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海原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干旱帶,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自治區最貧困的縣(區)之一。全縣總人口約42萬人,其中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1.1%,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1.5%。 自治區黨委、政府根據寧夏中部干旱帶經濟社會發展和海原縣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經多方討論研究后確定易地建設海原新區,以 “一縣兩城”的空間發展戰略構想,使老城和新區能比翼齊飛,進而推動海原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帶動中部干旱帶發展.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中衛市和海原縣黨委政府對新區建設的目標要求,規劃對新區做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回鄉風情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定位,城市布局突出“一城、一山、兩水、四軸、五區”空間架構,景觀特色體現“依山傍水、城在林中、園在城中”及“富有回鄉文化特點”,規劃建設要達到“追求城市生態性、突出城市文化性、增強城市地域性、體現規劃合理性”等四項目標。把新區建設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
二、 新城區總體規劃
從城市總體規劃層面上海原新區城市特色的創造主要建立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總體布局
海原新區城市建設選址于寧夏中部地區,寧夏南北空間發展的主軸上。建設用地西北臨鳳凰山,東部臨高速公路,南部有莧麻河,地勢呈現為西北高,東南低,最大坡度7%-10%。根據地形地貌條件和規劃原則,總體布局依用地坡向采取格網式逐步退臺,功能用地相對集中,有機分散的布局形態,充分體現緩山坡地城市依山而建,高低有別,錯落有致,自然流暢的特色風貌。空間布局中充分利用山體(生態綠化)、溝渠(戀家大溝和固擴十一干渠疏浚植綠)、河體(莧麻河筑壩蓄水)等空間物質要素,使之與城市整體結構渾然一體,在營造“依山傍水”城市景觀的同時表達出北方山地城市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有機統一的山地城市特點和景觀特色。通過分析和總結海原新區建設條件和發展目標,總體規劃確定“一城、一山、兩水、四軸、五區”的空間架構。
(二) 景觀綠地系統規劃
新區屬黃土高原干旱地區,雖有山有河,但缺綠缺水。因此,規劃伊始便把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改善生態環境,建立宜人優美的園林綠地系統,創造良好城市景觀環境作為創造城市特色的目標之一。從充分考慮人們對于城市環境構成要素的認知與景觀綠地體系的系統分析和運用為出發點,規劃以鳳凰山為城市生態綠色背景,以布局有寬幅綠帶的勤政大道和旺海街為城市人文景觀軸,以固擴十一干渠、戀家大溝為生態景觀軸,以莧麻河及其相關區域為城市生態濕地公園景觀區,以城市中心、城市入口及各功能區中心和主題建筑為景觀節點,以鄉土樹種(槐樹、柳樹、白蠟等)為主,適當配置常綠(云杉、側柏、樟子松等)和觀賞樹木(榆葉梅、碧桃、丁香、山杏、連翹等)的綠化環境的創造,突出文化內涵和城市氣質及山水有機結合的優美環境效果。
(三)城市空間控制和引導
從城市開放的公共空間(包括城市入口、中心廣場、街道等)到半私密生活空間,從開放空間的大尺度到居住生活空間的小尺度,從主體建筑的莊重大方到居住建筑的小巧活潑,都在從各個方面反映著城市的風貌和品質。規劃按照建設一個“現代化生態園林特色城市”為目標,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從總體規劃層面上對新區城市空間加以控制和引導。
1、尺度和形狀
按照功能定位分析和發展規模預測,海原新區將是寧夏南北空間發展軸上聯系北部較發達地區和南部貧困山區的一個新興的“節點性”小城市,遠期城市人口規模10萬人,用地規模14.6平方公里(規劃控制區30平方公里)。但其建設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為了建設一座新城,海原新區的規劃建設必須呈現具有強烈的地域特點和現代城市精神。因此,通過空間形狀(不同半徑的圓形半圓形廣場、街道長條形空間)的變化突出現代城市空間的開放性和引導性,通過尺度大小的變化反映出城市空間理性而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間體系,表達不同的情感意向,滿足不同的認知需求。
2、高度和密度
新區位于濕陷性黃土地區的緩山坡地上,從地形地貌方面來說本身已經具有了空間高度上的變化,沿山而建的各類建筑只能起到豐富天際輪廓線,取得城市空間形象變化的作用。按照新區所處地理位置、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目標以及土地使用性質,同時考慮防災減災要求,對不同功能區建筑高度提出控制要求和建設密度引導,以利于良好城市空間和環境的創造。規劃確定新區行政綜合區建筑層數以2層為主,根據建筑空間使用性質可適當布置3-5層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內;居住綜合區建筑層數以3層為主,適當配建2層或4層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3米以內;商貿物流區建筑層數以多層為主,居住綜合區商業建筑以2-3層為主,實適布局4-5層建筑。通過建筑高低不同的層次感,不同尺度空間的變化和穿插,在求得城市整體空間的良好品質和城市形象的創造的同時,達到節約土地,創造優美生活環境和生態園林城市的目的。
3、形象和色彩
城市整體形象和色彩對于城市特色的創造以及城市性格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原新區城市的整體形象應能夠反映地域特點和回族傳統風貌,城市色彩既要突出共性還要表現個性。通過兩者的完美結合即會創造出適合海原新區的風格特點和整體風貌。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利用,山青水秀的自然環境配上具有地方建筑風格的坡屋頂、粉墻和灰藍色瓦建筑,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清新素雅,簡潔明快、落落大方,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特色和城市風格。
(四)建筑風格
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形式為木結構、瓦坡屋頂。隨著地域的變化在屋頂的尺度、大小以及材質、色彩等方面有所變化。從海原民間的建筑形式和色彩來看仍沿襲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做法,只是由于建筑結構及其維護材料、裝飾材料的不同,從形式到材料,從色彩到裝飾圖案在充分吸收中國和伊斯蘭建筑優秀文化基礎上有所發揚和改進。如墻體材料有青磚、磚包土等;屋面有單坡、雙坡之分;屋面形式有歇山、硬山、廡頂等;屋脊有筒瓦疊合、中間突起、兩側裝飾飛鳥(一般為和平鴿)的,也有突起而滿掛琉璃瓦的;屋脊兩頭有接龍頭的,也有接鳳頭的;屋檐或墻側有磚雕裝飾圖案,大多以花草水果為主,但也有小型動物圖案。屋頂顏色以黛瓦為主,近些年才以紅瓦代替黛瓦,墻面顏色以青磚本色和白色居多。優美的建筑造型,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生動形象的雕飾(也有繪畫)圖案共同構成了回族(海原地域)建筑的傳統文化特點和風格。
(五) 歷史文化
海原縣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昭王時期。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既有過燦爛輝煌的文化,也有過驚天動地的故事事件(如1920年海原大地震)。素有西北特色說唱藝術的“花兒”,至今是海原群眾最為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剪紙、繪畫也是海原鄉村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還有彩陶、磚雕等藝術均有比較悠長的歷史和運用。在海原的歷史中也不乏為海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這些都是構成海原瑰麗文化和燦爛歷史的重要內容。在海原新區建設中通過提煉、升華這些藝術形式,紀念和宣傳光輝人物和歷史文化,都將構成新區獨特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形式諸如紀念性建筑或雕塑小品,地面鋪裝材料上的雕刻圖案,建筑物的花飾門窗和符號運用,以及各類人文景觀的文化注入,充分體現海原新區將所擔負的承載歷史,沿續文化的光榮使命。
把歷史和文化的精神內涵與城市功能、自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充分利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建筑文化元素和符號,才能使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展基礎,才能使城市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也才能使城市樹立起自己的旗幟,建立自己的品牌,營造出自己的特色,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