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重視歷史教材這一課程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利用將是全面實現歷史課程標準,達到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教材資源呢?新課改以來,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媒介和載體就是借助必修教材而進行操作,這也是歷史學科最為簡捷有效的課程資源。本文擬從高中歷史教科書處理這個角度入手試作探索。
《新教育時代》立足中國,放眼全球,遵循教育規律,利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技術手段引領中國教育發展。突出廣大教育工作者在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和新經驗,探索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新思路、新特點。集學術性、實用性、權威性、前瞻性與專業性于一體,旨在推廣教育新理論、新經驗,為廣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全面深入推動素質教育。
關鍵詞:課程資源,“邊角料”,模塊整合,新教育時代
(一)多元視角處理教科書,大膽處理教材正文。
教材正文資源是教學過程中的核心資源,但并不表示要原封不動地加以呈現,很多時候要對其進行加工處理,這正是體現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處理:
1.課程資源的利用、重組二度開發
(1)利用。教材的內容要盡量來源于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點,能利用的就利用。教材的結構特點,體現教學思路,對教師的教學某種程度上起著一種導向作用,教師應取其長,避其短。在對教材資源進行分析時,要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把握教材的整體性,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考慮教材所提供的實施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2)重組。教材內容是編寫者依據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編排的。但在教學設計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重組。
《新教育時代》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純教育G4類期刊,為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會刊, 是一本面向全國的綜合性教育月刊,國際連續統一出版號: ISSN 2095-4743、國內連續統一出版號:CN 12-9206/G4。級 別:國家級,會 刊: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出版周期:月刊,主管單位: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單位:天津電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2.教科書不同教學模塊間的整合
在課程結構上,《高中歷史課標》改變了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現狀,以“模塊”加“專題”的形式出現。但這種體系有較多的跳躍、缺失和重復,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而言,要理解掌握知識有較大的困難。所以在不違背課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構歷史教學體系十分必要。例如,通過對歷史必修(I)中的第一、三、四、八單元中相關內容進行模塊內整合,側重探討中國政治發展簡史。此外,在更大的范圍內,我們可以對這些分屬不同模塊的知識內容進行統一的考慮。通過對必修(I) 中的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與必修(II)中的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進行跨模塊整合。
重新建構和整合教學體系既可以避免重復的操作,節省有限的教學時間,又可將相互聯系的歷史問題集中處理,以便能夠更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基本特點。
(二)教材中“邊角料”利用
“邊角料”指教材中除正文內容以外,各種欄目等輔助性材料。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人教版)中幾乎每課均附加大量的資料卡片和知識鏈接,以輔助學生理解教材正文內容,這也是新課程教材的一大亮點。僅以必修1專題一來看,一個專題之內就附有插圖21幅,資料卡片7張,知識鏈接9條,史學爭鳴1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期望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就應該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1)有助于強化重點、突出主題。一堂課可運用 各種不同方式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地突出重點,而利用小字內容來突出重點也是方法之一。
例如:必修一“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一課,重點是“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而要認識其重要意義,必須通過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三大歷程的內容分析加以突出。關于這一點,教材大字內容雖然也比較全面,但是,要突出民主政治的意義,特別是對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基的作用,必須要有充分的史料加以印證。如何突出重點呢?認真研讀教材后,我感到小字對大字具有很好的解釋和補充作用,于是決定從充分利用好小字中的“歷史縱橫”——“陶片放逐法”。盡管,我們通過正文大字部分挖掘出與當今民主政治相似的運行方式,但“陶片放逐法”材料的使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得出民主的維護需要有效的監督的結論。由此,既強化了重點,也提升了學生認識當今社會民主政治建設中突出民主監督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2)有助于突破難點,淺化教材 。我以為對于難點突破,還是應該盡量利用教材本身去尋求突破,而小字便往往提供了這樣的契機。
例如: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是本課的一難點。若講不清,就會影響學生對明朝為什么要加強君主專制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講多了呢,又恐完不成課堂任務。那么,該怎樣去突破這一難點呢?縱觀教材,大字部分沒有任何敘述,但“學思之窗”欄下有一段文字,則介紹了明代廢除宰相制的弊端,從表面看,也沒有論及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然而正是這段小字使我找到了突破點!從宰相制廢除的利弊,可以引出兩者權力來源、職責、任免、對皇權的影響等方面的比較點,至此,兩者異同的難點得以淺化突破。
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小字等材料來突破難點,有利于啟發思路,理清頭緒,掃除障礙,可收事半功倍 之效。
(3)有助于消除盲點,減少缺陷。學生在學習中,有時會遇到一些盲點,這些盲點在教材里一般并不重要,也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實現,但它畢竟是學生知識網上的一個空白點。對此,教材常用小字加以彌補。例如:必修一“開創外交新局面”一課“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一目,關于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從教材大字部分看,僅從中、美雙方表述,這不能夠從整個國際關系發展的角度去認識中美關系改善的必要性,教師充分利用好“學思之窗”中關于中國面臨的新的挑戰去分析,學生就會思考蘇美、蘇中關系的狀況對中美關系改善的推動。從而有助于學生掃除知識的盲點,加深思維的深刻性,看待問題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