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意味著政府對資源配置更多地處于宏觀調控的位置,更多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將根據市場需要配置,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教育論文投稿:探究教育經濟辯證關系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一、引言
民族地區的人口素質提高、人力資源開發和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教育是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發達之本,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作用已形成社會共識。“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僅是人口眾多,而是處在智力未開發或低開發的人數之眾。………是智力開發長期處于落后的狀態。”
也有研究成果根據西奧多·W·舒爾茨的人口資本理論明確指出:二戰以來,部分國家人力資源在勞動者素質等方面的提高對經濟增長方面的影響作用極大。
教育本來就是一種基本的經濟事實,支撐高效生產率乃是人力資本。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在偏遠的西北、西南等地區,雖然教育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由于民族性、邊界性,及地理經濟等條件制約,大多數民族地區在教育問題上并沒有予以足夠重視,特別是在教育經濟的發展由于資源利用發生沖突時,區域方面往往選擇經濟而非教育的優先發展。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的階段,廣大的民族地區也不例外,市場經濟體制為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教育帶來了新的環境和條件,是民族地區發展的新契機,民族地區要用新思維、新視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推動教育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教育經濟的辯證關系及民族地區教育經濟的取舍
(一)教育經濟的辯證關系
經濟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這一點毫無疑問,教育發展的每一步都需要相應的經濟條件來支持。教育對經濟也有密切影響,教育是經濟發展的源泉。教育和經濟存在著密切關系,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和教育相互作用,經濟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水平,且這種制約比較直接明顯,經濟對教育的影響作用是關鍵性的;而教育則在一定條件下也表現出經濟的決定影響,教育的發展水平在一個周期內決定了經濟的發展高度,教育只是經濟關鍵性要素中的一個要素而不是唯一要素,決定經濟發展的因素還有物質生產資料等,教育對經濟的決定作用在不同條件下表現不同。
(二)民族地區教育經濟的取舍
民族地區幾乎等同于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的軟硬條件都不佳,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各種資源賦存方面不具優勢,經濟發展滯后是民族地區的普遍現象。經濟水平有限,經濟基礎上的教育發展自然有所欠缺,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教育發展往往在資源利用方面產生沖突。支持民族地區權衡經濟教育的依據是教育能動論和經濟決定論。教育能動論認為教育可以通過人才培養使人才培養和物質財富創造得到銜接。
經濟決定論認為經濟在教育發展中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教育發展的基本要素都受到經濟的制約。
綜合各種論點,教育和經濟的密切關系已達成共識,但是在實踐操作中,如何處理教育和經濟的發展關系還存在一定分歧,不同的認知和實踐對區域經濟教育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效果。與其他地區相比,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和教育各方面均處于較為滯后的發展水平,經濟和教育對民族地區皆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有限的資源范圍內,民族地區陷入了只能在經濟和教育兩方面有所偏重的陷井,教育和經濟截然對立,如教育先行論(即先發展教育再發展經濟)、滯后論(教育發展落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比例);同步論(教育與經濟同步增長)雖然對二者沒有偏重,但是并沒有形成有效發展的模式。
三、市場經濟體制對民族地區教育經濟的主要影響
(一)導致民族地區資源配置不平衡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意味著政府對資源配置更多地處于宏觀調控的位置,更多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將根據市場需要配置。對人力資源來說,中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及生活條件各方面比大部分民族地區具有更多的優勢,因此外地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一般不會流入物質條件較為落后的民族地區,而本地的人才資源在合適的機會下也往往滯留于中東部地區,不愿返回原地區。雖然提高待遇可以使人才流動趨向有所改觀,但是限于民族地區經濟水平限制,對人才資源往往并不能和發達地區保持在相近的水平線,因此市場經濟體制下,人才資源配置不平衡是市場經濟體制對民族地區教育和經濟的共同影響。對物質資源來說,依據市場規律,市場投資往往選擇投資環境較好的地區,發達地區在基礎配套設施方面有更多的優勢,且在政策環境方面也有更多的優勢,因此投資方往往很少垂青基礎設施不佳、政策環境一般的民族地區,導致經濟滯后的民族地區在發展資源方面缺少更多的通道。
(二)體制轉換對民族地區教育形成嚴峻的考驗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教育事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改變過去對大學生統包統攬的就業政策,高等院校實施并軌招生,畢業生自行尋找就業門路,這樣使得長期以來民族地區希望學生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教育投資產生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同時也為多數民族地區的群眾帶來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就業壓力和經濟壓力使得民族地區出現了更多的不愿讀書、無錢讀書的現象,市場經濟體制對民族地區教育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多數地區出現教育急劇滑坡的危險。
(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民族地區經濟和教育帶來了雙重發展機會
馮錦敏馮增俊:市場經濟體制下民族地區教育經濟發展新視野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從中東部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非公有制經濟適應了市場需求,具有更多的活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我國東部近年來的工業產值中,國有成分僅占到30%左右,而西部地區則占到70~80%,實踐證明,哪里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得快,哪里的經濟就發達。
民族地區往往以國有企業為主,據統計,2001年貴州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區位商為1.6748,云南省的區位商為1.6984,等等,(區位商是專業指數,是地區某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與全國該行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之比)多數民族地區的國有經濟成分幾乎都遠遠高于其他經濟成分。
隨著民族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國有企業一支獨大的現象逐步被改善,更多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得到發展,這為民族地區經濟帶來了更多的活力。而從教育方面來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發展,帶來了更多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更多的私營企業發展為教育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教育成果向社會轉化增加了新的通道,為民族地區的教育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四、市場經濟體制下民族地區教育經濟發展的新視野
(一)民族地區教育要采取層次化發展措施
教育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市場經濟體制為民族地區的教育經濟效益實現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教育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根據市場經濟需要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并使這些教育活動與經濟效益緊密銜接。民族地區的教育主要分為基礎教育、職教、高等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方向有不同的教育特色,但是教育經費是各個不同教育階段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市場經濟體制下對于民族經費的解決需要采取層次化的處理措施。對民族地區而言,保證基礎教育被落實是民族地區的根本任務,無論其他問題多么緊迫,基礎教育都不可忽略。從職教來看,據統計,2012年云南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高達56.78萬人,貴州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有38.34萬人,職校生的數字快速膨脹帶來的是教育經費的巨額投入。職教主要是為了提高勞動者技能開展的教育,可以為勞動者提供就業門路,并為企業提供技能人才,創造經濟效益,因此職教的經費可以采取企業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攤的形式來進行,減輕地方財政壓力,鑒于職教的經濟效益在初期并不能很快體現,而發展民族地區職教又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民族地區可以采取前期引導推動支持的方式來進行。其他高等教育和社會教育也需要采取新的思路,市場經濟體制為社會力量辦學提供了利好的政策環境,社會力量辦學解決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對有限資金的爭奪,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的教育經濟效益。
(二)重新定義生產力發展標準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經濟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只要是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舉措都需要鼓勵。從民族地區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和經濟對區域生產力提高都具有至關重要的發展意義,但是在實踐操作中,往往容易因取向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實踐行為。從目前國家對民族地區的考核來看,國家對區域生產力發展的考核更偏向經濟產值等數據指標。經濟是短線,民族地區一個經濟項目的發展就使區域經濟的產值明顯提高;而教育是長線,大筆資金投入到教育,三年五載都見不到效益,出于現實利益考慮,很多民族地區在實際工作中都把民族地區的教育放到一個并不起眼的位置,民族地區的教育因此形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狀況。2005年各民族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民族地區有45個,占到民族地區數量的58.44%,有30個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還沒有達到2000年全國平均水平,除了湖南一個地區以外,所有的地區都分布在貴州、新疆、寧夏等民族地區。
從生產力發展來看,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直接結果,而教育的發展則是生產力各要素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教育對經濟也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國家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考核的立足點從根本上來講是對生產力發展的考核,因此,界定生產力發展的標準直接影響著國家對民族地區的考核方向。考核機制是導向,什么樣的考核機制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實踐行為,對民族地區教育問題的合理衡量將有助于民族地區教育經濟發展的矛盾緩解。
(三)加強民族地區教育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適應性
根據教育和經濟的辯證關系,經濟決定著教育的功能,經濟支配著教育的權力、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手段。從國內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來看,西部大開發、加入WTO等社會大環境要求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要由數量擴張、解決短缺經濟的速度型經濟結構向追求質量效益、提高整體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結構性轉變,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同樣也離不開這個大方向。經濟結構的形成與變化最終都是生產力水平提高,以及由此引起的需求增長和結構變化的結果。經濟結構的變化要求經濟決定下的教育也要改變其結構體系,為經濟發展服務。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特征,如資源豐富開發難度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征,因此民族地區要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合理調整經濟結構,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可積極發展工業項目,提高工業的科技含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族地區第一產業比重穩定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當前民族地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提供了近80%的生產總值,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結構也在發生轉變。1978年以前,主要向第二產業轉移,1978年以后,主要向第三產業轉移,1978年民族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勞動力份額為79.42∶11.41∶9.17,2007年該比例轉變為56.06∶15.17∶28.80。
結構轉變帶來的就業結構轉變說明民族地區的教育體系要根據就業結構調整需要,大力發展職教成教體系,并推動高等教育方向向科技創新方面拓展。
(四)在國家支持層面加強扶持力度
民族地區大多分布在邊界地區,少數民族一般居住于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扶持民族經濟發展,國家對民族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資金支持,扶持民族地區完善基礎設施,發展工業,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了必要的基礎條件。雖然國家對民族地區的資金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但是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快速發展相比,民族地區并沒有在增長速度上和其他地區保持同樣的發展步伐,而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
根據人力資本理論觀點,經濟發展依賴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國家對民族地區的物質資本支持對區域經濟發揮了一定作用,而在人力資本方面,民族地區的人力資本相對有所不足。據統計,2005年,全國民族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13年,年均增長率為1.42%,比2000年增加了0.44年,同期,全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7.83年,增加了0.7年,年均增長率為1.76%。也有資料統計民族地區的受教育年限在6年以下,僅僅相當于小學教育水平。
人力資本的發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經濟的發展差距,因此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需要在國家支持層面加強扶持力度。
參考文獻:
[1]龍遠蔚.中國少數民族研究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徐世英.少數民族地區民生狀況統計分析與預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3]張繼華.教育經濟新視野[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4]惠圣.教育經濟學專題教育經濟思想與教育經濟協調問題研究[M].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熊正賢.烏江流域民族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2010,(4).
[6]金英姬等.基于溢出效應的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3).
[7]李星云.教育與經濟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8]編寫組.教育經濟學概論[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