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專業職業素養系列活動,即在知識教育充分銜接專業知識領域的基礎上,開展實踐型和理論研究型的各類專業賽事活動,旨在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創新能力、探索能力。通過與專業相結合的側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如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以期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近年來,我校積極組建由科研處、團委牽頭的各院系大學生科技協會,每年投入一定的學生科研金費,用于邀請專家講座、學生專項調研等,目的是進一步增強學生線的科研能力和扶持能力。同時將創業創新、挑戰杯、專業技能類等賽事作為重點關注和指導對象。
關鍵詞:校園文化,校園活動,教學管理
當然,作為高職院校,類似校園活動的普及面是有限的,往往僅限于對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部分學生中,可以說收益面不是很廣。所以筆者認為在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投入的同時,應積極倡導與各專業銜接度較高并且人人皆可參與的校園活動。并將此類活動做精、做專業,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才能夠最大程度的實現服務教學、服務專業化建設,推進高校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
目前,已開展了四屆模擬廣交會、商場實戰、商旅杯辯論賽,還有“談古論今講評商道”PPT研討會,商之我見征文賽等等。這一“商”系列的校園活動反響較好,學生參與度很高,專業教師反響也頗佳。活動形式各異,有仿真模擬和實踐營銷、有動態的思想撞擊和靜態的自我感悟,能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思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為學生所喜愛。它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貿學生對職業能力培養的需求,既較好的豐富了傳統團學活動,又為專業教學課堂的實踐教育拓展提供了參考,是與專業聯系緊密度較高的課外活動平臺。之所以稱作“商文化”系列活動是基于內涵豐富的考慮,要避免就活動而活動,應深入挖掘專業素養所涵蓋的各方面,幫助學生讀懂為商之道,堅定做人做事的原則,樹立職業發展的理想和目標,將其上升至一個“培養敢想、能說、會做的經貿人才”的文化高度,進而實現品牌效應。
那么,在筆者看來要構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品牌活動,首先得找好該活動要達到的目的,也即創建定位。高職院校是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職業能力,提升職業素質為重點的,那么各個專業學生所應俱備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會有差別,所以品牌活動的創建以專業素養建設為導向,就能較好地把握好方向。
人格教育引導系列活動,即以一般職業素養教育為指導開展的系列活動。目前隨著90后大學生的增加和日益網絡化的生活環境,出現很多挑戰傳統道德觀念的行為和觀點,并且為社會所關注,所以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新審視和改進現有思想道德及傳統文化的教育。而依靠的載體之一便是校園文化活動。以人文教育、傳統文化的倡導、團員意識教育、黨員的培養等為基礎,積極整合,努力打造涵蓋面較廣較深的人文類品牌活動已經為高校團學工作的重點之一。如目前各高職院校已有的紅五月系列活動、節文化系列活動,感恩文化節等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發展、提煉和推廣的。
.開展針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拓展活動。為聯系專業課堂,銜接專業理論知識,連續四年不斷豐富和完善實踐模擬活動---模擬廣交會。該項比賽活動全程模擬廣交會實景,根據進入展區、布置展臺、進行展銷、接待外商、商務談判、達成協議等流程進行。活動邀請有經驗的企業實踐專家、外籍教師和專業教師組成專業評委隊伍對各個展位的諸方面進行評定。參賽學生以組隊形式,通過模擬參展商完成對展臺布置、產品推介商務談判等環節,由評委充當顧客,磋商交易履行的各項事宜等內容,交易全程需用英文。該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的應用能力和學習興趣,加強進出口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等相關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聯系較強。
搭建人格教育引導系列與專業素養教育系列的校園品牌活動,需要學校的高度重視、師資力量的更進、校企充分展開。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單憑學校學生部門、團委是不可能有效開展起來的。需要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才能豐富和發展起來。如在加強現有思政隊伍的基礎上,配備職業輔導員(由專業教師、校外企事業骨干能手等構成)。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配備校外輔導員、實踐專家,創建社會實踐基地等,這些資源都可以成為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得以發展起來的有利保障。但這些還不夠,需要高校將教學專業改革和校企合作等多項資源運用到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以此實現高質量的、具有真正品牌效應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反哺高校專業教育,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利用社會、企業資源搭建實踐平臺。具體活動表現為:利用社會企業資源,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指導、創造機會,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貫穿職業素養培養的全過程的主線。定期邀請企業成功人士、實踐專家開展“面對面”交流、企業家論壇等。聯合校招生就業部門開展各種類型的經貿專場招聘會。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鍛煉搭建平臺。即每年舉辦一屆商場實戰大賽。每屆商場實戰大賽都積極與企業充分合作,由企業提供商品作為學生銷售的對象。學生以組為單位走出校園,以各社區、商場等為營銷區域,歷經一個月時間,經過參加企業培訓、營銷策劃評比、戰績大比武三個環節來完成整個賽程。可以說,該活動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知識運用、轉化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學生能夠有機會走入社會,感受競爭,增強戰斗能力,培養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習和再創造的能力,在實踐中全面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的創建則順應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對傳統的校園文化互動進行創新完善,將學會做人和學會做事有機的結合,最終實現全面發展人的目標。所以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創建和實踐建設的過程中,切記盲目開展低質量的校園活動。應從多角度積極研究社會需求環境和學生群體結構、教學發展方向,以此構建符合培養目標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
開展企業和學生需求調研,以便為做好整合目前校園文化活動資源打好基礎,改變現有量多質次的現狀。開展對各專業知識領域職業能力的匹配分析,以便創造性的開設與專業相適應的校園品牌活動,并做好定期的效果反饋調查。從宏觀社會環境的角度出發,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導向,研究教育需求和教育資源現狀,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地區服務能力。從微觀個體的角度出發,研究學生特殊群體,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有目標的參與校園品牌活動,以及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校園品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