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目前普遍存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熱”的現象, 但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過程中卻出現了與高校人才培養相脫節的現象。依托眾創空間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解決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脫節問題的最好渠道, 同時也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本文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困境分析出發, 結合典型示范高校的眾創空間建設案例分析, 探索更具實踐性及應用價值的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關鍵詞:眾創空間; 創新創業教育; 路徑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困境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強, 大學生創業成為趨勢, 創業對就業增加的貢獻約為20%, 2015屆大學生中約有20.4萬人選擇了創業。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也成為各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 依托高校建立起來的眾創空間數量近年來也逐步增多, 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眾多高校基于已有資源優勢申報眾創空間, 但在依托眾創空間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卻存在資源整合不夠、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與市場脫節等問題, 因此如何依托高校眾創空間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路徑尤為緊迫。
1. 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未形成有效閉環。
高質有效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需圍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內涵整合學校內外的各種資源, 學校眾創空間的建設目標及主要職能也在于整合空間輻射范圍內的所有有效資源, 二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致。大部分高校的眾創空間在建設過程中都存在建設與預期目標相脫節的問題, 在資源整合及系統規劃方面仍是短板,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包含教育教學、培訓競賽、人才培養、教師教學成果、科研孵化、硬件場地等多項內容, 涉及到高校如學工系統、教育系統、資產系統等部門, 工作未形成有效閉環, 溝通協調不暢、項目投入孵化流程繁復等都影響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
2. 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同質化問題。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教育模式同質化的問題, 在過于強大的外部干預和引導下, 無論在辦學理念、專業設置、師資考核還是高校自身發展目標等方面都高度趨同。高校對創新創業“通識課”形成誤區, 除了雙創工作發展勢頭較好的發達地區外, 其他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仍然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 對所有學生都提供模式相同、內容相同的“通識教育”。同時, 創新創業教育對師資綜合性知識儲備的要求也使得眾多高校師資短缺, 因此只停留在“通識”教育階段也是目前眾多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另外, 在各高校“眾創空間”構建的熱潮中, 空間建設的同質化問題也不斷凸顯, 缺乏各空間特色及專業產業優勢。
3. 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體系單一。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包括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能力提升、創業實踐鍛煉、項目孵化、市場對接等多個方面, 但眾多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卻只推進到通識教育及競賽活動等環節, 沒有深挖其教育內涵, 缺乏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服務。首先, 技能培養方面, 高校創新創業教學內容跟市場、時代發展需求不同步, 學生比較缺乏的市場策略、融資、公司注冊、法律等知識在學校教育中也比較缺乏。其次, 高校與社會資源對接有限, 沒有有效的與政府政策、企業需求及社會投資機構銜接, 校企聯合辦學不足, 最終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項目落地孵化的數量不多, 創新創業孵化與轉化能力較弱, 不注重成果的市場價值轉化。
二、國內高校眾創空間建設示范分析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高校改革的重點工作, 它們在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同時打造高校“眾創空間”品牌, 為國內眾多高校也提供了模范樣本。北京大學一直致力于探索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生態鏈, 打造了“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北大創業孵化營”、“北京大學創客空間”等。“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從創業教育、交流、早期項目孵化、天使投資到企業成立旨在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北大創業孵化營”則是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創業項目;“北京大學創客空間”是依托于北大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學生社團, 主要提供軟硬件技術培訓和創業項目推介服務;“清華大學X-lab”傾向于通過校企模式為學生提供實驗及成果孵化的平臺;“清華創客空間”則是為有創意的學生、社團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清華i.Center”通過建設“創客交叉融合空間”開展實踐挑戰式課程;“清華創+”的定位是全方位服務創業者的綜合性平臺, 與政府機構及投資者建立溝通;南開大學的“GENS BOX”則是政校典型案例, 是由南開大學和天津市南開區科委共建, 宗旨是為學生創新、創業、就業能力開發和實踐提供深入服務, 政校優勢在于可以充分運用政府政策支持實現學生想創業到能創業的過度。
三、高校眾創空間視閾下創新創業教育路徑初探
眾創空間的綜合性服務平臺這一定位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內涵構建相通, 要發揮好高校眾創空間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推動需要在查找現階段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困境的基礎上結合對國內高校中成功示范案例的分析, 從而探索出高校眾創空間視閾下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路徑。
1. 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生態閉環。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不僅包括教育教學、競賽活動, 同時還包括師資儲備、對創業項目的指導培訓、項目孵化、投融資對接等環節, 它是一個全方位的生態體系。高校應該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學校進行統籌, 真正做到將校內創新平臺、實踐平臺、創業平臺等進行積極整合。要借助眾創空間建設這一關鍵契機, 打通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閉環, 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 即各個工作環節進行有效銜接且能夠形成反饋機制的生態系統, 從而克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權責不清、工作效率低等問題。
2. 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精神素質培育。
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既包括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思維的培養, 也包括創新創業行為方式、創新創業人生哲學的素材, 還包括創新創業型生活方式、創新創業型生涯選擇。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思維和能力, 而非純粹培養創業者。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當摒除僅以創業數量、孵化數量、獲投融資數量等作為創新創業教育成功與否的衡量指標, 而是應該更多的借助眾創空間平臺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能力的培育。
3. 構建政校、校企、校校協同模式。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除了要打通校內的各環節外, 也要推進高校與政府、企業、其他高校、研究院間的協同, 而不是“關起門”來做創新創業。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改革示范高校, 均在不同程度上通過校企聯合、政校聯合、校校聯合共同運用“眾創空間”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構建政校、校企、校校協同模式需從擴充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外延出發, 做到區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共享共贏, 從而直接推動“產學研政”相結合, 加快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步伐。
4. 重點打造創新創業教育高校特色。
為了更好地克服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同質化問題, 高校應該借助“眾創空間”中學校的科研平臺、創新平臺來凸顯學校的專業優勢與特色。如研究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傾向于研究型人才培養;應用型高校應該著重考慮實踐型人才培養;醫學類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專業優勢, 注重與大健康產業背景相結合, 注重高精尖技術研究成果的轉化。
參考文獻
[1]嚴毛新.走向差異:高校創業教育的應有格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2) :48-52.[2]王占仁.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由來與釋義[J].創新與創業教育, 2015, 6 (4) .[3]張瑞, 李靜芳.高校建設“眾創空間”模式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 2015, (5) :152-153.[4]困境與路徑:眾創空間視角下的高校創業教育供給側改革[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 2016, (4) :20-24.[5]劉廣, 阮錦強, 馬小惠.依托眾創空間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6, (12) :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