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結合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的實際工作情況,介紹了建筑工程造價全過程管理的要求,分析了建筑工程中造價全過程管理的現狀,并對工程造價全過程中設計階段、招標階段、施工管理階段和竣工結算階段的工程造價全過程管理措施進行了探討,以提高項目的投資效益。
關鍵詞:建筑工程 造價 全過程 管理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actual working cond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nalyses th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whole process, and cost of the project design stage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the tender stag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hase and completion of the settlement stages of 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whole process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ject investment performance.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process
中圖分類號:TU7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前,在我國工程建筑領域,存在著技術與經濟相分離的狀況。我國大多數工程技術人員往往把工程造價看成是財務、 概預算人員的職責,認為與己無關。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往往只注重工程質量控制及工程進度控制,忽略對建筑項目的投資進行控制。 如果技術人員忽視工程造價,管工程造價的人員不懂得與工程造價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工程造價就難以合理地確定和有效地控制。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過程造價管理要求
1、一定要把握設計階段造價的重點控制管理
雖然工程造價控制貫穿于建筑項目建設的全過程,但是在投資控制完成后,真正有效地控制造價就是從最初的設計階段開始的,因為后續的其他一切造價控制都是在施工圖頂算的基礎上進行調整的。所以,要想為全過程工程造價控制打下好的基礎,就必須在設計圖紙還沒有交付實施之前把握好工程造價管理的第一關。否則,一旦拖到施工階段再進行修改就比較麻煩比較復雜了,損失也會更大。因此,對設計階段的工程造價進行及時合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2、一定要在各個階段和環節實施主動控制管理
將目標值與實際值進行比較,一旦發現實際值和目標值偏離時,便立刻對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下一步的策略。這是一直以來,很多人對控制的理解。對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過程來說,進行這樣的工程造價控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是,這種控制仍然是一種被動的控制。從根本上來講,這種控制只能發現問題,但無法預防問題的發生。因此,要想獲得工程造價控制的最佳結果,還是應該在工程建設的各個階段實施主動控制。主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主動控制工程項目中各個階段的造價,從而保障整個建筑工程順利開展。
二、建筑工程中造價全過程管理現狀分析
和其他工程一樣, 建筑工程造價的形成也是一個有序的系統過程。工程項目從最初的策劃、到中期的建設,再到后期的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等,經歷了工程項目前期工作、項目設計、項目施工、項目驗收等各個環節,其造價水平的高低是各階段、各環節工作造價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上說,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也就是確定建筑工程造價的全過程。建筑工程造價控制的含義就是對工程造價進行有效控制,也就是在優化建設方案、設計方案的基礎上,在工程建設的各階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把建筑工程造價的發生額控制在合理的范圍或核定的造價限額以內,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取得較好的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
另外,工程造價管理是一項不確定性很強的工作。工程的造價問題貫穿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整個壽命進程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給工程造價留下隱患,影響工程項目功能和使用價值造價,甚至會釀成嚴重的工程造價事故。由此可見,工程造價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建設工程進度的快慢、建設工程質量的好壞和建設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益。所以,只有遵循客觀規律,重視各個環節的造價監督與控制,才能保證工程建設造價的全面實現,從根本上消除工程造價的缺陷與隱患,從而確保整個建筑工程順利高效地進行。
三、建筑工程造價全過程管理
1、設計階段中的工程造價管理
(1)目前在項目設計階段出現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設計變更出現頻繁。
第二、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中缺少競爭機制, 設計單位沒有壓力, 控制造價積極性不高。
第三、設計工序繁瑣復雜且周期長成本高。
(2)針對設計階段造價控制中出現的突出問題 ,我們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的措施考慮:
第一、引入競爭機制, 開展方案競賽, 實行工程造價和設計方案相結合的設計招標方法。
第二、改變設計取費方法, 實行設計質量的獎罰制度。
第三、積極推行設計監理制度。 加強對設計的監督和審查, 發揮監理單位在人才、 技術方面的優勢, 針對設計全過程實施監理, 力使項目的設計方案達到最優化, 提高設計質量, 有效控制造價。
第四、設計單位需要增加一批既懂技術、 又懂經濟的技經專家 ,技經專家在設計過程中應及時對投資進行分析比較, 積極反饋投資信息, 能動地影響設計。
第五、推廣標準設計。 采用國家、 省、 市級各專業部屬的標準通用設計, 既可以縮短設計周期, 還由于采用標準構件 ,可以在預制廠采用定型工藝, 組織成批均衡生產 ,既能提高生產效率, 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 還可加快施工進度 ,縮短整個建設周期。
第六、加強施工圖的審核工作。
審核的內容不僅僅是各專業圖紙的交圈, 更重要的是檢驗設計圖紙與投資決策中相關內容的吻合。
2、招標階段中的工程造價管理
(1)加強施工單位的資質審查, 必要時應進行實地考察, 防止施工質量低劣、 財物狀況差, 信譽差的施工單位混入投標單位之列。
(2)對項目的合理低價應做到心中有數, 避免投標單位以低于成本價惡意競標。 隨著工程造價體制和管理模式改革, 大型建設項目在招投標中應積極推行工程量清單計價, 即由招標人按統一的工程量計算規則計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單: 投標人視自身的技術、 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以及市場價格進行自主報價。
3、施工階段中的工程造價管理
(1)合同價格的確定與控制。 工程項目各項工作的實施都是圍繞合同總體目標來運行的, 因此, 有效的工程項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是通過有效的合同管理實現的。
(2)在施工階段, 成本控制的關鍵是對工程變更實行有效控制。 針對目前工程量清單報價, 施工單位往往采取低價中標, 索賠贏利的方式承攬工程。
(3)追求項目投資的有效控制, 按照監理規定和實施細則, 完善職責分工及有關制度, 落實責任, 從工程管理機制上建立健全投資控制系統, 同時做好月度工程進度款審核, 避免投資失控。
(4)在對主要施工技術方案做好論證的基礎上, 廣泛應用新材料、新工藝、 新辦法等等, 想方設法在技術上實施項目投資的有效控制。
4、竣工結算中的工程造價管理
(1)核對發包合同條款
首先,應核對竣工工程內容是否符合合同條件要求, 工程是否竣工驗收合格, 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驗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結算。 其次, 應按合同約定的結算方法、 計價定額、 取費標準 、主材價格和優惠條款等等, 對工程竣工結算進行審核。
(2)檢查隱蔽驗收記錄
所有隱蔽工程均需進行驗收,兩人以上簽證; 實行工程監理的項目應經監理工程師簽證確認。
(3)落實設計變更簽證
設計修改變更應由原設計單位出具設計變更通知單和修改圖紙、 設計、 校審人員簽字并加蓋公章, 經建設單位和監理工程師審查同意, 簽證;重大設計變更應經原審批部門審批, 否則不應列入結算。
(4)按圖核實工程數量
竣工結算的工程量應依據竣工圖、 設計變更單和現場簽證等進行核算, 并按國家統一規定的計算規則計算工程量。
(5)嚴格執行定額單價
除投資包干部分外, 結算單價應按合同約定或招投標規定的計價定額與計價原則執行, 一般以當地 (或行業 )當時執行的建安工程預算定額單價, 當地 (或行業)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工程造價管理部門發布的報告期價格指數及有關規定為準。
(6)注意各項費用計取
建安工程的取費標準應按合同要求或項目建設期間與計價定額
配套使用的建安工程費用定額及有關規定執行, 先審核各項費率、 價格指數或換算系數是否正確, 價差調整計算是否符合要求, 后核實特殊費用和計算程序。
(7)有關單位參與把關
建設、 監理、 設計、 施工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和經辦人員應大力支持, 參與把關, 對隱蔽工程和設計變更的簽證進行核對確認, 對施工中特殊措施發生的費用等共同商定, 對索賠費用進行認真落實 ,對結算中多報的工程價款不隨意優惠等等, 按照發包合同的要求和有關規定, 公平公正地把工程造價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劉蘭,劉洋,謝剛. 非常設機構[J]. 硅谷, 2011,(04) .
[2] 謝新喜. 探討建筑工程造價的全過程管理[J]. 中國城市經濟, 2011,(18) .
[3] 麻彥. 有效控制工程造價與管理[J]. 山西建筑, 2009,(31) .
[4] 趙全鳳. 對工程造價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和建議[J]. 山西建筑, 20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