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類不僅僅創造了世界,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運轉方向。人類的諸多發明中,最重要的既是對語言的發明和使用。人們在改造周圍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著自己的語言。不考慮語言的實際使用環境,是無法真正理解語言的含義的。在我們學習語言的意義的同時,了解相關詞匯的語義框架及正確使用的語言環境至關重要。
關鍵詞:語言;意義;語義框架
1.引言
人類在創造語言的同時,語言也成就了人類。語言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科學,它幾乎涵蓋了人類所有的認知領域,包括哲學、心理學、神經學以及星號學等等諸多領域。可是對于語言的意義這一永恒話題,仍然是眾口不一。本文將從框架語義學的概念闡述語言在人類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2.框架語義學
科學家們發現蜜蜂采蜜能夠利用幾種不同的舞蹈方式告訴同伴蜜源所在地點;猴子能夠通過九種不同的聲音方式向同伴們傳播危險信號,然而它們卻不能傳達蜜源的精確地址也不能夠準確的描述出危險信號的遠近距離,是否要怪幾個彎,是否需要繞道等等精確的信息。動物傳播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完全不能歸結于語言的范疇。因此,人類是語言唯一的使用者、發明者和改善者。眾所周知,人類的發音器官可以發出上千上萬種不同的音,然而并非所有的音都是有意義的,或者說可以稱之為語言。正如李福印(李福印2003:1)所講:
Though glib people may seem to talk in a continuous stream, language is never truly continuous. To convey distinct meanings there have to be discrete units, and breaking the code of a new language always involves as its first task finding what the units are.
盡管人類能夠口齒伶俐地說出一連串的音符,然而語言永遠都不會是一個持續不變的連續體。語言要達到傳達意義的目的,必須具備可區分的語音單位。解讀一種語言,首先要搞清楚這些單獨的可區分的語言單位。
關于這一點不難理解。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聽到某種陌生的語言,我們往往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發出一連串陌生的音響。所以我們漢語里形容一連串的陌生音符有“嘰哩哇啦”來形容。只有習得了這種語言的基本單位,才能夠將每一個獨立的音符區分開來。
人們習得某種語言總是從語言的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音位(phonemes)著手,繼而學習由音位組成的語言單位音素(morphemes),接下來分別學習音節(syllables)、單詞(words)、短語(phrases)、句子(sentences)、段落(paragraphs),最終到達語篇(discourses)。
語言的概念并非隨意的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它們的出現是以一定的有規則的次序或框架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頭腦中,語言的意義就像一個有規則的復雜的各個部分環環相扣的網絡,某些概念總是和另外一些概念在人類體驗社會的基礎上以某種程度緊密相關。比如說“教室”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學生在學校進行學習的場所,而且是一個會讓人聯想起教師、學生、黑板、桌子、椅子、明亮的窗戶或是其它相關概念諸如用于特殊教學目的的教學設施:計算機、耳機、麥克風等等。有些詞的意義自產生起就和一些概念息息相關,離開了這些概念,這種詞似乎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比如說英語短語中的一些固定搭配,像tit for tat、 toil and moil、 tip top等等。生活中的語言概念總是相對的。沒有見過飛機,當然就無從想象機翼的形狀;沒有肉類食品的概念,則無從想象素食者的體驗。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確實在某種場合下,需要借助相對的概念框架來理解某詞的精確意義。“land”和“ground”翻譯成漢語都是陸地、地面的意思。我們說有些動物只能生活在“land”上,而有些動物只能生活在“ground”上。那么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呢?“land”和“ground”分屬不同的語義框架:前者是相對于“sea”而言;后者則相對于“air”而言。每一個詞的意義都局限于或是和某種特定的語義框架相聯系,離開了語義框架,單個詞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借助于語義框架,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詞匯的正確意義。
3.語言的實際應用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工具。人們解鎖語言的意義是憑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用語言的過程也可以說,語言的意義和它所處的相應環境之間關系密切。正如菲爾摩爾(Fillmore)所說的那樣,說話人在一定的語境中說出一系列的單詞和結構總是有他特殊的話語目的,即為了激起聽話者對這些語言的某種反應和理解;而聽話者的任務則是把握所聽語言的意義和目的,即產生語言的共鳴和理解(Croft and Cruse 2004:8)。超市賣的肥皂按照大小分別標識為large(大塊)、family size(家庭型)、 economy giant(經濟型)、 jumbo(超大型)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比較而言,large相對應的體積是最小的。因此,在這種語言環境中,如果我們不考慮實際情況,就無法理解 large的這正含義。我們甚至可以說,脫離了語言的使用框架,是不可能正確理解語言的真正意義的。在這一點上,指示代詞的意義推理尤為突出。指示代詞包括人稱代詞:I(我)、you(你)、 he/she/it(他/她/它)、 we(我們)、 you(你們)、they(他們)等等和地點或時間指示代詞:this(這個)、that(那個)、 here(這兒)、 there(那兒)等等。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這些詞的存在形同虛設。任何詞的意義都離不開它的實際使用環境,或者是我們所說的上下文或是語境。當然了,語言的意義更是和它們的實際使用環境息息相關。
4.總結
人類不僅僅創造了世界,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運轉方向。人類的諸多發明中,最重要的既是對語言的發明和使用。人們在改造周圍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著自己的語言。不考慮語言的實際使用環境,是無法真正理解語言的含義的。在我們學習語言的意義的同時,了解相關詞匯的語義框架及正確使用的語言環境至關重要。每一個詞的意義都局限于或是和某種特定的語義框架相聯系,離開了語義框架,語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語言的實際意義和它的實際使用環境密切相關,只有認真考慮上下文,才有可能真正的把握語言的意義。
參考文獻:
[1]Croft, William & Cruse, D. Ala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李福印,《語義學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何靜
推薦閱讀:語言障礙相關論文文獻怎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