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教師指導學生在對安徽省符離鎮調研的基礎上,依托教育和金融,從當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三個環節出發,輔之以旅游脫貧業務,為其設計一套電商全產業鏈脫貧模式。不僅訓練了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同時為當地提供一套“量身定制”的電商全產業鏈脫貧模式,學以致用,寓教于“行”。
關鍵詞:電商;脫貧模式;全產業鏈
一、引言
電商脫貧作為一種創新型的脫貧措施,其具有如下優勢:(1) 拓寬銷售渠道,變貧困地區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為“酒香飄萬里”;(2) 提供生存工具,“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貧困戶在電商脫貧的過程中習得的新技術和新手段,能夠幫助他們在未來開展生產經營活動;(3) 緩解貧困地區的“空心化”程度,“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電商從業門檻較低,能夠吸引當地青壯年回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越老越貧、越貧越老”的惡性循環,使脫貧成果更具可持續性,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4) 助力產業發展,在電商脫貧的過程中累積的海量數據,能夠為當地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的調整提供參考。
農產品從生產、品控環節,再到營銷、包裝、物流、售后等環節,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產業鏈,而貧困戶在從事農產品生產時,往往缺少全產業鏈的資源。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脫貧產業鏈尚可維持,然而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產業鏈的可持續性便會受到影響,因此打造電商全產業鏈,有助于脫貧長效機制的建立。
本文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教師指導學生在對安徽省符離鎮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當地電商脫貧的優劣勢條件,閱讀文獻并收集資料,有針對性地為當地設計一套電商全產業鏈脫貧模式。這不僅訓練了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同時為當地提供一套“量身定制”的電商全產業鏈脫貧模式,學以致用,寓教于“行”。
二、項目背景
1.資源稟賦
安徽省符離鎮隸屬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轄區面積為1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7.6萬畝。符離鎮是符離集燒雞的原產地,當地努力打造集生產、研發、銷售和旅游為一體的燒雞基地。符離鎮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沈圩村的十里桃花長廊、高皇山網紅景點等,并于2016年獲得安徽省“千年古鎮”的稱號。
2.項目基礎
(1) 物質基礎
符離鎮已經建立起了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配備了必要的設施,包括計算機、辦公桌、物流快遞中轉柜、商品展示柜和特色商品展示貨柜等;規劃了服務項目,包括網上代銷(當地農副產品、手工藝品及特色產品、旅游產品)、網上代購(農耕物資、生活百貨等)、網上繳費(水電氣代繳、通信費代繳)、創業培育(培育網店、創業教育)等;制定了規章制度。
(2) 脫貧經驗
符離鎮在燒雞產業脫貧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截止2018年,符離鎮以“聯合體+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立燒雞產業聯結機制,帶動135戶貧困戶就業、1944戶貧困戶增收,103戶貧困戶享受分紅,每年人均增收超過3000元。
3.現存問題
盡管符離鎮具有電商脫貧的資源稟賦及物質基礎,但通過對當地貧困戶的走訪,發現其存在如下問題:
(1) 小農經濟思想濃厚,缺乏對自身優勢及發展前景的認識,導致其既安于現狀,又難以規?;?。實地走訪當地貧困戶,發現其多以種植某類或某些類作物、養殖某類或某些類家禽家畜為主,待成熟后再零散前往集市售賣;
(2) 更偏好眼前的利益,易致其與市場脫節,難以規避風險。當地貧困戶往往看到當前哪類作物或禽畜利潤高,就種植或養殖哪類作物或禽畜,容易跟風投入生產資料,看不清市場實際供需關系;
(3)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對新技術和新手段的了解,經營規模和銷售渠道受限。當地貧困戶仍以技術含量較低的零散種植或養殖為主,不了解也不會利用電商渠道進行銷售;
(4) 對相關政策所知甚少,尋求政策幫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相關脫貧政策主要依靠當地脫貧工作人員定期上門幫扶時介紹,宣傳效率與效果難以保證。
三、方案設計
在對當地貧困戶走訪、對工作人員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符離鎮資源稟賦和物質基礎,針對現存問題,本文依托教育和金融,從當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三個環節出發,輔以旅游脫貧業務,為其設計一套電商全產業鏈脫貧模式,如下圖所示。
1.生產:小農生產,監控過程
(1) 模式:降低風險,小農生產。本文借鑒中國農業大學某一團隊在河北省柳村進行的為期八年的巢狀市場小農脫貧試驗,該試驗以“貧困農戶現在有什么”為出發點,以當地農產品與特色產品的小農式生產為產業,以城市消費者對綠色、健康食品需求為接口,以“巢狀市場”為交易形式,通過農村貧困戶和城市消費者的相互信任、共同參與,將貧困戶現有的資源轉化為他們的收入。
從表格中可知,符離鎮貧困戶農業資源較零碎。因此,本文強調充分調動貧困戶現有的資源而非自上而下設定某一資源進行生產,即貧困戶在現有的土地上按照現有的生產方式種植或飼養現有的作物或禽畜。在這種模式下,幾乎所有的貧困戶都可以開展低風險的小農式生產。
(2) 品控:編碼貼標,教練監管。因小農式生產本身的局限性,其生產出來的作物或禽畜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為保證質量、打造品牌,在制度層面,針對目前該地農產品集約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低的情況,可以建立“教練式”監管制度,一方面通過引入技術培訓賦能貧困戶,一方面通過頒布并執行監管政策,對不符合市場標準、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貧困戶進行處罰,以一種“教練”的方式訓練貧困戶,使他們提高生產質量、打造品牌影響力;在實踐層面,本文建議對每一個生產出來的作物或禽畜編碼并貼標,一方面實現對具體負責生產的某戶貧困戶的追溯,另一方面也敦促貧困戶保質保量地完成生產。
推薦閱讀:數字經濟時代下的電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