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關于高層居住區環境規劃設計,本文主要從物理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以提高高層居住區的環境舒適度。
關鍵詞:高層居住區;環境規劃設計;探討
Abstract: about top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op comfort level.
Keywords: high-rise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explore
中圖分類號: 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與生活都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居住方式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對居住品位與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并且注重居住區的環境質量。不少居民在選擇住房的時候,已經不再局限于室內的功能和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小區內不優美的景觀環境予閑暇時能夠得到活動和放松的場地。因此,設計人員在環境規劃設計當中,就需要考慮更多的環境因素,例如小區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小區的主題與風格等。而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夠忽視人們的心理需求與心理特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緊緊把握住人們的心理需要,做好環境的規劃設計。
一、小區物理環境的規劃設計
小區的物理環境主要指的是小區的住宅建筑、設施等一些物質系統。由于高層小區的樓層都比較高,因此,在進行環境規劃設計中,首先要進行合理選址,要對小區當地的周邊環境狀況、地形、土質、氣候以及地質等因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調查;還要調查該地區人文環境,主要包括通信、供燃氣、供電、排水、供水、交通等各種情況以及條件。在建筑設計當中,不僅要保持住宅建筑在以后使用的過程當中與周圍氣候環境相得益彰,還要最大限度地維護整體生態平衡。通過恰當的選址,使小區具備良好的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其次,住宅建筑的間距和密度。住宅建筑的間距和密度對建筑物所能接受到太陽輻射面積的多少有決定性的作用,合理的間距和密度,從而使得在冬季建筑的采暖不會受到相鄰建筑的阻擋而產生影響。因此,要滿足建筑物通風與日照的需求,就是要保證建筑之間具有著有效的間距,不是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如果建筑的密度過大,就意味著小區內部沒有足夠的空間,而且較大的密度也不能滿足建筑對通風、光照、間距的需求,這樣間接地就增加了能量消耗。因此,在規劃當中,要合理確定住宅建筑的間距和密度,保證大寒日照約3h,冬至約1h,而且山墻間距不開窗約6m,開窗約8m,宅頂退臺,既有利于利通風也節約了土地。
二、小區自然環境的規劃設計
首先,綠地環境。在小區的綠地當中,各種藤木、竹類、灌木、喬木以及草本植物和草坪要優化配置,使之有色彩、有深度、有層次等的變化,而且形態要高低起伏。在布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季節的變化,最大努力做到隨季節進行景變、形變、色變,使之千姿白態,鮮花常開,四季常青。其次,人工造景。在小區內要推土成山,挖土成池。在綠地內布置一些假山、水面以及建筑雕塑、小品等,再加上蜿蜒曲折的且具有質感、圖案、各種色彩的園路,人們置身于其間,移步景異,會給人們留下無盡的樂趣和聯想空間。小品的體型要精巧,而且尺度也要適宜。建筑小品的種類很多種,有坐椅、花臺、柵欄、矮墻、廊、臺、亭等等,其體量、質感、造型、色彩等均要應與周圍的環境統一和諧,給人以親切感。同時,雕塑的設計要切題,立意就是要美化環境,增加小區環藝術氛圍。假山的色彩、尺度、形態、位置、選材等也要與整體環境統一協調。綠化的布置要堅持獨樹疏花便是景的思想。在重視構思實景的同時,也要注重虛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是物質形態與人們的觀念形態互相結合、互相呼應的關系,景有情則顯。一些充滿詩情畫意意境,都是景與情、物與意相互結合、相互呼應的結果,引人入勝。環境中的靜為實景,動為虛景,例如倒影、月影、樹影,蟲聲、鳥聲、水聲、雨聲、風聲等等,使小區整個環境當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小區的社會環境規劃
首先,小區的道路環境。在建筑的建筑的間距和密度合理的情況下,也為小區道路的規劃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小區道路規劃應當盡可能的與建筑的用地結合起來,為建筑爭取良好的朝向創造有利條件。小區的道路也是小區的一個風道,道路布局以及路網結構要有利于小區通風,并且實現城市綠地及小區綠地的空間有機結合,將綠地中的新鮮空氣引致小區,以改善小區的小氣候,提高居住的環境舒適度。小區道路走向一般要與夏季主導風向平行,這樣有利于小區通風;同時,也要與冬季的主導風向保持一定角度,以抗御冬季寒風吹襲。其次,如果小區內的機動車比較多的話,“人車分流”技術是解決小區內交通問題的一個理想措施。如果一些機動車在小區里亂行亂放的話,再美好的環境也不能真正地為居民服務。
總結:
在高層小區的環境規劃設計當中,必須充分利用好地理環境,在綠化和造景方面也要精心布置,對小區內的車輛也要管理好,減少各種因素對環境的沖擊。通過合理的環境規劃設計,營造一種健康舒適、自然和諧的宜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何平,彭重華.居住區綠化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1-15
[2] 楊慧琴,雷勁松.城市高層住宅居住環境和社會心理調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12)
[3] 任 興,高 淼.住宅小區環境設計建設的生態觀[J]. 園林景觀論壇,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