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基于網絡展開的教學模式體現了歷史課程標準的理念,即實現四個轉變:一是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的變革;二是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三是實現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四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關鍵詞:高校課堂,歷史教學,教學論文
高效課堂改革使廣大教師面臨新的挑戰,也帶來極大的發展空間,只要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持之以恒,總會走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高效課堂”陽光大道。
延邊州高效課堂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此次改革就是要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平等參與學習的機會,并在學習過程中有參與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產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進取意識和競爭意識,真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受到尊重,這與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師在叫虛偽流程上靈活多變,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因勢利導,充分發揮教師自己的智慧,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真正做到“為學習而教”,“為學生發展而教”。在改革實踐中筆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
一、設計開放型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
開放型的教學模式就是在空間上變化環境,甚至穿越時空,創設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原貌。實踐中綜合運用班級授課與實踐活動、分組討論和交流合作、自主學習與分層輔導、收集資料與實地調查、課題研究與群體協作、人機交互與多媒體演示等多種組織形式,不拘一格,完全按照教學的實際需要來組織教學。
在開放型教學模式探索中,筆者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紀念館,考察歷史遺跡和遺址,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觀看并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仿制歷史文物,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或歷史成語故事比賽,模擬法庭、虛擬文物拍賣會等等,這樣,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投入其中,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并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共同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南方經濟的發展”一課的教學中嘗試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特點分別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有的班級組織分組將它改成課本劇,由遷徙幕、保家幕、融合幕組成教學,它創設歷史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讓學生在表演中感悟了歷史。
教有法而無定法,開放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樹立激趣意識、目標意識、研究意識、整合創新意識、資源開發意識,對教學內容精細化、問題化,也要對各種教學方法熟練掌握、恰當運用,并將它們融會貫通。
二、以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協調,而不僅僅是競爭,合作學習是培養這種合作與協調能力的一種途徑。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高水平的思維和學習活動,學生看到同伴們的成功,會提高他們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合作學習以開發和利用課堂中的人的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全員互動合作為基礎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礎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成績和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以短時、高效、低耗、愉快為基本品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統一。
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小組的劃分,本著“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同質結對,異質幫扶”的基本原則對全班進行學習小組劃分。學習過程中,小組內必須有分工,每一位組員都要指定擔任一定任務,如果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就容易出現成員不參與小組活動,逃避學習責任的“避風港”。小組成員的分工角色要輪流擔任,實行角色互換。小組學習是完成任務的重要保障,由于小組學習的總任務相同,但組內個成員的學習子任務不同,為完成任務,每位組員對分給的任務必須負責,既要自己掌握,又要保證組內外成員獲得相關的知識。
合作學習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觀,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的一種境界,以團體總成績作為評價與獎勵的標準,這種機制可以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從而保證小組內部的合作,使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盡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
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了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撰寫調查報告---改革開放成果展。課前把這部分內容分為衣、食、住、行、用五個部分。采用異質分組的方法將全班分為五個小組,在每個小組里。每個學生都是某一問題的“專家”。負責其中一部分。“專家”閱讀、研究、搜集、整理他們各自負責的一個“專題”。接著,不同小組把“專家”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專家小組。例如,負責學習“衣”的在一起,學習“食”的在一起等。他們在一起共同探討,相互借鑒。接著“專家”們回到他們自己的小組里,輪流給小組其他成員講解他所學習的“專題”內容。最后各個小組將搜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小組共同撰寫一篇調查報告。以“調查報告”的質量作為小組集體成績。跨小組互助學習使每個學生在兩個小組----他自己所在的小組和“專家”小組,都扮演一個活躍的、重要的角色,并且相對獨立。每一個學生都是“專家”,“專家”們必須認真地學習分配給他們的專題,同時他們要負責把所學到的講給他同小組里的其他伙伴們聽,小組的其他成員也必須聽“專家”們的講解,否則難以完成小組任務?;顒又胁粌H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獨立學習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合作和人際交往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做好基于網絡展開的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多媒體為教師接觸更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料提供方便。歷史教學中運用電視、電影錄像剪輯、微機等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能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這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認知內驅力,促進積極思維會產生積極作用。在歷史教學中用多媒體技術演示材料是課堂上經常使用的方法,是較低層次的運用,但方便簡單,提高了教學效率。較高層次的運用是把融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一體的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支撐環境。教學安排在多媒體網絡教室舉行,在教學設計時仔細分析教師自身、學生、教材,要有明確而具體的設計目標,每一環節或每一處設計目標都要有技術的支持,使技術對設計意圖的支持有可操作性。學生學完一個知識點,如要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則要接受知識的挑戰,檢查其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合格才能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否則重新學習。這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人機競爭、合作學習關系。如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問題,則可進入網上QQ群與老師、同學通過聊天的形式解決。在學完基礎知識后,學生們可進入網上論壇進行討論。如有學生對教師提供的論題不滿意,可以在論壇上提出自己的論題以吸引大家進行討論。這實際上是在網絡形成了合作學習的伙伴關系,在合作、交流中促使問題的解決。例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這樣設計:學習總任務是探討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過程、結局和對中日兩國的影響。同時按教材設計幾個子任務:“甲午中日戰爭與洋務運動”、“《馬關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然后布置子任務: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學生按小組盡可能利用互聯網到數字圖書館、有關的網站搜集相關資料,并就其中,某個方面的研究專題,收集信息、組織材料,然后遞交學習紀要。學生完成任務。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信息技術啟動各類搜索引擎,就自己關心的關鍵詞進行搜索,然后將得到的信息篩選重組,通過個人或協作學習小組的網絡相互交流,并轉發到教師電子郵箱中。進入練習鞏固階段,教師設計一些色彩豐富、內容多樣的練習,讓學生有選擇地在計算機里完成,當學生做對時,電腦會顯示“你真棒”等鼓勵性的詞語。練習題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的不同設計梯度,學生通過一關進入下一關,而這關未通過的學生可以在網上尋求幫助。從小組合作學習角度講,這實際上是在網絡中形成了合作學習的伙伴關系,在合作交流中促使問題的解決;從培養能力的角度講,這次教學涉及到了獲取知識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本身的培養;從因材施教角度講,教師運用相應的教學軟件,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需要、興趣,有選擇地進行學習,開發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相當大程度上到了因材施教。這樣設計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新課程改革整合的魅力,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