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必然選擇。在新發展格局下,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和中西部高質量發展是相互促進,協同共生的。當前阻礙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質性矛盾即是缺乏在地化意識。遵循當前的“發展”主題,中西部高等教育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重構制度體系、布局體系、目標體系、要素體系和供給體系以凸顯其中西部規定性。未來中西部高等教育應在外向的政策建設的支持下,從辦學理念重塑、耦合機制加固以及自主發展能力提升等內生型路徑出發,以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適切性回應當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中西部規定性;在地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并將推進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振興作為重要任務。中西部高等教育作為中西部振興的戰略內生性力量以及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其高質量發展直接關系到區域的全局性發展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性發展。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事實性矛盾及其透視
2020年9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要“聚焦高等教育不平衡發展矛盾,推動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轉變,高校協同發展、服務能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不均衡矛盾集中體現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整體上相對于東部高等教育的欠發達現實。同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進入新的調試期[1]。滿足當地的實際需要是整個教育建制的基本社會責任[2],但中西部高等教育所承載的助力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的社會功能尚未完全激發,聯動區域發展乏力。具體來看,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存在兩個基本的事實性矛盾。其一,中西部域內外高等教育均存在不均衡:一方面是中西部相較于東部的不均衡,自東向西呈階梯式下降態勢;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內部的不均衡,兼有高地和凹陷[3]。表1以東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幾個指標說明中西部高等教育相較于東部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現狀[4]。各指標均呈由東至西的階梯式下降;西部較中部更不均衡。與此同時,中西部省域間的差距巨大。以高校專任教師的學歷結構為例,四川高校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本科學位、專科及以下的比值為1:1.15:1.05:0.03,而西藏的相應比值為1:4.07:2.54:0.02;四川高校的博士學歷教師和碩、本學歷教師已基本持平,而西藏高校教師的學歷結構仍呈“倒U形”。國內學者還從高水平人才的引育和流動[5][6]、基礎能力建設和制度建設[7]等方面分析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的不均衡矛盾。
其二,中西部高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互促乏力。一方面,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不相當。相較于東部地區,中西部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較差,區域高等教育發展超前于或滯后于區域經濟發展。這種低協調性不利于區域高等教育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功能。也即是說,中西部高等教育對區域發展的貢獻率有待提升,其以人力支撐、科技支撐、理念支撐等對接區域發展的作用發揮不明顯。在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規格上,未有效對接區域產業調整和發展方向,尤其是未有效支持區域的支柱產業、關鍵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同時,在服務面向上缺乏區域的規定性,在戰略定位上未將學校發展和區域發展緊密結合。另一方面,中西部區域發展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力較弱。以居民的高等教育消費支出、畢業生就業[8]和高等教育財政性投入為例:2019年東中西部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19年居民消費支出計算得出)分別為26.58%、27.12%、29.01%,這說明中西部居民對高等教育的消費支出占比較東部更低;從畢業生情況來看,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部地區畢業生流失比例高[9];東部高校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中西部總和的1.23倍,民辦學校舉辦者投入經費是中西部總和的0.92倍,社會捐贈收入為中西部總和的4.09倍。
第一個矛盾具有深刻的歷史原因,是固有且難以克服的。從我國高等教育的制度邏輯來看,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配置之初便忽視了省域間的結構布局[10];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的區域不均衡是一個高等教育內部的原生性矛盾。且國家的各種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中西部高等教育“滯后、不均衡、欠發達”等標簽化印象加深;長此以往,中西部高等教育對政策的依賴性阻滯了其發展的內生動力。第二個矛盾則是內外因交織的。中西部區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弱主要是外因型矛盾,而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區域服務能力弱則主要是內因型矛盾,其實質是發展缺乏在地化。
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整體缺乏在地化特質首先是受到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移植”思維的影響。從創辦京師大學堂之初模仿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再到 20世紀50年代全面蘇化和90年代冷戰結束后由美化到西化模式的轉變,中國高等教育始終走著學“優”學“強”的路子。這一模式直接導致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振興過程中也采取了借鑒東部強?;蛎つ孔非笕蚧哪J?,而缺乏對區域社會文化、組織環境、現實需求以及群體價值觀念等的關涉,走捷徑思維極大限制了自主創新發展的動力。再加上我國高等教育的政府強控制傳統的雙重效應[11],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內發式的在地化辦學實踐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