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信息時代讓信息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可以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思考信息技術與教學課堂的融合就顯得十分必要,可以緩解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壓力,給學生一個全新的學習體驗。教師在課堂實踐中發現,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興趣、展示幻燈片課件、創設微課視頻、運用信息網站,能夠很好地引領學生學習,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有效應用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擁有海量學習資源的平臺,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帶領下,走向歷史的腹地,使學生對歷史進行深層次的探索,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發現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大數據,又被稱為海量資源,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幫助。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大數據,能夠增加對學生的了解,知道學生在學習中面臨的困境,針對學生的學習問題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大數據中,更容易展示真實的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由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可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合理布局教學課堂,節省教學時間,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匯總學生以往課堂的表現情況,總結學生的學習特點,然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引導,提供便于學生成長的教學計劃。
二、借助幻燈片課件展示學習材料——豐富學生的歷史課堂
幻燈片課件能夠將學生想要了解的知識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看,幫助學生擺脫傳統課堂的限制,使學生擁有新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要參與者。教師使用幻燈片課件,可以發揮圖片、視頻等的作用,將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展示出來,讓學生熟悉知識學習的背景,拓展學生的空間資源,讓學生看待問題更加全面,豐富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積累,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生在幻燈片課件中,能夠看到五彩的課堂,獲得繼續挖掘歷史知識的興趣,走出歷史學習的誤區,轉變自己的學習態度。由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借助幻燈片課件展示學習材料,豐富學生的歷史課堂。在學習“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書畫在我國古代的發展過程,認識到戲曲藝術的魅力所在,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幻燈片課件,在幻燈片課件中向學生提供了不同歷史時代的書畫代表作品和不同流派的戲曲藝術名家,讓學生通過幻燈片課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學生觀看幻燈片后,對書法、國畫有了基本的認識,熟悉了它們的特點和材料,對其中的代表作品進行了賞析,感受到了書畫的藝術價值。學生還聆聽了戲曲名家的演唱片段,對戲曲腔調有了一定的辨識能力,能夠依據戲曲的發音、聲調等來辨別戲曲的流派,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養。學生在幻燈片課件中,體會到了歷史的厚重感和豐富性,有了進一步探索知識的興趣。
三、設置微課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微課視頻更加重視的是學生碎片化知識的學習,能夠對學生進行強化指導,解決學生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微課視頻時,可以先綜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再為學生設計教學細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歷史知識,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微課中能夠發現自己較為薄弱的環節,然后開展進一步的學習活動,順利實現對知識的吸收。由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設置微課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在教學“‘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三民主義”,認識到“三民主義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健康的歷史觀念,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了七分鐘的微課視頻,在微課視頻中為學生介紹了“三民主義”,介紹了孫中山的事跡,并在學生了解“三民主義”發生、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提出了問題:“三民主義”改革在中國實現了嗎?為什么沒能成功?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展開了問題思考,了解“三民主義”的內容,總結了“三民主義”的作用,客觀分析了“三民主義”在中國發展中的阻礙,加深了自己的理解。除此之外,筆者還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設置了課堂演練環節,讓學生將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靈活運用,以此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學生在微課視頻中將能夠順利完成系統學習,構建較為完善的知識框架。
四、運用信息技術網站——深化學生的自主實踐
信息技術網站存在普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學生簡易操作就能夠獲取大量的資源。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網站,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探索歷史背后故事的動力,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實踐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在信息網站中搜集歷史資料,了解歷史信息,能夠堅定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念,將歷史的片面學習擴展為全面學習,懂得在遇到阻礙的時候應該從哪里入手,發揮自己的實踐能力。由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網站深化學生的自主實踐。在學習“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創新成果,讓學生形成科技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突出學生的自主實踐,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實踐任務,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與我國科技成就有關的信息知識,了解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資料。學生拿到學習任務后,很快就投身到了資料搜集和整理的學習體驗中,知道了我國在載人航天、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發展,體會到了親自動手的成就感。
總之,本文通過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幻燈片課件展示學習材料、設置微課教學環節、運用信息技術網站,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豐富了學生的歷史課堂,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深化了學生的自主實踐。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對歷史有了豐富的認知,感受到了歷史學習的積極意義,不再認為歷史是無用的,而是能夠主動利用,讓歷史擁有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孫甲智.淺析高中階段影響學生歷史學習的因素[J].現代農村科技,2017(10).
[2]丁繼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7(08).
[3]陳立生.多媒體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華夏教師,2017(07).
[4]劉吉強.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7(18).
(責任編輯 李 芳)
推薦閱讀:高中生物課程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