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必須注重學術性,我們應通過校內專家講壇經常舉辦一些學術報告和講座、專題討論會、專業知識與學科競賽和學習研討會等,在師生中廣泛進行學術交流,營造學術氛圍,不斷增加校園文化的知識含量和科技含量,有利于學生培養刻苦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校園文化,高校發展,教學管理
我們應充分利用社團活動、知識競賽、外語角、學生科技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科技下鄉等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的自主功能,在加強團委領導作用的前提下,放手讓它們大膽地開展諸如科技、文學、書畫、演講、歌唱、舞蹈、器樂、曲藝、集郵、棋牌、攝影、公關禮儀等各項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培養學生踏實嚴謹的學習方法。
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主旋律。在新形勢下,開展豐富多彩的貼近學生學習、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校園文化活動,需要我們不斷地開拓進取。比如,在低年級開展與名師對話活動,對學生的人生導航與學習指引可起到重要作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知識的更新、就業壓力的增大,我們應有意識地通過心理咨詢和體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只有科學發展才能實現校園的真正和諧。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為中心、以育人為己任、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主線,德、智、體、美、勞、心“六育”并舉,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導、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3]。和諧校園同樣需要人本科學、和諧民主的制度保障。學校建設人本民主與科學規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讓所有成員工作生活在一個規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諧融洽。其實質是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與科學管理手段的結合,建立旨在發展人的主體性,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富有人文情懷、創新活力與團隊精神的制度文化體系,讓組織中的成員盡量發揮出生命的潛力。它包括學校的教代會制度、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質量監控考核制度、學生的行為規范等。學校要努力做到科學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堅持校務、院務、系務公開,充分尊重民意,善于廣集民智,真正做到依靠師生員工辦學治校。
校園內各項規章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和學風建設的根本保證,它對師生行為進行不同程度的規范,保證校園內學習、工作、生活的正常進行,并協調校內人與人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行為關系。因此,高校應根據自己的辦學風格和特點,對各項制度加以改革,不斷完善,制定科學合理的促進學風建設的規章制度,從而使整個校園內的活動規范化、有序化,努力創建穩定和諧的大學校園。可想而知,和諧有序的校園環境必將為學校和師生員工的發展帶來活力,它對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益于師生員工的身心健康發展。高校必須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改善自身的硬軟件環境,加強監督與管理,營造濃郁而溫馨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逐步造就嚴謹高雅、務實進取的校園文化建設精神。
以促進學風建設為出發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思想性、學術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營造出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是促進學風建設行之有效的途徑與方法。高校應該把校園文化建設和學風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時期,應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探索學風建設的新路子、新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求真務實,不斷進取,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氛圍,為培養新時期合格的創新型人才多作貢獻。
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發展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它是一所學校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教育教學、科研與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包括學校的辦學特色、管理特色,教職工及學生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等等,是以文化形態存在的現代文明,是一定歷史時期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具體來說它有三層結構:外層為物質文化,以校園物質設施為載體,包括校園、校舍的設計布局,校園綠化,圖書館建設等方面;中間層為制度文化,以校園的機構和文字為載體,包括學校中所特有的規章制度,以及保證這些規章制度執行的組織機構;內層為精神文化,以學校理念為載體,包括校園歷史傳統、政治立場、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判斷、情感方式、審美情趣等。校園文化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它的三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其中物質文化是載體,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
學風建設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優良的學風是保證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從廣義上理解,學風是一所大學治學、育人的風氣,主要體現為教師治學、治教作風和學生學習作風,它由一個學校的校風、院風(系風)、班風組成,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從狹義上理解,學風主要指學生學習的風氣,它是大學生學習態度、學習風格、學習方法、學習紀律、學習精神等多種綜合風貌的集中體現,它以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基本特點。優良的學風對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弘揚刻苦學習、勇于創新的精神和明理誠信的道德風尚,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價值觀,以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都具有積極作用,可以說學風是一所高校的靈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財富。
教育的任務就在于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即促進受教育者的社會化。而社會化的實現不僅依賴于知識的傳授,而且依賴于校園文化給學生提供的“社會氛圍”。學校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網絡、社團活動等宣傳工具,能為學生了解校事、國事、天下事提供重要的平臺,也能將校園和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真正使學生處在社會的大環境下學習。正是校園文化提供了社會課堂,滿足了學生的各種求知欲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提供了方便,使學生能及時掌握社會信息,把準時代脈搏,這對于學生走向社會也是大有好處的。
良好的校園文化能統整全校師生的意志和行為,加速他們接受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銳意進取精神、嚴謹治學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開拓創新精神得到弘揚,最終使師生走向敬業愛崗、文明守紀、刻苦學習之路;會極大地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師生愿為校園建設群策群力、出謀劃策;也必將會促進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和諧,這必然會極大地增強學校全體師生的凝聚力。
校園文化中科學、文明、有益、有趣的精神文化活動能夠豐富學校成員尤其是學生的業余生活,能夠營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圍和精神氛圍。學生耳濡目染,能在不經意間提高審美情趣、道德修養,增強對先進文化、高雅文化的感受力與領悟力。而校園文化中的體育比賽等項目,尤其是團體項目,能夠使學生增強團結協作意識、集體意識,擁有開闊的胸懷,形成開朗的性格。
文化是課程的源泉。校園文化是隱性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校園情境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各種制度、各種環境對學生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隱性課程。例如,“英國的國家課程規定了環境教育的三個視點:‘校園情境中關于環境的知識’,‘為了環境的價值觀、態度、積極行為’,‘在環境中通過環境的素材’”,這些視點是建構環境教育課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創建和諧校園的過程就是拓展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
營造健康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我們必須充分發揮高校教育中環境育人的功能。為此,校園內有必要修建環境優美的人文景觀,營造一個具有文化觀念、文化品位的優美校園環境,使整個校園洋溢著真、善、美的氣息,發揮環境育人的潛移默化作用,通過致力于校園人文景觀建設,如校園建筑、雕像、園林等實物,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培養廣大師生的人文精神。整潔的校園、催人奮進的校訓、嚴明的行為規范、教室與實驗室的布置、宿舍文化、圖書資源建設等,都有利于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和文化氛圍,有利于促進學風的建設。雖然有些只是外部條件,但它對師生的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由此所產生的激發學生刻苦求學、奮發向上、求真敬業的精神力量巨大。因此,高校應發揮自我優勢,結合自身特點,努力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林一景都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不斷提升校園文化環境的品位與育人功能。
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滿足師生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通過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踐,我們深刻認識到,在學風建設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必須做好“堅持四性”的工作內容。
我們應充分利用黨課、團課與“兩課”陣地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利用報刊、廣播、櫥窗和校園網絡等多種形式加強校園文化的宣傳,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教育。同時利用優秀人才先進事跡報告會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學生奮發向上,樹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標,努力在全校范圍內形成拼搏奮進、立志成才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以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