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活力逐漸被激發,成為活躍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作為一項非正式制度,為經濟活動提供了規范與約束,從根源上對國際貿易產生著無形的影響,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本文發表在《國際貿易問題》上,是貿易論文發表范文。
關鍵詞:國際貿易 文化差異 對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的活力逐漸被激發,當今的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經濟運行、貿易交往時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與文化環境日益為各國重視。同時,文化差異的影響也越發地突顯,世界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存在已影響到國際間的貿易活動。
一、文化與文化差異
世界各國對文化內涵的理解不盡相同,但一般把文化界定為: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體地體現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定地域內人類群體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社會習俗上,也體現在它們的社會制度、政治與經濟制度上。因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類群體保持思想、行動上一致的一種整體力量,它排斥與這種力量相反的任何東西。
文化差異的形成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客觀上主要是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主觀上則是人文歷史因素的作用。自然地理因素,是指所有能夠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氣候、河流和湖泊、土壤、動物和植物等。人文歷史因素,是指人類自身長期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民族、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政治、經濟、技術和法律等因素。
二、文化差異影響國際貿易的主要表現形式
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識到他們自己的文化,就像魚在水中暢游但卻感覺不到水的存在,一旦離開了水,暴露在空氣中時,才會覺得不舒服甚至死亡。相似地,在人類大部分歷史中,人們只是模糊地意識到文化的存在,當人們發現自己處于自己的文化環境以外時,才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
1.價值觀念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對時間、變革、物質財富、風險等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態度, 從而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在國際貿易中,明智的做法是預先了解當地購買者的態度和價值觀,并據此設計產品和組織推銷。價值觀不同,人們的消費傾向也有區別。西方國家許多人追求個人生活的最大自由,注重現實生活的感官享受,及時享樂,花錢痛快。而東方人則講究節儉、樸素,為未來的考慮往往超過對現實生活的考慮,在收入相等情況下,儲蓄高于西方發達國家。
2.語言文字的差異。語言是傳遞信息和思想最基本的工具,是文化差異中顯性的部分。企業在同東道國打交道時,經常會碰到語言障礙,這種障礙導致溝通不暢甚至產生誤解,使跨國營銷出現困難。我國產品在出口中就曾出現過這樣的反面案例。中國的著名牙膏品牌“藍天”直譯成英文“Blue Sky”,而這在英語俚語中是“呆壞帳”的意思,與中文的美好含義大相徑庭,銷路自然不好。在國際貿易中,了解東道國的語言習慣必不可少。營銷人員要充分了解語言文字的差異,在向顧客介紹產品以及了解顧客的需求時都要用顧客所熟悉的語言進行有效的溝通,選擇消費者樂于接受的語言文字。
3.風俗習慣的差異。風俗習慣是一個地區的人們自發形成的習慣行為模式,是一定范圍內大多數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消費習慣、婚喪習慣、節日習俗、經商習俗、禮儀等。世界上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千差萬別,這些差異同時也滲透到國際商務活動中,這就為跨國投資與經營帶來了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機會。例如,不同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慶祝形式。我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歐美許多國家有圣誕節、狂歡節、復活節、感恩節;日本人有成人節、女孩節;世界各國還有五花八門的食品節、服裝節等等。
這些節日期間往往是人們購物的高峰,企業應事先了解節日有關情況,抓住時機,擴大銷售。中國有句古話:“入門問禁,入國問俗,入境問諱”。進入國際市場,到異國開展營銷活動,也要了解對方的風俗習慣,這包括商務方面的傳統習慣,也包括禮儀、信仰等,對此都要深入調查了解。
4.宗教信仰的差異。宗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也非常大,宗教信仰的破壞有時候會導致民族沖突。企業要進入東道國, 必須嚴格尊重當地宗教信仰。尤其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它是文化差異中最為敏感的因素。它直接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
5.審美觀念的差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自然、藝術和社會生活等都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審美意識、審美方法和審美習慣。理解、把握某一文化的審美價值觀念,在開展國際貿易中對產品式樣、規格、色彩、品種裝潢、包裝等的選擇,的確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色彩的偏好和禁忌是各國文化和審美歷史積淀的結果。比如,遠東一些地區把白色看成是喪事的象征。摩洛哥人認為白色象征貧困,人們生活再艱苦,也不穿白色衣服,而要穿花色衣服。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純潔、坦率,是新娘結婚禮服的顏色。由此可見,若選了不合適的產品色彩或包裝色調,可能會失去許多買主。
三、應對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對策
面對無形的文化差異,靠一種文化完全地壓制或征服另一種文化是不可能的。減小文化差異的影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化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又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現階段,對于我國的企業來說首先就是要轉變觀念,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文化的差異障礙。
1.正視文化差異。在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客觀、普遍存在著。對于我國的企業來說, 首先必須正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承認文化的異同性,并在實際貿易過程中對文化差異采取積極接受和理解的態度。另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都對其他國家的文化比較感興趣,從這個角度來講,企業還可以把文化差異理解為一種貿易優勢,在國際貿易中充分利用文化環境的因素,求同存異,共謀發展。
2.文化相容策略。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兩個不同層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 美國肯德基公司在中國經營的巨大成功可謂是運用跨文化優勢,實現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隱去兩者的主體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雖然跨國公司中的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兩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運作中產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卻刻意模糊這種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3.建立國際性文化交流。為了消除文化差異,最宏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組織和文化交流中心,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觀念、習慣、語言和藝術鑒賞等方面的貿易阻礙。文化是有傳統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層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國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們不懈努力,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終究會到來。近期中國舉辦的幾次國際性的文化展覽盛況空前,充分說明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可以被人類所共賞的。通過這些文化展覽的成功舉辦,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一定會加深,更會增加他們對中國產品的喜愛,最后帶動中國產品在世界貿易中銷量的上升。
4.掌握跨文化商務技巧。跨文化商務交往中應當具備的能力有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這些能力與國際貿易的成功與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這些能力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對于在職人員來說,應該加強相關能力的培訓。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商務人才來說,應加強跨文化商務交往意識的培養,同時學校應提供相關的課程以及實踐機會。
總之,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甚至決定了銷售方在東道國銷售的成功與否。為了消除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不利影響,采取一定的策略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深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
參考文獻
[1]劉海戰 對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的思考[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 2007,(5)。
[2]白玲 呂東峰 國際貿易中的文化互補理論[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1, ( 11): 48- 51。
[3]金蕊 國際貿易中的文化差異因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16)。
[4]王玉平 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文化因素[M].大連: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06)。
[5]劉立民 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活動的影響[J].北京:商業研究,2003(06)。
[6]劉燕 試論國際文化差異對國際營銷的影響[J].科技資訊,2007(7):194。
貿易論文發表須知:《國際貿易問題》月刊創刊于197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辦,本刊立足學術領先,以國際化和數字化為基點,以學術化、專業化、平臺化、品牌化為方向,繼續保持我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頂尖學術期刊地位,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大經貿領域學術期刊的第一品牌,為經濟進步服務,為企業發展服務,為我國引領全球貿易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