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鄉鎮幼兒園的課程設計和實施內容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

  這篇課程教育論文發表了鄉鎮幼兒園的課程設計和實施內容,鄉鎮幼兒園的優勢就是利用農村地域優勢,來加強課程的開發和研究,努力將鄉土資源與幼兒學習活動進行有機整合,通過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指導策略的三維立體映照,為農村幼兒構筑“鄉野童玩”特色課程,促進其全面發展。

幼兒教育研究

  關鍵詞:課程教育論文,特色課程;課程設計;課程實施

  我園地處農村,是一所鄉鎮中心幼兒園,周邊布滿農田、溝渠、樹林、荷塘。我們基于 “以幼兒發展為本、以現有資源為本”的重要原則,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構建并發展了豐富多彩的“鄉野童玩”特色課程,旨在營造健全的幼兒文化生態,引導孩子重拾鄉野游戲并感受它的美好。

  一、課程的設計

  (一)課程理念

  “鄉野童玩”特色課程緊緊圍繞 “鄉土游戲促幼兒和諧發展”的辦園理念,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學習特點。“鄉野童玩”特色課程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特征:

  1.尊重童心。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追隨幼兒興趣,給幼兒多種嘗試和實踐的機會。引導和鼓勵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與周圍環境積極互動。

  2.體悟野趣。主張幼兒走進自然,通過參與捉龍蝦、采蓮子、挖野菜、掰玉米等典型的鄉野活動,在童年留下關于鄉野的生活印跡,感受和體驗鄉野生活樂趣,激發其對家鄉的眷念和熱愛。[1]

  3.貼近生活。通過做中學、玩中學,引導幼兒感受本土生活,提高其生活技能。如,秋天去稻田撿拾稻穗、冬天給小麥施肥、夏天采摘荷葉制作荷葉茶、春天挖薺菜和馬蘭頭;端午節和老師、家長一起采蘆葦葉、包粽子、蒸綠豆糕、制艾葉香包等,不斷積累有關經驗,獲得情感體驗,逐步建構生活經驗以及對家鄉和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二)課程目標

  “鄉野童玩”特色課程聚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五大領域的目標和要求,篩選出幼兒園周邊的優質地域資源,根據幼兒興趣和需要以及教師現有知識經驗,提出以下特色課程的目標:

  1.了解農村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季節特征和鄉約民情,發現、感受和欣賞鄉野環境中美好的事物。

  2.與同伴、老師一起積極參與鄉野游戲,通過更新材料、創新玩法,體會鄉野游戲的趣味性。

  3.幫助幼兒形成善于發現、積極探究、勇于表現的性格特質,促進其身心和諧、個性地發展。

  (三)課程內容

  為了實現“鄉土游戲促幼兒和諧發展”的育人目標和辦園理念,“鄉野童玩”特色課程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活動,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直接感知獲得成長。“鄉野童玩”特色課程由“叢林夢想”“田頭嬉戲”“池塘趣多”“溫馨村落”四個板塊架構而成(見圖1)。“鄉野童玩”特色課程的內容是動態、開放的——時間上根據季節、節氣的特征順勢而動;空間上覆蓋樹林、田野、荷塘、村莊等自然場景;活動主體由幼兒、老師、家長靈活組合。

  二、課程的實施

  “鄉野童玩”特色課程實施分為“日常活動”和 “節假日活動”兩大類。

  (一)日常活動

  1.集體教學活動

  “鄉野童玩”特色課程和我園的基礎課程都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進行呈現的。主題活動下的集體活動旨在解決大多數幼兒在自主探究活動中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逐漸建立合作意識、歸納意識、探索意識。如,孩子們對野菜很感興趣,就圍繞主題“香噴噴的野菜”開展了“野菜的營養—野菜的種類—挖野菜—挑揀野菜—洗野菜—野菜的做法—野菜宴”系列活動。在開展“挖野菜”集體活動之前,孩子們設計了活動計劃書,對行走路線、挖野菜的工具、挖野菜的具體方法都做了認真準備。在學習野菜的種類時,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孩子們對野菜的外形特征有了基本的認知。在“野菜宴”活動中,通過討論、收集野菜的烹制方法,孩子們發現野菜可以涼拌、做湯、清炒、做餡。最后,通過品嘗,孩子們對不同的野菜口味也有了更直接的感性認識。

  2.區域活動

  許多集體活動因受空間限制而不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主題活動下的區域活動能很好地彌補這個不足。另外,區域活動也為集體活動的開展,積累了感性經驗或作為幼兒拓展探索的條件。如“粘知了”活動之前,老師在生活區投放了面粉,孩子們通過動手操作,知道將面團里的淀粉洗掉就會變成黏糊糊的面筋,直觀了解面筋能粘住知了的原因,為接下來集體活動的開展積累了感性經驗。圍繞主題活動進行區域之間的聯動,也是“鄉野童玩”特色課程實施的一大亮點。如在“田間地頭(麥先生)”主題活動中,老師和幼兒一起設置了美工區、音樂區、生活區、角色區,孩子們在美工區里捏面人、在音樂區里玩“白白的饅頭哪里來”節奏游戲、在生活區里學習制作饅頭、在角色區里買賣饅頭、在科學區里比較“等量面粉兌進不等量的水”與“不等量面粉兌進等量的水”的實驗結果……多元整合不同領域學習的區域活動,促使幼兒獲得綜合的發展。

  3.“互通式”活動

  在實施“鄉野童玩”特色課程時,我們提出了班本特色建設的要求。每個班級根據主題設置了“互通式”活動環境和內容,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避免班級之間游戲材料、情節、內容的重復。如大班年級組由四個班組成,在開展“玉米建構”活動時,四個班級分別收集了玉米皮、玉米芯、玉米稈,玉米須。如大一班用玉米皮編結成一條條的“小辮”,然后將“小辮”纏繞在飲料瓶上,變成一只只漂亮別致的玉米皮花瓶;大二班借助玉米芯堅硬、可塑性強的特點,建構了“八寶亭”“運河大橋”等建筑;大三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玉米稈截成長短不一的棒狀,添加了麻繩和彩色緞帶,織成了簾子;大四班用玉米須給布娃娃設計出時尚、可愛的發型。在每周四下午的“互通式”時間里,四個班的孩子會輪流有序地選擇同位班的材料進行游戲,也可以根據幼兒的需要將幾種材料進行整合開展活動,直至孩子玩得徹底盡興后再更換另一種游戲材料。除了同位班級之間的橫向“互通”,我們還嘗試進行小、中、大班之間進行縱向“互通”。“好吃的藕粉”活動中,小中班的弟弟妹妹參觀大班的“藕制品加工廠”,和哥哥姐姐一起擦藕片、濾藕渣、曬藕粉;哥哥姐姐將藕粉糊糊做好,再送至弟弟妹妹手中供其品嘗。

  推薦閱讀:《幼兒教育研究》(雙月刊)創刊于2015年1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主管、主辦,為雙月刊,逢單月15日出版發行,開設有學術論壇、管理天地、活動案例、巧思精構、觀察日記、教育隨筆等欄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城县| 敦煌市| 漳浦县| 沭阳县| 蚌埠市| 南川市| 贺兰县| 海口市| 克什克腾旗| 荃湾区| 黄平县| 泗洪县| 南溪县| 肇州县| 察雅县| 罗城| 交口县| 梁平县| 综艺| 尚志市| 上蔡县| 赣州市| 汨罗市| 宿迁市| 辛集市| 正宁县| 新密市| 余干县| 繁昌县| 三都| 翁牛特旗| 沛县| 江陵县| 苍溪县| 嘉峪关市| 类乌齐县| 长兴县| 宁乡县| 姚安县| 泗洪县|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