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體育運動社會化和產業化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 由于生活質量和方式的改變, 人們對體育消費需求也日益增加, 體育的參與型消費、 實物型消費和觀賞型消費促進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北京成功獲得 2008 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 有國內外權威經濟機構預測北京申奧成功將以平均每年 0. 3 個百分點的增長力度, 帶動 “十五” 期間經濟增長。重視和加快體育產業經濟的研究已經成為經濟學界不應忽視的視野。
關鍵詞:體育產業,市場經濟
一、 體育產業與市場經濟間的關系
1、體育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 體育作為一種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活動, 不僅可以增強人民體質, 也有助于培養人們勇敢頑強的性格、 超越自我的品質, 迎接挑戰的意志和承擔風險的能力, 有助于培養人們的競爭意識、 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
體育對促進友誼、 增強團結、改善人際關系、 建立健康、 合理的生活方式, 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都起著顯著的作用。體育從競技到娛樂、 從對抗到健身, 體育運動已從競技場走向人們的身邊。廣大人民群眾對體育的需求, 造就了今天的體育市場。
2、 體育運動得到了普及, 促進了體育消費的快速增長, 各種以體育活動為主或密切圍繞體育而開發的經濟活動也迅速的興盛起來, 并不斷的形成相應的公司、 企業、 俱樂部等經營實體, 這些生產體育用品或提供體育服務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各類行業就形成了體育產業。
由這些體育產業所形成的以體育商品、 勞務供給和需求及相互作用實現的商品流通總和, 就形成了體育產業市場。我國體育市場雖然起步較晚, 但發展很快, 體育產業的領域不斷拓展, 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 體育產業的質量也有所改善, 體育產業的效益也明顯增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入, 體育社會化、 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現在體育市場逐步由過去的零星單一、 主次不清, 向本體為主、 層次分明、 全面發展推進。
3、我國體育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 顯示出其經濟方面的優勢, 并在引導社會消費, 調整產業結構, 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出巨大的潛力。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體育屬第三產業的界定, 為中國現代體育產業和市場經濟開辟了聯手共進、 同步發展的新領域。
市場經濟有著旺盛的開發欲望和拓展及競爭需求。體育產業與市場經濟越來越密切地相互介入、 滲透、 結緣。現代體育產業與市場經濟必然形成難分彼此的全新境界。
二、 體育產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由于高新技術、 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應用, 生產勞動時間和體力消耗減少, 主要依靠充分發揮人的聰明和智慧不斷地將智力資源轉化為巨大的社會財富。這種勞動生產方式導致了不活動器官功能退縮, 一些生理器官功能發生病變, 以及運動不足造成的 “現代文明病” , 心理性、 神經性、 器質性疾病大量出現, 高血壓、 心臟病等各種病癥逐漸增多, 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 不少中青年知識分子由于健康問題而英年早逝的例子不勝枚舉。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已經意識到體育運動的缺乏對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
人們自覺、 主動、 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已經成為時代潮流, 使參加體育健身、 健康、 保健的群體不斷增加。因此, 體育產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體育產業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產業也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產業熱點。作為全球經濟代表的美國, 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 體育產業總產值就已經超過了 600 億美元,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 體育產業產值更是超過了 3000 億美元。
三、 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1、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點, 與社會經濟產生越來越密切的聯系, 并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1997 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比 1980 年增長了 16 倍, 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為中國體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運行環境。從 1996 年到 1999 年, 中國居民的體育消費增長了 40% , 平均每年增幅達 12% , 超過了國民總產值和國民收入的增幅, 1998 年中國體育消費達到 1400 億元。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一個領域,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 正顯示出體育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價值, 1992 年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 , 明確將體育產業列為第三產業。
體育產業作為關聯面極廣的上游產業, 除了滿足人們身心健康和需求外, 還可以帶動電子、 食品、 建筑、 機械、 紡織等制造業, 及旅游、 證券、 保險、 廣告、 博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一些發達國家, 體育產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領域, 為社會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 1995 年, 美國體育產業提供了 230 萬個直接就業機會。據有關專家研究, 一個成功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 將會為承辦國提供巨額經濟效益。
回顧 1990 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的第十一屆亞運會, 當時除了向社會集資了 6 億多元外, 僅旅游一項就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收入。當年的 9 月份, 只是對從北京入境的游客進行了統計, 就有 15 萬多人, 旅游外匯收入達 8100 多萬美元, 還不包括從上海、 廣州、 天津等地入境的旅游者, 更沒有包括廣告、 電視轉播等收入, 這是一個成功的大會, 勝利的大會。
2、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拓展, 體育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在不斷的提高, 由于市場經濟發展對資源發揮著配置作用, 所以許多體育產業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體育比賽和職業俱樂部賽事冠名權、 電視轉播權等方面, 有關的項目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1998 年維達杯全國排球聯賽的冠名權收入是 800 萬元。中國籃球協會甲 A 聯賽冠名權和推廣權及 75%的廣告場地權整體轉讓給國際管理集團, 每年收入達 300 多萬美元。而冠名權的收入則是俱樂部的主要收入, 在男籃甲 A 俱樂部中, 北京奧神的冠名權收入就達到了 600 萬元, 全國 12 家甲 A 俱樂部冠名權收入達到了 4600 萬元, 平均每家達到了 380 多萬元。而每逢國際大賽, 中國體育代表團在代表稱號和標志的特許使用權等方面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3、 1984 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是一個成功的典范。美國商人尤伯羅斯開創了個人企業承辦奧運會的先例, 他像經營企業那樣, 經營奧運會的全部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商業化手段, 把 23 屆奧運會辦成了一個空前成功的體育盛會, 盈利 2 億多美元, 改寫了奧運會的經濟史。著名的德國奔馳公司, 每年向體育投資 3000 多萬美元, 奔馳公司的信條是:“對體育界投入得越多, 獲得的利潤就會越多。” 諸多的事實證實了, 體育界和經濟界已經對雙方共存共榮達成了共識。
4、 世界體育已經被實踐所證明, 體育本身是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 作為一種產業是大有潛力的。體育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頗有影響力的產業部門。比如日本體育產業產值在日本十大產業中排名第六位, 1990 年的體育產值收入達 4. 2 萬億日元。 1988 年美國體育產業總產值更是高達 631 億美元, 超過了實力雄厚的石油工業、 汽車制造業和航空業。
5、現代競技體育商業化與全民健身、 休閑、 娛樂體育的不斷發展, 使得體育產業需求與消費日益增多, 從而促進了體育產業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近年來, 體育用品市場有了很大的發展, 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已經不僅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還有很大的出口能力。 1993 年 10 月, 在西安舉行了中國首屆體育用品博覽會, 有近 200 個廠家到會參展, 成交額達 1 億 2 千萬元, 引起了海內外體育用品行業的極大關注。此后又舉行了幾屆體育用品博覽會, 且成交額逐年增加, 這種順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體育市場經濟定會完善起來。
四、 體育產業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及特點
1、當代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體育產業經濟與人們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 體育產業經濟在社會整體經濟中的地位將更加重要。
2、體育產業作為中國的第三產業正在發展壯大, 現已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機遇與挑戰并存, 中國要高效的發展體育產業, 應做到調整體育產業結構, 加快促進中國體育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 合理的體育產業結構可以使體育產業各部分之間發展保持平衡, 可有效地利用人力、 物力、 財力資源; 制定完善的體育產業政策, 建立、 健全與國際規則接軌的體育產業市場法律、 法規; 制定有利于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 法規, 可改善投資環境和暢通國際間的投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