杭锦后旗| 西安市| 光山县| 赣榆县| 中阳县| 呈贡县| 通江县| 滦平县| 东海县| 南部县| 甘泉县| 青岛市| 曲阳县| 辉南县| 吉首市| 岚皋县| 太仓市| 农安县| 新竹市|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