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它要求語文課堂必須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F在教學理論同樣指出,做為教學的對象和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是課堂的中心。因此,如何更好地讓學生發揮主體性也成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的課題。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有一個同感,那就是語文課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不積極,對語文學習也有一些消極的認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初中生認為語文課聽不聽、學不學區別不大,內容滿足不了好奇心,缺乏挑戰性,因此對語文學科提不起興趣,或者關注度不夠;就初中生心理特點而言,屬于敏感期,不善于表達自己,害怕說錯會被教師同學譏笑,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教師水平有限,對教材駕馭能力低,無法激活課堂氣氛。
以上幾個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主題意識的培養。要激活學生的主題意識,我們必須改變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主體需求。
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培養的途徑
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必要性
記得在一次和學生的交流中,對于語文課文的興趣這個話題,一位學生說:“好不容易遇到一首自己喜歡的文言文,本想讓教師多講講里面好玩兒的東西,不想都是一些同義復詞、偏義復詞,一個重點詞的用法之類,真的很無趣。”現在的語文教學令學生根本不知道除了考試,語文的作用在哪里?這種大多數學生都有的思想,很容易讓學生疏遠語文,更談不上主體性的發揮。語文的學習必須在生活中得以運用和延伸,學生才能真正明白語文是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必須。
如何讓語文課與社會生活接軌,讓語文知識貼近生活呢?我們要改變現下的課堂結構,多進行活動課和研究性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對課堂內容進行延伸,拓寬知識面,對學好語文和生活的關系形成一個感性認識,從而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如上海師大附中彭世強老師的教學觀摩課《園林建筑藝術鑒賞》《吟誦教學》《看照片,寫作文》等都更多地體現了活動課對學生的激活作用。
尊重和理解學生的主體需要
傳統的語文教育以教本為主體,很少顧及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質、個性特點,學生成了知識“容器”,教師“填”知識就可。就像上文提到的學生期待教師講些課文相關的有趣的內容,等來的卻是和考試密切相關的“知識”。這些教師的課堂表現,都是對學生主體需要的忽視,進而抑制了學生的靈性和情感,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硬性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要放開學生的手腳,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在教學時,可以提前做一個小調查,了解學生對下堂課的需求,他們想了解哪些知識,想要教師如何講這堂課等等,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位學生在回答教師的問題時表現得不好,教師就很生氣,認為學生上課沒有好好聽講。這種情況多是教師只關心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卻忽略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比如進行一篇課文的教學前,可以讓學生先通讀一遍,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說對這篇課文的感受。有的學生可能說的只是他對課文中某句話的感悟,和課文的整體表達并不太搭邊,教師也不要因此就批評這位同學“跑題”,而是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
為學生創造參與學習的空間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他們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在課堂的前五分鐘,就某個主題給學生上臺發言的機會,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思維邏輯能力;課堂上,讓學生針對課堂內容提問,教師回答,也可以讓別的學生回答等等;課后,允許學生有自己設計作業、自己選擇作業的權利。要尊重學生的課余愛好,做好課外活動。如:朗讀吟誦、演講辯論、報告研討、書法篆刻、影視欣賞、參觀游覽、集郵收藏、辦報辦刊及上網交流,獲取信息,制作網頁等。在語文課外活動中增長見識培養能力,使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創新的樂趣。
還要形成一種民主的教學觀念,只有語文教師放下了“居高臨下”的師長架子,才能擺脫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怎么教,教什么,要多聽聽學生們意見。同時在學習進度上、問題引導上,考慮所有學生的接受能力,可以搞分層次教學,也可以讓學生教學生??傊?,盡可能讓每個學生的需求都能被滿足。
結語
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只有這樣,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許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語文教學的優質高效才能夠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