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在大學生面對就業困難的局勢,應該怎樣做才能就業呢?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現在大多企業重視的能力越多,所以一定要有一定更多專業水平,同時在能力上是一方面但是在整體的素質上也是一個很好表現形式,要加強各方面的技術等等。《中國就業》以服務城鄉統籌就業為宗旨,以提高就業服務水平、促進行業規范、加強就業指導與信息交流為己任,圍繞就業的各項工作,宣傳國家就業方針政策,報道就業服務行業動態,交流就業典型經驗,展現職場人物風采,為社會各界提供信息交流平臺,為就業服務戰線的基層工作者搭建經驗交流的橋梁,為大中專院校畢業生、進城求職務工人員、廣大求職者提供就業服務指導與創業指南。
摘 要:除了通過專門的課程設置指導大學生就業之外,高等院校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非課程教學等拓寬就業指導廣度和深度的方式,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眾所周知,國家教委有關文件中規定,我國學校職業指導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和職業,了解自己,增強職業意識和職業適應能力,使學生能正確選擇符合社會需要和個人身心特點的職業或專業。為此,作為高校擇業教育的重要補充手段,要設立專門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機構,通過這個專門的機構,幫助大學生并對即將從事的職業進行全面的了和分析,比如職業的區域性、所在行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以該職業對崗位人員的從業要求等。在此基礎上,幫助大學生適時地、科學地調整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將課堂所學與社會所需恰當結合,以便最大程度地求職成功,進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的職業理想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就業能力,素質教學,綜合能力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質的社會主體從事對象性活動的內在可能性及實際本領,是主體的綜合素質或內在本質力量的外化活動和水平體現。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在國內外也有各種說法,各種觀點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把專業性能力歸屬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范疇之內。在這里,我們把大學生就業能力界定為大學生能夠獲得工作、保有工作、做好工作并不斷獲得晉升的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
二、進行以能力為本的教育教學改革
對于承擔著人力資源開發任務的高等教育來說,需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的各種變化。如果教育教學機構無法快速響應社會需求變化,不能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辦學思路和辦學模式,那么培養出的人才質量就會嚴重滯后于市場實際需求,可能造成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如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來辦學,實現高校與勞動力市場需要的“無縫”對接,值得學校認真深入地思考。
隨著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的進一步加大,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日益引起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從擇業教育的角度入手,首先分析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容以及通過擇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措施,進而基于擇業教育視角指出了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所要實現的目標。
1.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發展的教育,提高學生自我發展的主動性
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求職培訓之外,還需要加大職業生涯發展教育。通過第二課堂,開展多種多樣的職業發展教學活動,比如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團體活動等。這些活動學生參與性強,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和自覺地體驗和了解社會,不斷地提高自主意識,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2.進行課程改革,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
在國外有很多學科的課程開發模式,它們強調知識技能與實際工作相合,圍繞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來組織課程。這些課程將學生帶到具體的工作情境當中,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真實世界的典型工作任務,在實踐中提高了學生對知識、能力、技能的理解和應用水平,較好解決了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問題。
大學生臨近畢業時,擇業就業的壓力會在其心理層面 通過各種方式反映出來,這容易使部分大學生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針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消極情緒,開展心理輔導和教育,幫助大學生做好擇業心理疏導,引導大學生減輕或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準確客觀地評價自己,樹立正確的擇業心理,以積極的態度去尋找合適的就業崗位,并從中學會自我調節,增強大學生應有的自信心。
3.實現高等學??茖W分類定位,避免同質化傾向
每一所學校要認真思考自己的定位,是側重于研究、教學或是服務社會。只有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根據定位為社會培養出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同時,在國家就業能力框架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學校應當通過積極反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建立起與本校人才培養定位相一致的就業能力框架,并將其貫穿到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
三、通過擇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實現途徑
高等教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許多適應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但是,高校學科科目、專業結構等的不科學設置致使不少大學生日益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根據調查顯示,近年來社會上有59.1%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單位明確提出,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制約因素。 “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這一過程中,使得大學生在及時了解到行業發展與職業信息,從而逐步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同時,對自身的性格、氣質、愛好、能力和價值觀等因素進行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提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