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語文教學論文發表了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傳播研究,如何發揮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傳播的作用呢?漢語教學應該深刻認識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論文對漢語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并分析了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播的過程,只有深入理解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與文化的巨大的關系,并認真總結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認知存在的具體障礙,才能更好地發揮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對對外漢語教師的具體要求,以期能夠真正發揮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論文發表,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傳播
一、深刻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一)文化開始于交流,交流是語言的組成部分
傳播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文化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從來沒有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分離。世界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都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結果。但從歷史不斷發展的一面看,成功的跨地域交流發生的少之又少。人類在民族發展過程中都是充滿敵意的。眾所周知20世紀所造成的兩次世界大戰,大多數國家都使用了滅絕人性的化學武器、生物催化武器乃至具有消滅人類全部的核武器。我們也知道了人類相互殘殺,諸如韓國、日本、伊朗、埃及、和大部分不發達地區等各種規模不大的戰爭沖突,以及不勝枚舉的大規模沖突。客觀上來說,這些沖突都是因為人們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的結果。
(二)對外漢語教學發展速度加快,文化傳播加快
我國從二十世紀50年代年接受第一批外國留學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變化與不斷提高是令人驚異的,尤其是最近50多年來。國家好多的相關部門逐漸加深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肯定、支援和贊成,動用了一系列建國以來應當進行的重大措施,使得來中國留學生數量迅速增長,層次也在逐漸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面積不斷擴張,教學的結構逐漸完整;摸索出了多種策略、比較先進的教學與教育體制。漢語水平考試(HSK)已在全球上類似“雅思”考試的最為受到重視的第一種語言或外語水平測試中的一種;在這一時期,計算機技術不斷地的推廣和普及,技術越來越精湛,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越來越與國際接軌的效率也日益加快,全球各地都有孔子學院的不斷建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說明著對外漢語教學已經占據了世界文化交流和溝通的洪流中,并且形成了一股有強大感染力的重要的沖擊,漢語教學不斷地被很多國家納入他們主流教育體系,漢語教學在不少國家的外語教學中的地位普遍得到了尊重,在朝鮮已成為僅次于俄語、法語的第三大外語;漢語學生的數量也不斷變化,由從前的極少數人的癡迷漢語魅力和底蘊,逐漸演化為而今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把漢語作為一種生活技能,并且作為一種實用工具。
(三)對外漢語教學必須是可以“傳達”的中國偉大文化
依托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提高的大背景,為推廣“漢語”,推廣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漢語“升溫”了起來,對外漢語教學也必須不斷地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首我們中國歷史,我們曾經在古代多么地光輝燦爛過,給西方國家傳達了我們偉大的古代的四大發明,但我們的屈辱歷史與遭受的外來侵略的近代史是實際上是一部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近代史,我們曾經主動學習過,我們中國曾經也被動學習過,我們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在西方的現發表達的科技面前依然顯得那么脆弱無力,很多我們國家的人認為我們中國的文化就代表低級,最終會被西方先進的文化所侵蝕乃至取代。但一個歷史的基本事實是一種文化最深處的內涵決不是輕易就被改寫的。我們的傳統的漢語文字沒有消亡,我們中國的語言根本沒有滅亡,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正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尊重與期待。從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一直到今天,我們中華民族現在更加有理由堅信,西方帝國主義曾經從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拿走了很多優秀的文化,他們運用了我們的文化,收到了實效,獲得了不當的好處。我們反過來更要學習并且利用他們的成功之處,吸取西方人失敗的教訓,而我們最終的追求是趕上并徹底打敗他們。在全球所有的、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大國中,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古老的東方文化中的佼佼者。我們堅決相信,古代典籍是一個民族一種文明的最重要的承受者,任何民族的古代的書籍是世界上的所有的古老民族留給全球人民、留給全球文化的一個最為卓越的貢獻。而世界發展到今天,為了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理想,為了讓我們偉大中華傳統文化永遠站立于在全球先進文化的叢林之中,更為重要的而且必須注意的是,我們要逐漸學會“傳達主義”。在漢語言教學與教育的過程中,“傳達”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把這一重任擔當起來的,正是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恰恰是廣大的對外漢語教育與教學的工作人員。通過對外漢語的教育與教學,從文化上增強我們的國家實力建設,這在當今世界上已經不再僅僅作為一種計謀來考慮,而是一個大家都看得到的事實。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
(一)在把漢語作為外語的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信息扭曲
溝通的原則告訴我們,從源頭到終端的信息傳播的過程,由于各種外部原因的影響,會發生在不同的變形。在教中文作為外語的過程中,中國及其代表性的中國文化通過漢語被學生掌握和應用。,是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這個過程也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與打擾。最大的干擾之一是外國學生的固有文化背景。文化信息也是存在于這個過程中,變形是一個重要的一方面。比如一位教了多年漢語課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的中文教材第三冊)的老師當談到“愚公移山”的文字,它為中國人民的堅持感到非常自豪。好像看來大多數韓國和日本學生也很了解,沒有人反對。課程似乎進展順利。但是當到愛爾蘭學生的伯特福德(FrankB01)時,他已經站起來,他看起來很興奮,大聲問這位教師,為什么要搬山呢?他只是個瘋子!然后,他一個人憤怒的離開教室。后來,通過溝通和理解,這位教師想出了,根據他的文化背景和他的年齡,經驗,讓他了解愚公的精神很難。后來,抗拒解釋后,他終于接受了。但偶爾我聽到他對別人說這話,當他向別人解釋是因為中國的科學技術不發達,中國人別無選擇,只能延長時間來解決問題。他找到了他的解釋但是這個解釋是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他可以接受。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在傳播中傳播文化內容變形的過程發生了,當他再次通過與他人的溝通來傳播信息時,很難想象最終的信息會是什么樣子。
(二)避免信息傳播扭曲的一般方法
一般來說,在溝通領域,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法國作家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曾經說過:“一旦作品創作,作家死。”讀者閱讀一個原始信息,當變形發生時,讀者的解決方案閱讀是重新理解,有太多作家不能把握,不能控制的事物。等于說,作家完成了一件作品,他死了,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這就等于無數的重新創作,無數的新作品。當然,這是指在文學作品方面有太多的空白。這包含了這句真理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漢語教學是信息傳播的過程,那么數以萬計的外國學生是一個信息鏈上的信息點,也是一個新的信息的來源,他們學會掌握中國和中國文化,而不可避免地要傳播出去。因此,為了確保我們的文化能夠有效地傳播,沒有嚴重的扭曲,我們必須警惕文化傳播變形問題。我們必須清楚,首先,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來了解或感受外界事物,老師不能認為它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們理解,學生將自然地理解和掌握與他們自己的同樣的知識。要真正理解和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并不易。教師為了確保有針對性,必須總是檢查他們的教學結果,發現問題并且及時彌補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有效手段之一是讓學生討論,特別是在中級和高級階段。此外,我們還應該事先考慮不同文化群體對心理的接受程度,處理所需的信息,整理。在不改變內容的性質的前提下,使其更容易接受。例如,在“橋梁實用漢語”的教學中,根據對中國文化的傳統理解,它應該是畫家的老婆,因為她太了解畫家。對這個問題的有正確看法的學生大部分年齡較大,有一些成人的生活經驗并且大多在日本和韓國。但學生們在這個問題上開啟了熱烈的討論。大多數西方學生的觀點是最有見地的商人,因為他用最好的時間來掙錢。在他們的印象中,不是在潛意識影響我們的“大商大奸”的傳統文化心理,也有大多數少數年輕學生認為,畫家的年輕妻子有最大的潛力,因為她實現了他們的婚姻的美好愿望。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文化傳播作用
(一)帶領學生領悟中國文化
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掌握一種文化領悟。漢語教學的國際化的過程,最終目的帶領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遨游,探索中國美麗的文化景觀的魅力,然后傳播中國文化。教師正在傳授語言知識,與此同時肩負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任務。所以對他們有更高的需求:首先,一個有能力的教師不僅具有語言學、語言教學和學習理解的堅實基礎,也必須具備廣泛的知識,在中國文化下完成對中國基本國情的理解。不僅要尊重古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要與時俱進要理解中國當代先進文化的成就,永遠加強他們自己的中國文化理解能力。第二,善于組織課堂,匯編成功的漢語教材,擅長文化教學和語言知識的教學的有機組合,善于創造一個“文化語境”鼓勵學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遨游”,拓寬他們的文字知識面,讓他們很快融入中國社會的各個文化的不同領域。第三,教師應熟悉一種或兩種外語不僅有利于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教學工作經驗,通過語言比較研究,還可以理解西方文化,然后可以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學生更好地總結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第四,作為一個教師要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必須具備高貴道德情操,溫暖和善良的態度,禮貌的語言,正確的行為,老師的個性魅力和良好的自我修養本身是中國文化的杰出表現,這些將充分影響和感染學生,最終促進文化教學和漢語教學作為一個整體,這才是一個完全的文化傳播過程。
(二)教師要充分重視文化差異因素
文化差異也影響語言的獲取與理解。不同的民族語言反映并記錄了不同的民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一個語言水平的發揮作用在始終受到文化的克制,我們可以說,語言和文化是一個不可分離的體系。從語言教學的文化差異的方面來說,特別是學生的母語文化,對目標語言的理解和使用有一定的干擾。這種負面的影響常常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沖突。外國學生在學習和使用漢語中,經常面臨由差異造成的文化障礙,如盧Bisong在“漢語教學第二語言發展綱要”中指出,文化差異不僅反映了語言本身的特點,還要反映語言的使用。因此,人們學習和使用外語,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差異的障礙。因為外國學生在學習中文之前,早已經在母語文化環境中創造了不同于中國文化產生的各種心理行為,如思想方面語言,心理學,價值觀,宗教信仰,審美品味等。在學習中文時,這些母語對于固有文化模式的主觀理解必須與目標語言文化有各種接觸和碰撞。他們要么適合,或相排除,轉化。因此,文化差異也存在積極和消極的遷移,作為漢語學習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它影響語言習得的感知和其應用的適當性。例如,“謝謝”中文和“thankyou”英文都是禮貌的表達,但在中國,對店員,服務員,司機等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的服務。
(三)讓學生充分理解詞語含義
除了語法的規則外,教師還應注意語言的情感色彩。一旦學生寫了“日本對中國犯罪的不朽”的句子;有些學生贊美別人的幽默,說:“你真的很聰明。”這種錯誤是由于語言的情感色彩和實用規則不清楚。“不朽”作為一種贊揚的話,一定是好的方面,精神或行為可以用“不朽”。“修辭”的詞典解釋是“虛假和美麗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不理解“修辭”與貶義和規則,不能用來贊美別人。語言是思維的主要載體,語言是思維主要的表現形式,也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例如,中國人習慣于從整體上來觀察和處理大問題。從總體開始,了解和處理個人之間的關系。西方人經常從個人開始,突出是個人看到整體的綜合關系。中文和英文單詞之間的差異可以反映中文與英文文化的小到大的思維差異。例如,中文“東城區北京濱海大道100號10樓9號”,英語是“中國北京東城區濱海大道100號10-9”。在中國,有更多關于“狗”的貶義術語。在西方人的眼里,狗是一個忠實的朋友,你可以做成像狗一樣的忠誠的人,如“aluckydog”相當于中國的“幸運兒”,西方人也經常把狗當成家庭的一員,比如“我的家有五個人,父親,母親,兄弟,狗和我“,這樣的句子經常出現在學生的談話或作文中。由于文化如此深入語言,漢語教學應與學生緊密重視文化溝通差異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克服溝通障礙,精確在文化溝通的過程中使用中文,發揮文化溝通的橋梁作用。在過去20年里,對外漢語教學越來越重視語言與文化、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進步。
[參考文獻]
[1]賈鈺.近二十年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漢英語法對比研究綜述[J].世界漢語教學,2015(4).
[2]馬燕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文化內容[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6).
[3]徐家偉.對外漢語教學中韓國學生漢語興趣激發思考[J].知識經濟,2015(23).
作者:高策 單位: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推薦閱讀:《現代職業教育》(旬刊)創刊于2015年,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創辦的學術類期刊,由山西省教育廳主管、山西教育教輔傳媒集團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