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教學評價伴隨著大規模線上教學活動的開展應運而生。線上教學評價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評價相融合的產物,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數字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特點以及網絡教學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協作化的優勢,對線上教學進行評價的活動。具體包括對學生課前準備情況的診斷性評價、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的形成性評價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總結性評價。教學評價的有效實施,能夠進一步完善線上教學的體系。
關鍵詞:高中歷史;線上教學;教學評價;有效路徑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大規模的線上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線上教學評價與線上教學活動相伴而生,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評價相融合的產物,在線上診斷學生課前準備、分析學生課中表現和評估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線上教學評價的內涵
教學評價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徑,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各項活動的總稱。教學評價對教學活動具有診斷、激勵和調節作用。疫情期間,伴隨著大規模線上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評價也逐漸轉到線上。因此,線上教學評價可理解為是信息網絡技術融入教學評價的產物,它增加了教學評價的方法和手段,對更新教學評價理念、完善教學評價標準具有推動作用。
線上教學評價可以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數字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特點以及網絡教學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協作化的優勢,充分對線上教學活動展開評價。目前,互聯網上能夠進行線上教學評價的軟件有很多,比如釘釘、騰訊、雨課堂、師訓寶、問卷星等都是比較受歡迎的線上教學與評價平臺。
本文從教學評價標準的功能角度出發,以學生課前準備、課中表現和學習效果為縱軸和主脈,對學生線上教學活動進行診斷性、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在此基礎上,采用量評和質評、絕對和相對、激勵和發展、師生和生生等多維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有效性。下面以高中歷史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的線上教學活動為例,探討線上教學評價問題,以期達到教評相長的目的。
二、對學生課前準備情況進行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也稱準備性評價,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線上診斷性評價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查看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的課前準備情況,判斷其實現學習目標的程度。為達到線上診斷性評價的效果,可采用“教師線上布置預習任務—學生線上提交預習成果—教師/生生線上反饋預習成果”的方式進行,診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利用思維導圖,診斷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與歷史素養的形成情況
思維導圖能夠促進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有利于授課教師診斷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狀況。例如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中,學生按照教師課前預習要求完成思維導圖并上傳至網絡平臺,教師在線上查閱時發現:學生基本能夠以“世界古代文明”為思維出發點,梳理出“人類文明的產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等一級脈絡和“古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臘文明產生的時間、地域、制度、文化”等二級脈絡。據此,教師可以判斷出學生的知識層面總體是過關的。
此外,教師還需進一步對思維導圖是否能夠體現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做出診斷。例如學生預習第一個子目“人類文明的產生”時,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唯物史觀這一歷史核心素養,則在其思維導圖中列出的知識點是雜亂、零散的,而掌握唯物史觀的學生就能夠梳理清楚以下知識脈絡:原始社會生產力提高(三次社會大分工),促使生產關系發生變化(私有制出現),這些經濟基礎發生變化,決定上層建筑領域也發生變化(階級產生、國家形成和文字出現)。
教師根據診斷性評價結果所反映出的個性化問題,可以“一對一”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線上反饋;對共性問題則可借助網絡平臺集體反饋,或在線上教學時進行講解。因此,線上課前診斷不僅可以使教師清楚地了解學生課前準備情況,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利用網絡問卷,診斷學生的預習情況
教師可以利用“問卷星”或“問卷網”等線上平臺對學生進行簡單的預習測試。例如,在學習第9課“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時,涉及一些西方國家的法律文件——英國1689年的《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1875年《憲法》和德意志1871年《憲法》。教師可以通過“問卷星”編制選擇題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診斷出:選擇“美國1787年《憲法》”選項的學生是仔細閱讀過教材的,而選擇“英國1689年的《權利法案》”選項的學生沒有完全弄懂法律和憲法的概念。據此,授課教師在講解時需要著重講清這個問題。
教師還可以通過“問卷星”以主觀題的形式診斷學生的預習情況,如在學習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時,教師可設置問題“在本冊書哪幾課學習了近代以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反抗的歷史?”從中教師可以診斷出學生先前的學習情況和用聯系的方法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社交平臺,診斷學生團體意識和合作學習情況
教師可以通過微信與QQ等社交平臺建立線上學習小組群,設立小組長,以保持學生合作學習渠道的暢通。同時,要求各小組長將本組完成預習情況通過截屏圖片等方式發送給教師。
在第22課“政治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線上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對“經濟全球化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問題進行線上課堂小辯論的環節。為了保證線上教學的高效性,教師需要對學生布置如下預習方案: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相關的資料并在組內自行討論,得出預期觀點。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社交平臺上對此論題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組內基本實現生生交流和互評,小組內也能夠找出適合參加辯論的辯手,并由小組長將小組線上討論情況以截屏圖片的方式發送給教師。教師據此診斷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組內角色的確定情況以及每個學生的貢獻率,有針對性地對各組提出建設性意見,并將各組的準備情況進行對比,更加有效地組織安排線上課堂辯論。因此,課前線上有效診斷,有利于學生互評交流,也有利于教師安排和調整教學進度,促進線上教學的開展。
推薦閱讀:高中物理教師如何發核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