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隨著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成為教育界研究的熱點。穩定的心理品質構成了人的個性,并決定著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研究創新型人才,應該研究他們具有的獨特的心理品質,因而,我們將以大學生為研究群體,從心理品質方面分析創新人才,把握創新型人才的心理品質,這樣更有利于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心理品質結構是由功能上相互聯系的心理品質因素構成的統一體。心理品質結構是由認知品質、情感品質、意志品質、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組成的。創新型人才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就是創新型人才的心理品質,不同的創新型人才的心理品質相互作用形成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的結構,這種心理品質結構對創新型人才具有很大的作用。
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首先需要構建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結構。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結構主要由基礎理論知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意志等要素組成。其中,創新思維表現為做出了完整的新發現和新發明的思維過程,而且還表現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結論和見解上具有新奇獨到之處的思維活動。創新能力是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必備條件。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產生某種獨特、新穎、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更是人的創新能力的競爭。在創新能力中,實踐是最重要的部分。創新意志是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結構的調節和維持系統,是創新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創新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創造目的并支配其創造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了解他們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對創造型人才的認知,來確定其對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的認知結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開放式問卷和封閉式問卷,調查大學生對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結鉤的認知。開放式問卷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上海大學不同專業抽取大一至大四共300人,回收有效問卷274份,有效率為91.33%,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44人。對收回的開放式問卷依據與心理品質相關的詞匯的出現頻率進行排序、篩選、整理,最后,選出頻率最高,且最有代表性的78項與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相關的短語或詞匯。這78個詞語涵蓋了創新心理品質中的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這五個品質。對這78個詞語的重要性做出5個等級的評定(5為非常重要l為非常不重要),編制成封閉式問卷。隨機抽取150名本科生進行封閉式問卷的作答。
2調查結果
通過研究對大學生對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結構的認知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綜觀結果,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具備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善于把握機遇、富有創造潛力、表現自信、目標明確、有堅韌的毅力、較強的求知欲、較強的實踐能力、能積極進取是比較重要的;而思想開放、記憶力超常、具有領導才能、好奇心強、耐得住寂寞、幽默、謙虛、較好的審美能力、獻身精神、科學幻想等品質相對而言更不重要。
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的結構研究總體涵蓋了認知品質、情感品質、意志品質、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的內容。
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對創新型人才心理品質的理解也主要涉及這些方面,說明大學生和專家們的理解相近,但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如Csikszentmihalyi(1996)!娓出了lO對辯證存在的常見的創新者具有的人格特征,即:他們擁有充沛的體能,但是通常都是安靜的休息者;聰明又天真;貪玩又遵守紀律,或者說既有責任感又無責任感;有時想象、幻想,有時又有根深蒂固的現實感;既外向又內向;有時謙遜有時自傲;某種程度上回避刻板的性別角色,同時對工作又極端地拒絕:他們的開放性和敏感性使得他們經受苦難和痛苦,同時也帶給他們無窮的快樂。
3發展大學生的創新觀
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分析可以發現大學生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心理測試及結果解釋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活動等途徑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實踐活動,有關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很少,效果往往不夠理想,所以很多學生能建議能多開講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課程,從而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的力度;并建議可以設置心理素質鍛煉的專門機構,多進行社團活動,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些說明我們要從多渠道加強大學生創新心理品質的培養。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對對創新型人才的認識已由一種單一的創新觀發展成為綜合的創新觀。大學生對創新型人才的心理品質的認知水平比較高,因此需要我們在創新教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強化訓練這些心理品質。而針對大學生對某些創新型人才必備的心理品質的認知水平還不高的情況,則需要學校采取更多措施塑造大學生的這些心理品質。
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起點和關鍵。在本次調查中,創新思維在大學生描述創新型人才應具各的心理特征中排在第一位,所以我們需要非常注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的問題意識薄弱,急需塑造。創設問題情境是塑造大學生問題意識的可行性策略之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設置各種問題,重視誘導,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激化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并保護其獨創的觀點。二是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既要重視分析、演繹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歸納、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三是進行創造技法訓練。通過創造技法的訓練,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為今后的創新活動奠定基礎。在大學生認為創新型人才所應具備的心理品質中,“堅強的意志”排名也很靠前。創造要求具備不斷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作為前提,但是目前大學生創造心理在意志品質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容易在創造失敗后產生挫折感,并缺乏鍥而不舍的精神,所以,他們的意志品質仍有待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既需要外力拉動又需要內因驅動。通過營造寬松的有助于創造思維的氛圍,并列舉生動的事例進行教育,來使他們認識到,很多創造者的成功都在于比常人多堅持了一下。創新意志主要靠大學生有意識地自覺磨練,引導自己借助心理暗示等因人而異的方法,從而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養成持久堅韌的毅力。個體的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是主客觀因素在實踐活動的聯結下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較強的實踐能力”位子創新型人才所應具備的心理品質前十名之內。人的實踐活動在能夠對現實世界進行批判和改造的同時,也能對自身進行改造與發展。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可以不斷提出新課題,然后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再深入過程推動人的認識發展。同時,因為每個人具備的實踐客觀要求的知識、素質和能力與人原有的知識、素質及能力通常會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在人從事實踐活動時,容易產生主客體矛盾。而創新能力的提高的過程就是主體解決矛盾中出現的主體性效應也即客體主體化的過程。由此可知,學生從事的各種實踐活動是其創新能力發展的載體和關鍵性環節,與此同時,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也離不開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