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為增強我國職業教育期刊傳播力度,擴大職業教育學術影響,調查分析我國職業教育期刊在發展過程中融合新媒體的現狀與困境,發現新媒體時代下的我國職業教育期刊的辦刊思想觀念落后,前瞻意識不足,加工傳播方式簡單,與當下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基于此,提出了職業教育期刊融合新媒體的未來發展出路:轉變辦刊觀念和角色認識,以新媒體生態為抓手,著力期刊供給側改革,夯實期刊未來發展基礎,建立包容、開放、互動、共享的新媒體生態傳播格局。
關鍵詞:新媒體;職業教育期刊;發展;傳播;互聯網
一、前言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關鍵時期,須加大職業類人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而職業教育的發展又離不開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理論引領實踐探索,實踐又推動理論的創新,理論和實踐研究成為了職業教育相關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形成的基石。因此,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在職業教育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重要作用。而職業教育期刊是承載和傳播職業教育科學研究的主體,為理論研究和實踐方法提供了傳播途徑。
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期刊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然而,現實中,我國職業教育期刊的地位并不突出,至今尚無一本職業教育期刊入選CSSCI來源目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這與職業教育在我國社會的重要地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究其原因,刊文質量低和傳播力度小是存在的主要矛盾。
]另外,我國當前處于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信息化手段不斷豐富,媒體傳播方式日益轉變,受眾獲取信息方式不斷變化,這又對職業教育期刊的傳播和發展方式提出了時代要求。因此,我國職業教育期刊勢必要進行自身變革,積極主動尋求媒體融合,實現學術期刊的供給側改革,拓展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傳播路徑。因此,筆者通過調查我國職業教育期刊應用“新媒體”的現狀,分析其運用新媒體過程中遇到的困境,探索新媒體時代下職業教育期刊的未來發展方式,拓展傳播路徑,增強職業教育期刊的傳播力度,提升學術的影響力。
二、新媒體概念與職業教育期刊傳播現狀審視
1967年,戈爾德馬克在撰寫一份電子錄像商品的計劃書中,為了與傳統媒體相區別,首次使用了“新媒體”一詞,[3]但其并未具體地定義新媒體的概念屬性。[4][5]隨之,互聯網技術的一日千里,新生媒體形式不斷涌出,也使得“新媒體”的概念變得越來越寬泛。目前,學界一致認為“新媒體”就是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報紙、期刊、電視和廣播的新興的媒體形態,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和其他形式終端。綜上,筆者認為,凡是使用了新型信息傳播技術、采用了最新的傳播媒介形式、開創了新的內容呈現方式、發現新的內容投放路徑、開創了新的用戶體驗形式的媒體形態都可以稱作“新媒體”。[6]在我國,常見于手機APP、門戶網站、微信、微博社交平臺等。較之傳統媒體,新媒體優點頗多: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傳播路徑廣,受眾群體多,雙方交互性,資源共享性,成本節約化,載體多樣化。
正是由于新媒體的諸多優勢,多家期刊爭先恐后涌入新媒體大軍,力爭分得一杯羹。然而,現實中發現,我國職業教育期刊融合新媒體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官方網站建設不完善、社交媒體平臺匱乏、在線交流互動不足、APP開發意識缺乏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其他教育學術期刊將新媒體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諸如在線交流、聲頻視頻采訪、在線幫助、客戶端、RSS訂閱和郵件訂閱服務。[7]由此可見,我國職業教育期刊在新媒體融合階段未及時把握住時代契機。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傳播學術資源,指導職業教育實踐,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應深入分析新媒體時代下的我國職業教育期刊發展困境,據此提出職業教育期刊的未來發展出路,為職業教育期刊的未來發展提供可行思路。
三、新媒體介入下的職業教育期刊實然困境探微
(一)辦刊思想觀念落伍,前瞻意識嚴重不足
思想認識層面上的全面落后是阻礙職業教育期刊融合新媒體的首要障礙。具體來說,首先是對于期刊內容載體的選擇,仍然忠于紙張介質。雖然,紙張的發明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是,信息技術革命所發明的一系列新技術和設備,已經能夠作為載體儲存和傳播信息內容,且能夠獨當一面,逐步取代紙張作為載體儲存信息內容的作用。
而現實中發現,部分職業教育期刊社每年仍刊印大量期刊,在紙質期刊發行狀況日漸不佳的情況下,會出現紙質過刊積存,導致資源浪費。所以,新媒體時代下,紙質期刊的發行不僅嚴重阻礙了學術信息資源的快速傳播,還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嚴重違背了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要求;其次,角色轉變意識落后。當前,由于我國特殊的社會狀況和歷史國情,大部分學術期刊的辦刊出發點仍然以自身為中心,并未考慮到受眾群體的興趣偏好和知識需求,而新媒體時代下,每個受眾都是一個獨立的自媒體,受眾有發表看法和表達觀點的權利和途徑,受眾可以對某些學術文章進行實時的評論和轉發,從而擴寬了期刊內容的傳播路徑。
新媒體時代下,受眾媒體與期刊媒體的相互作用機制能夠促進期刊內容資源的廣泛傳播,因此,期刊需要轉變角色意識,關注受眾群體的內容需求,迎合受眾群體的興趣愛好。再次,對新媒體的功能作用認識不夠深刻,缺乏實踐活力。部分職業教育期刊仍抱有沉痼守舊認識,認為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的主要功能是交友和娛樂,缺乏學術的嚴謹性和規范性,從認識層面上就極力排斥新媒體,極大地否定了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方式的信息承載和傳播作用和效果。最后,打造新媒體生態意識不強。融合新媒體逐漸成為了職業教育期刊的未來發展思路,但是目前仍有許多期刊的做法是見招拆招,缺乏前瞻性意識。絕大多數期刊在經歷了新媒體的沖擊后,開始使用新媒體,開通了微信、微博、公眾號等,但尚未建立打造新媒體生態的意識。期刊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前瞻性的思維,新媒體生態的打造勢必會成為未來期刊融合新媒體的發展思路。
推薦閱讀:《新媒體研究》是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期刊榮譽為: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新媒體研究》的辦刊宗旨:重點刊載新媒體傳媒技術、傳媒特點、傳播形式、傳播規律、傳播渠道以及新媒體發展趨勢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流學術經驗,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