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基于協同創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高等教育時間:瀏覽:

  [摘 要]創新人才既是高校協同創新的基礎,也是創新成效的體現。在新形勢下,基于協同創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及地方協同創新的成效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對地方高校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的現狀進行闡述,以江漢大學為例,探討校企事業單位合作、國內外高校聯合和學科交叉融合等協調創新模式,并提出完善地方高校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協同創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

教育類期刊投稿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模式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隨著學科的細分程度提升,科技發展進入“大科學”時代,協同合作已成為大勢所趨,協同創新勢在必行[1][2]。繼“985”“211”工程計劃后,教育部、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于2012年5月正式啟動。該計劃以“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為基本原則,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任務,通過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國際創新力量等的資源共享和深度合作,在科學研究上探索以質量和創新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在人才培養上建立以知識創新和價值體現為目標的培養體系。

  與部屬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辦學歷史短、積淀少,通常缺乏強烈的吸引力和號召力[3][4]。但是,由于其以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定位,是地方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科技發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如何通過構建協同創新模式和平臺,集成各創新主體的優質資源對研究生培養進行科學定位,突出特色,培養出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的重要課題。

  一、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的內涵

  協同創新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的研究員Peter Gloor提出,是指“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5]。陳勁在《協同創新》一書中指出:“協同創新是通過國家意志的引導和機制安排,促進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發揮各自的能力優勢,整合互補性資源,實現各方的優勢互補,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活動,是當今科技創新的新范式。 ”[6]喻江平認為,高校協同創新是“以知識增值、科學技術進步為核心,通過高校內部各部門或各主體、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其他部門(如政府、企業、其他科研機構、中介機構、用戶等)主體之間以實現一定科學研究和創新實踐為目的,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進行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的過程[7]。

  李金龍將協同創新環境下的聯合培養機制定義為“以實現培養主體自身利益和國家戰略為根本目的,在政府政策法規和協同創新理念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各主體的育人優勢,有效協調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核心主體的責權關系,在充分交流、公平分配和全程協同的基礎上合作培養具有寬厚的交叉學科知識背景、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夠解決國家發展重大科學和戰略問題的高端人才的作用方式”。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的現狀

  地方高校是指隸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特區,多由地方財政出資供養,并由地方行政部門撥款協助籌建的普通高等學校。目前,國內共有地方高校2000余所,其建校宗旨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地方培養對口緊缺的高素質人才。地方高校雖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與傳統的“985”“211”大學相比,在福利政策、財政支持方面存在著較大的落差。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嚴重地制約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出的人才無法適應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加之地方院校的教育背景,更增添了這部分研究生的就業壓力。從教育定位上看,重點高校可以走“高大上”路線,培養高素質科研人才,而地方院校可以走技術應用路線,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

  定位不同,培養模式必然不同。協同創新是基于聯合培養的新型培養模式,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高,聯合培養創新的實用型人才,非常適合于地方院校研究生的培養。近年來,許多地方高校進行大膽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廣西大學利用當地具有較多大型化工企業的優勢,已與20多家企業聯合培養化學工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實施校內和企業雙導師制度。通過建立區級聯合培養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使校內的大量科研成果成功轉化,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廣州中醫藥大學開展校所合作,與廣東省中醫藥研究所聯合培養創新人才。在研究生培養階段,讓學生提前接觸工作崗位,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就業難和醫院、醫藥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當然,作為新興的培養模式,基于協同創新的聯合培養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一)協同創新培養體制機制不健全

  協同創新培養模式旨在轉變傳統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師徒培養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多方導師協同培養范式。目前,各地方高校的協同創新培養機制仍處于試水階段,在某些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中開展試點,未形成系統的規模。由于參與協同創新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不能像全日制研究生一樣一直在校內進行科研活動,所以其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成果考察、畢業論文評價等需要重新規劃。而目前大部分開展協同創新培養的學校仍延續原來的教學體系,無形之中既增加了學生的壓力,又浪費了教學資源。因此,高校應打破原有的教學體系,在保證學生具備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增設創新性思維培訓課程,為今后進行校外實踐奠定基礎。此外,校外的實踐課教程需要學校與校外合作單位共同制定,協同創新的各主體之間應打破科研、實踐資源的藩籬,相互支撐、相互滲透,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共同目標,進行分工合作。

  (二)主體作用不明確,培養模式與需求存在差異

  協同創新具有多元性,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甚至政府等多個主體,主體間共同參與創新活動。正是由于協同創新培養的多元化特點,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容易缺乏有效分工,出現主體作用不明確的現象,導致培養出的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科研成果散亂甚至重復,更談不上科研成果產出。目前,協同創新各主體之間基本處于松散的各自為戰狀態,若有少數合作,也缺乏規范性、穩定性。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價值取向和需求偏好不同,在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可能損害創新組織的整體利益,導致協同創新的整體績效無法得到保證。科研機構和企業常常缺乏溝通,信息不對稱,前者的研究成果很多難以適應企業技術創新的需求,需求不對口,企業便不愿過多地投入資金,從而導致惡性循環。此外,較多企業協同創新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被動地接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識輸出,導致產學研脫節、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太仆寺旗| 塘沽区| 河南省| 华宁县| 通许县| 峨边| 呼伦贝尔市| 增城市| 雷州市| 江西省| 会东县| 平江县| 宝兴县| 祁门县| 襄汾县| 郁南县| 民权县| 蒲城县| 瓦房店市| 孟津县| 慈溪市| 永顺县| 奉化市| 敦化市| 银川市| 喜德县| 来凤县| 佳木斯市| 资兴市| 胶南市| 军事| 西吉县| 商河县| 同江市| 乐安县| 衡水市| 崇义县| 阿坝| 观塘区|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