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美麗中國首次作為執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國建設五位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據。文章發表在《世界家苑》上,是土建工程師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十八大報告, 美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小康社會
“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四川大學發揮多學科、綜合性、高水平優勢,堅持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行研究,2012年12月2日,四川大學“美麗中國”評價課題組在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之際,適時推出《“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2)研究報告》,報告中對中國各個省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美麗指數”進行了排行。
十八大報告原文中提到“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其內涵是對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相繼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的繼承和發展。
一、“美麗中國”的內涵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時代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既是對全世界人民的莊嚴宣告,也是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清醒判斷,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政治自信。這種政治自信不是盲目的樂觀,更不是理論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高速增長的奇跡之上。
“美麗中國”建設完全符合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眾的長遠根本利益。正如浙江省政協代秘書長孫文友代表說,探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理應成為大家的責任和共識。
回顧過往,在人類社會劇烈沖突與矛盾對抗的19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就體現在指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但在經歷了近兩百多年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發展洗禮之后,世情、國情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甚至革命性的時代巨變,我們不能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詞語來闡釋中國的社會發展與道路選擇,而是需要立足中國社會的當下實踐與發展成就。
與時俱進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解讀和回答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道路具有什么樣的理論特征,采取了什么樣的科學制度,從而締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傳奇成就。黨的十八大報告系統地闡釋和回答了這個事關中國命運與前途的理論難題。
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這種理論自信,既體現在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貢獻的系統闡述,也體現在對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評價上,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并特別指出了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這正是時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理論特征,使得開放、創新、融合、進步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這種理論自信,為新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自信走向理論自覺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正確路徑。
二、“美麗中國” 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導戰略
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5432美元的驕人成績,按照世界銀行最新標準,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中上等收入的國家。在全面分析我國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與條件變化的基礎之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建成”與“建設”,雖然一字之差,但所反映的是更高的發展標準與社會水平。為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體發展目標。
“小康社會”是一個樸素的中國社會發展理念,在經歷了對傳統社會主義制度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的教條般膜拜與實踐后,鄧小平將中國社會的發展前途概括為“三步走”戰略,第一次提出了建設中國式“四個現代化”、“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而開創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先河,使得社會主義制度接上了中國的地氣,獲得了持續的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按照鄧小平的最初設想,“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八百美元。”
三、“美麗中國”建設能科學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改革難題
未來8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我們面臨的難題雖然很多,但所有這些問題都不再是道路、制度和指導思想等根本性問題,而是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如何維護國家統一與尊嚴、如何嚴懲腐敗推動黨建科學化等發展難題。
黨的十八大特別指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
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
一些干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改革難題。
上述難題一言以蔽之,最為根本的就是科學發展的難題。為此,黨的十八大特別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在解決影響中國科學發展的改革難題方面,中國面臨著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面臨著從傳統發展模式向新型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巨大挑戰。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先是經過了前30年艱苦卓絕的經濟建設,又經過改革開放30年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終于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國民財富,開始逐漸擺脫積貧積弱的窮困格局,中國也正在搞清楚什么是中國所真正內在需求的一種變革,這不是為發展而發展。
不是為了GDP而發展,更不是將全盤照搬西方社會作為發展,而是能夠正視中國經濟、技術、政治、文化以及社會方面的落后和不足,“美麗中國”建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通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切實地意識到,如果不能改變中國經濟內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發展難題,只能加劇中國國內經濟的矛盾與挑戰。
房地產建筑期刊論文投稿推薦:《世界家苑》是吉林出版集團主管、吉林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一本面向廣大公共建筑及家居建筑的研究、設計、施工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全方位探索當代建筑和實用家居新理念的專業類省級期刊。刊物以獨特的文化品味,凸顯建筑行業和家居專業人士的新理念、新思維、新主張、新創意;以實用性、貼近性、可行性的人文情懷,向讀者提供公共建筑、民用建筑、住宅設計、家居美化等方面的必備知識和觀點。為廣大從事公共建筑及家居建筑的研究、設計、施工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推動建筑事業發展。郵發代號: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