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文化產業(yè)論文發(fā)表了文化遺產保護下的楚舞研究,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論文以楚舞為例,探討了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依據,從而讓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有選擇的繼承和發(fā)揚。
摘要:隨著藝術學理論重點學科的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各大高校深入開展。本文從楚舞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依據、楚舞形成的文化背景、楚舞的形態(tài)風格特征;探討在當代怎樣基于文化遺產保護視角看待楚舞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文化產業(yè)論文,文化遺產保護,楚舞
一、楚舞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依據
舞蹈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楚舞研究中無論是具象性還是抽象性的舞蹈遺存都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具象性的舞蹈遺存主要是指出土文物中以石刻、玉雕、塑像、繪畫等方式遺存下來的有關舞蹈形象和場景的圖像,另外還有戲曲舞蹈、民間舞蹈中傳遞出來的遺存信息。抽象性的舞蹈遺存是指詩詞曲賦、史書典籍等歷史文獻中遺存下來的關于舞蹈形象與場景的文字描述。楚舞的“復現”不同于“再現”,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被完好如初或絕對無差別地復制或再現,社會現象和精神思維現象更是如此。在發(fā)現并重新解讀舞蹈歷史遺存現象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和文化背景,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性地將靜態(tài)的歷史材料鮮活而直觀地呈現在舞臺上的楚舞復現作品是對楚文化精髓的傳承與繼承。楚舞的研究有利于保護和發(fā)展荊楚文化,為楚文化的定位起到推動作用。楚舞蘊含的人文財富和文化精神,是對其保護的核心,也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心。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過程,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整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楚舞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是在精神領域還是物質領域都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一定的歷史現象,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水平,它的價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全面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夠讓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強民族自信。
二、楚舞形成的文化背景
楚舞在楚文化中孕育而生,伴隨多民族相互共通的生存環(huán)境、多民族思想意識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原文化與長江中游流域文化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楚文化藝術》一文中有這樣描述:“楚,既可作國名,又可作族名。楚人認為顓頊帝高陽氏是他們的先祖,老童、祝融是遠祖,鬻熊是始祖。西周初年熊繹被封為楚國國君,公元前223年楚為秦國所滅,立國約八百年。”由此可見,楚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楚舞文化底蘊深厚而寬泛。其中以鳳鳥文化、巫覡文化和水文化為其重要代表。《楚辭》被稱為浪漫主義的源頭,楚人浪漫而多情。在古代文明中,對圖騰的崇拜楚人偏愛鳳鳥。隨著氏族的出現,信仰活動的增加,氏族長承擔的宗教事務繁多,對于其他實務難以監(jiān)管,才出現了專門的巫。《說文》中記載道:“覡,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上古時期的巫,楚人稱之為靈。在《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九歌﹒云中君》“靈連踡兮既留,爛昭昭兮未映。”中記載逢年過節(jié)的盛典時,楚人會穿上艷麗的服裝縱情歌舞。巫風造就了楚浪漫的風情。為了抵御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和改變落后的社會形態(tài),楚人用狂熱神秘的巫術、宗教神話來表達對自然萬物的困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娛諸神。”(漢代王逸的《楚辭﹒章句》)正是這種重視與神的情感溝通,較少的受宗法制度的理性束縛,才造就了楚人率真、熱情、奔放的性情。在現代影視作品《羋月傳》中,楚國接待秦國提親的宴席中上演的《祭少司命》舞,就呈現了一段典型的楚國宮廷樂舞。表現了楚舞以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雖然無法確認這是否是歷史上真實的場景,但是在這樣的現代復現作品中,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楚樂舞的獨特魅力,以及當時巫覡文化的深遠影響。受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楚地多水,楚人愛水。在屈原的《九歌》中祭祀水神的就有三篇《湘君》、《湘夫人》、《河伯》。古代樂舞種類繁多,其中長袖舞以楚舞最為廣泛,利用長長的袖子模擬水的形態(tài),常常運用“S”型的身體形態(tài)或步伐路線,這些特征的形成與長居水邊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三、楚舞的形態(tài)、風格特征
由于歷史時期的不同,鼎盛時期的楚文化與早期的楚文化判然有別。早期楚文化帶有明顯的華夏文化胎記和原始的南方巫風,但是到了鼎盛時期,楚文化既擺脫了充溢于中原的純粹理性的束縛,又沒有被風行于南方的巫術引向粗野、低級的宗教狂熱,逐步形成了追求內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浪漫與現實高度結合的美學特征,這對楚舞的形態(tài)、風格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根據可查閱的關于楚舞的研究成果來看,楚舞的形態(tài)及風格特征被廣泛認同和推廣的結論,歸納出來就是如下幾種:(1)長袖細腰、飄逸輕靈;(2)“偃蹇”“連蜷”、柔和急速;(3)曲折多彎、熱烈奔放;(4)自由浪漫、神秘開放。舞姿形態(tài)及風格特征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是從文物、古籍中搜尋而得的結論,有待做進一步的考證。由于時代久遠,僅存舞蹈遺存較少,我們無法窺見楚舞整體的歷史風貌;當代人對歷史遺存的解讀存在著個體差異,對有限的歷史遺存所提供的心血挖掘不夠。考證工作的難度和復雜程度是巨大的。特別是有些研究者根據漢唐時期的文史資料推測出楚舞的遺風遺存,這樣的推測顯然表明主觀的考量成分比較重,僅僅作為一種參考會更恰當。憑借文史資料為依托,結合現代審美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動才是值得推崇的。楚舞是否具有漢唐舞那樣的研究價值與現實意義,還有待更多的研究學者的共同努力,經過長期不懈的考證才能有比較正確的成果。是否有必要將楚舞研究發(fā)展成為像漢唐舞系那樣的古典舞研究路線是值得商榷的。個人認為,深入挖掘楚舞的傳統(tǒng)性、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結合現代藝術手段,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舞蹈作品,為楚舞元素在現代的傳承與發(fā)展做些實際的研創(chuàng)活動還是很有必要的。但盲目的刻意模仿或肆意臆造楚舞舞目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更是對人類文明的褻瀆。保留住楚舞文化中的經典是傳承的基礎,正確認知文化的真實性也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
四、同名舞作《激楚》的古今異同
1.激楚的釋義為:①古代歌舞曲名《漢書•司馬相如傳上》:“鄢郢繽紛,《激楚》《結風》。”顏師古注:“郭璞曰:‘《激楚》,歌曲也。’”《蓬萊驛夜宴醉后贈別》詩:“起舞《激楚》歌《采蓮》。”②形容音調的高亢凄清。《楚辭•招魂》:“宮廷震驚,發(fā)激楚些。”王逸注:“激,清聲也。言吹竽擊鼓,眾樂并會,宮廷之內,莫不震動驚駭,復作激楚之清聲,以發(fā)其音也。”后亦用為憤激悲楚之意。我國自上古以來,詩、歌、舞三位一體不可分割。《激楚》在戰(zhàn)國時期是楚舞舞曲之一,與《結風》《陽阿》并之。在屈原《楚辭•招魂》中這樣描寫:“竽瑟狂會,搷鳴鼓些,宮廷震驚,發(fā)激楚些。”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說:“《激楚》,楚歌舞之名,其節(jié)最為漂疾,故眾音競作,至于宮廷震驚,以發(fā)起而助之也。”由此可見古時舞《激楚》時,節(jié)奏熱烈奔放、激情宣泄,迷狂的原始藝術遺風濃郁而激烈。2.現代群舞《激楚》是由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編創(chuàng)、表演。該作品以楚地濃郁的楚文化色彩和巫覡文化元素為創(chuàng)作依據與來源,大膽地進行藝術想象與加工,運用富有楚時期特色的音樂,將楚人浪漫多情的天性,神秘的神靈崇拜習俗表現得淋漓精致,運用豐富鮮明的現代舞蹈語匯,結合楚舞元素,試圖復現楚舞中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這部作品對楚舞的研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群舞《激楚》是對楚舞復現的大膽嘗試與探索,寬大的單邊長衣袖設計別具一格:既保留了楚舞長袖的特征又與現代時尚氣息顯著地無袖設計相結合,傳統(tǒng)與現代相融合,更能迎合現代審美要求。神秘的面具設計盡顯巫覡文化的遺存,楚文化元素巧妙地溶于其中。在高潮舞段的設計中運用快速的“S”型群體隊形的變換體現了楚舞對水文化的沿襲。現代編舞手法結合楚舞的文化元素,雖然無法臆測楚舞的原始風貌,但是這樣的舞作,無疑是符合現代審美的,同時也體現出編創(chuàng)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傳承,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與追求。古今同名舞作《激楚》都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對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追求、浪漫與現實高度統(tǒng)一的思想境界。楚舞文化的精髓來源于楚文化的精華,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來看可以歸結為:即不憚躐等破格的進取,不分此畛彼域的開放,不厭追新逐奇的創(chuàng)造。尤其是“不厭追新逐奇的創(chuàng)造”精神是當代社會發(fā)展所需要弘揚和繼承的。
五、結語
基于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楚舞研究應該具有時代性,遵循時發(fā)表展的需求及規(guī)律,有選擇的繼承與發(fā)揚;具有創(chuàng)新性,延續(xù)楚舞之根本,結合現代元素及手法創(chuàng)造出即具有原始風味又有現代意義的全新作品;還應具有民族性,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對于本土文化的追溯與學習,始于對故土的濃濃深情,發(fā)芽于孜孜不倦的求索。正如屈原的《離騷》中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費秉勛.楚辭與楚舞[J].古典文學知識,2000(5).
[2]劉玉堂.《楚舞淺談》[J].文史雜志,1989(3).
[3]張玉玲.楚舞研究及其當代創(chuàng)作評述[J].三峽論壇,2012(3).
[4]杜鵬.論楚舞歷史文化成因及其藝術特征.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1).
[5]李倩.楚樂舞研究[J].江漢論壇,2002(12).
[6]梁思思.從舞蹈激楚探尋楚舞的古典形態(tài)特征[D].北京舞蹈學院,2014.
[7]袁禾.舞蹈與傳統(tǒng)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潘佳紅.《楚文化藝術》.豆丁網.[9]《獨特的舞蹈藝術之“楚舞文化”》,中舞網.
作者:查貝 單位:湖北理工學院
推薦期刊:《名人傳記(上半月)》專業(yè)追蹤報道當前和諧社會建設及經濟發(fā)展進程中各類人物的人生經歷和創(chuàng)業(yè)體會,解讀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人生感悟,展示他們的商業(yè)智慧和創(chuàng)富謀略,忠實記錄他們在經濟變革時代所做出的若干探索和努力,為他們明志、立言、傳行、作傳,在國內傳記文學界和廣大讀者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