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校園管理論文發表了智慧化校園建設的分析和展望,隨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變成了一種必然,智慧校園就是一個將師生與生活智能連接的平臺。通過校園數字化管理達成信息的傳播和資源的共享,創造了一個信息化、數字化的校園。
關鍵詞:校園管理論文,物聯網,云點名,智慧校園
數字校園概念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KennethGreen)打造并啟動了一項名為“信息化校園計劃”的大型科研項目。國內各高校大規模的信息化校園建設基本都是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與廣泛應用,以純熟的計算機網絡為中心技術的數字校園建設得以迅速展開。學生、教員、管理人員成為其主要構成和主要的服務對象,IT是服務,DT是體驗[1],智慧化、人性化的智慧校園便成為了數字校園的進階。
一、智慧校園來源、含義與特征
根據漢語詞典的解釋,智慧一詞的釋義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以人類大腦思維的方式為模本,校園也能模擬為一個智慧的運轉體。在上個世紀末,錢學森首次提出了與以往關于智慧截然不同的“大成智慧學”。“大成智慧學”主要的依據是唯物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的發展成果,注重人機結合。“大成智慧”是在信息發展時代,對一個充滿創造的世界的重要構思。足以證明,早在上個世紀,人們就已經對“智慧”的環境展開了想象。而“智慧校園”也是時代發展、信息技術進步背景下的一個必然產物。
2010年重慶郵電大學在一二五提出了智慧校園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創造新的服務。“智慧校園”是一種將人、設施、情景、資源以及社會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集成的一種智能的校園系統。它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以信息的連通性為核心,通過多平臺的信息溝通方式提供高效迅速的交流渠道。智慧校園具有的特征有:環境多方感應、網絡全面覆蓋、大量數據支持、智能學習情境、師生人性服務[2]。
二、智慧校園需要的技術
技術在智慧化校園的建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依靠多種技術從而才能真正地實現個性化、智慧化、靈活性的智慧化校園。移動互聯技術為全校師生提供全面覆蓋、流暢、安全的無線網絡環境,是建設智慧校園基礎技術。社會網絡技術提供了師生在虛擬環境中的活動情況等數據,搭建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實現管理標準化。學習分析技術,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上做出更加科學的決策,實現優化教學;同時也可作為學生記錄平臺,有助于學生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有危機預警等功能;還可為教育研究者提高研究效率提供數據支持;數據資源的組織與共享技術,使得學習環境下的資源具有資源共享性[3]。云計算技術的特點有:規模巨大、虛擬化高、可靠性強、價格低廉等,因此,運用云計算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支持,高校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系統,師生可在虛擬化環境中學習,生活。物聯網,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等技術,將任何物品和互聯相連,從而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商務智能,利用多維數據分析、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等技術,分析用戶數據,從數據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有效地幫助用戶決策、判斷與實施。
三、對智慧校園的分析和展望
在對于智慧校園的需求,我校已建立起“云點名”平臺,“云點名”利用的是圖像識別考勤技術,將圖像處理與人臉識別技術相結合,教師只需要一個手機和一套遠程的圖像識別軟件,即可實現對學生進行考勤。如今,國內大多學校也已處于智慧校園發展的初步階段。內容包括:全覆蓋網絡環境、節能監測系統、智能交通、平安校園等成為其規劃項目[4]。在物聯網連接的校園中將學習生活一體化。其中,被廣泛應用的有:本校校園信息管理庫、教務在線平臺、校園一卡通、校園地理信息系統、統一身份認證平臺、智能節電節水管理系統(根據室內明亮程度、溫度、濕度等因素調節燈、熱水器、空調這一系列電器的光亮及溫度)等。基于服務對象的角度,智慧校園還遠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我們從以下的方面構造了未來智慧校園的藍圖。
1、生活方面。智慧校園必定是積極向上的,通過對數據的智能分析,制定數據分析報告,有助于用戶對日常生活的決策。根據分析用戶的喜好和習慣,建立數據分析系統,對用戶的生活進行個性化管理。諸如大學生們偏愛的健身方式,可以根據健康狀況、飲食習慣、生活起居制定一份人性化的報告,用戶可以系統中獲取詳細的身體狀況表和營養食譜根據報告進行合理的健身。智慧校園必定是平安便捷的。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一個全校覆蓋的智能化、高透明的安全保障系統,以實現平安校園。其中包括校園智能安全管理系統以及校園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等,實現對校園內及周邊環境和對象的24小時檢測與監控,實現防火、防盜等功能,加強校園的安全管理。在智慧校園中,為重要的文件和物品貼上嵌入GPS定位標簽的二維碼,能夠隨時對物品進行定位處理,明確其具體位置以及所處環境,確保安全管理;對出入校園的車輛進行定位和監測,實現全透明的監管,這樣,既能保障校園交通秩序,也能檢測到有異常行為舉動的可疑車輛。
2、學習方面。學習是智慧校園的主題。學習分析是對學習者以及學習情境的數據進行測量、收集、分析和報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優化學習以及學習發生的情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可以通過交互文本分析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作業完成情況,為老師的評分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圖書館可以分析學生的借閱情況,挖掘個體特征進行推薦,為閱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在教室中的每張桌子上貼上二維碼進行物聯化管理。移動互聯技術為廣大師生提供無處不在、穩定、安全的無線網絡環境,可以覆蓋到全校的各個角落,包括圖書館、食堂等地方,使同學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同學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觀看學校的學術演講、運動會、校園比賽等。
四、結束語
數字校園在多年的發展進步下,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但仍缺乏有價值的應用,沒有形成適合學生校園生活專用的生態群落。由此,人們對更加智能、更加富有創造力的智慧校園則有了更高的需求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智能化校園的發展進程。但是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接受容易使得校園智能化指日可待。現在的智慧校園還處于剛剛發育的雛形時段,仍有一大批的問題需要發現與解決,在資金、人力需求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因此,智慧校園的建設需要各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付出。
參考文獻:
[1]吳宇玲.大數據時代智慧校園中的教學改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02-01.
[2]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楊俊峰.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08-05.
[3]于長虹、王運武、馬武.智慧校園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5-02-20.
作者:汪建 方洪鷹 楊冬梅 楊嵐 單位: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理學院 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
推薦閱讀:《校園心理》是國內第一本面向校園的心理科普讀物--以解讀青年成長困惑,促進心理健康為宗旨,圍繞在校大學生關注的學習、情感、交往、發展、適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