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充分認識到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但如何將情境教學法真正落實到課堂中呢?這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筆者則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探究意識;興趣
小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常常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呈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等現象,對于這一現象,教師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積極融入到學習活動中。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恰恰能夠達到這一效果。因此,教師不僅需要構建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原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數學知識,并幫助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還能夠以故事為載體,為學生構建趣味化的情境,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由此可見,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十分顯著。
一、構建生活情境,引發情感共鳴
雖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是十分豐富,但他們容易被熟悉的事物所吸引,并積極參與到其中。正是由于這一特點,教師可構建生活情境,使課堂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這樣既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自身的潛能,使他們以原有的生活體驗為基礎來解決數學問題,以此構建起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系。
以“秒的認識”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秒的觀念,筆者首先結合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新年鐘聲將要敲響”的視頻,這馬上把學生帶入到了過年的場景中,并引發了他們的情感共鳴。于是,筆者帶領學生倒計時,在此基礎上,揭示“秒”這一教學主題,這就使得學生對“秒”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緊接著,建立在生活常識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問題,即:在哪些地方還運用到時間單位秒,這使得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這一問題,有的學生提出“跑步比賽”。可見,通過生活情境的構建使學生對秒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以此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自行思考相關的情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有的學生回答:我每天7點30分起床,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借助相關的教具,展示7點30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進行直觀的教學,提高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便利。借助相關的教具以及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不斷的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二、設計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意識
小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并且對某一事物容易產生探究意識。但這種探究意識的產生需要外力的作用。而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設計問題情境,將問題作為激發學生探究意識的外在動力,這樣既能夠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其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還能夠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以此發揮其能動作用。
以“周長”為例,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想象以及分析等綜合能力,筆者首先展示幾張卡片,并設計了問題情境,并提出“你愿意舉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并說出它的周長是什么嗎?”以這個問題為導向,筆者鼓勵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并抽象出了周長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筆者出示一個正方形,并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個探究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并活躍了他們的思維。有的學生提出“只要量出一條邊就可以了,然后乘4”,有的學生提出“只要量兩次就可以,量一個長乘以2,量一個寬乘以2”。在此之后,筆者指導學生實際動手測量,以此總結出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可見,通過問題情境的構建能夠開發學生的智慧,幫助學生體會到新知識的形成過程,還能夠給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與時間,以此使得他們的智力水平得以提高。教師還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比如詢問人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識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相關的思維導圖,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使得學生能夠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適當提出問題讓學生學生各自思考、計算,并聯想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而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相應的便利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構建故事情境,增加學習興趣
小學生難以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學習活動中,尤其是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因此,教師需要將數學知識賦予趣味化的色彩,而故事情境的構建能夠將數學知識蘊含到一則故事中,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根據故事情節產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此外,故事情境的構建還能夠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更加積極的學習行為,從而增加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在教學導入環節,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筆者以故事作為載體來為學生構建具體的情境,首先展示課件一:有一天,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找食物,它們找到了四個大蘋果,應該怎么分呢?如何要求公平合理該怎么分?這一故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于是,他們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得出了結果。在此之后,筆者再次展示課件二:熊大、熊二一起去找食物,它們走了很久,只找到一個大蘋果,他們應該怎么分呢?這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認識了“12”這樣的分數。這樣一來,以故事情境作為導入不僅為課堂注入了新活力,還推動了新課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以及學習興趣,可以適當講述數學小故事,通過相關的數學歷史小故事,傳授相關的數學知識,通過相關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更加積極的學習行為。
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在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具有其自身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因此,教師需要從“興趣、情感、思維”等不同的方面來選擇教學方法。而情境教學法能夠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相契合,它不僅能夠對學生產生暗示、啟發的作用,還能夠給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內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此外,情境教學法的運用還能夠打破傳統“注入式”的教學思想,使教學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征。
參考文獻
[1]劉玉環.淺談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5(6).
[2]姜波.運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之我見[J].中國西部,2017(3).
[3]梁小英.樂教樂學,趣是關鍵——論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30-31.
推薦閱讀:山西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