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城市內澇災害居民風險認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管理時間:瀏覽:

  摘要:為探究居民內澇災害風險認知及其影響因素,以長春市為研究區,采用調查問卷方式收集數據,利用統計學方法及數量化Ⅱ理論,開展居民內澇災害風險認知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居民的災害、避難、防災演練經驗對居民內澇災害應對策略、避難所與避難路徑選擇有一定影響,從而影響居民對內澇災害管理部門信任度與避難所安全性評價結果;年齡、經驗對居民內澇災害風險認知影響最大,而防災演練與身體障礙者兩項對居民內澇災害風險認知影響較小。

  關鍵詞:內澇災害;風險認知;數量化理論;吉林省

  0 引 言

  城市暴雨內澇災害是全球發生最頻繁的自然災害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建筑物及人口密集度增加,區域道路建設規模也呈現出增加的趨勢,不透水路面覆蓋的面積增加,雨水滲透能力減小,在暴雨天氣情況下城市內低洼地帶會持續積水過多,造成交通道路不通、房屋被水淹沒,甚至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1-2]。了解居民城市內澇災害風險認知程度,分析其影響因素,是提高居民城市內澇災害風險認知的重要途徑。

  風險認知(risk perception)指個體對存在于外界各種客觀風險的感受和認知,且強調個體由直觀判斷和主觀判斷、主觀感受獲得的經驗對個體認知的影響[3-4]。1978年,Fischhoff和Slovic首次提出了使用心理測量學來評測風險認知,他們采用“表達偏好( expressed preference)”的量表式調查問卷,直接獲得人們對于風險和收益的不同看法。在中國,1995年謝曉非等[5]較早提出了風險認知研究的概況及理論框架。目前,居民風險認知方法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設定問題,了解居民對待調查事物的認知現狀,并加以分析,探究其認知程度大小[6]。還可通過構建指標體系與模型識別居民對待評測事物風險認知大小[7-8],或是通過統計學方法尋求居民對待評測事物的認知現狀與規律[9]。從國內外研究內容來看,已有研究中多數是對居民風險認知的評測,尤其是以地震[10]、洪災[11]、火災[12]為主。近年來,城市內澇災害雖頻發,但大部分內澇災害對城市居民影響相比洪災、地震、火災小的多,因此,少有居民城市內澇災害風險認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尤其是對影響因素進行數量化的分析研究。

  本文在居民城市內澇災害問卷調查基礎上,分析居民城市內澇災害風險認知結構,厘清其影響因素,并對影響因素進行數量化分析,探究其主要與次要影響因素。研究結果可為居民形成正確的城市內澇災害風險認知提供參考,亦可為有關部門進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提供依據。

  1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南關區是吉林省長春市下轄區,位于長春市區東南部,是長春市的南大門(北緯43°53′56.50″,東經125°20′18.70″)。全區西起人民大街與朝陽區接壤,北至新發路、上海路、光復路與寬城區相接,東臨伊通河與二道區隔河相望,南至新立城鎮、永春鄉邊界與長春凈月經濟開發區、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鄰,全員人口66萬人,面積497 km2。氣候介于東部山地濕潤與西部平原半干旱區之間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侯類型,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93.8 mm。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主要集中在5~8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0%,夏季由于大陸增溫形成低壓中心,南來的潮濕海洋氣團與極地大陸氣團相遇,凝結降雨,尤其是7~8月臺風天氣系統造成特大范圍暴雨,此期間極易形成暴雨內澇災害。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

  因本研究需要以問卷調查方式獲取居民城市內澇災害風險認知、避難行動及避難安全等方面情況,因此設計了居民城市內澇災害調查問卷。問卷發放地為吉林省長春市,共計發放350份,回收325份,回收率為92.86%,其中剔除無效問卷38份,有效率為88.31%。有效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以獲取研究所需數據。

  1.2.2 數量化理論

  數量化方法是基于數量化理論,用于評價過程中。該方法的特點在于采用了各種數學方法,可以定量地對評價對象的各個環節中每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各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表示其間的數量變化和規律[12-15]。本文主要以數量化理論Ⅱ為基礎,對居民城市內澇災害風險認知形成過程建模[16-18],以此了解城市內澇災害居民風險認知過程。

  在數量化理論中,常把定性變量叫做項目,把項目下可能出現的不同取值稱為類目[19-20],用[x1],[x2],…,[xj]表示項目,[Cjk]表示類目,k=1,2…,j,[δi](jk)表示第[i]個樣本對類目[Cjk]的反應,其中[δi(jk)=1 有0 無],而且變量[δi](jk)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k=1Cjδijk=1i=1nk=1Cjδijk=1] (1)

  式中:[Cj]為項目[j]的類目數;n為樣本總數,按照Yi計算樣本對每個類目的反應總得分,這里[Yi]是總得分,[ajk]是標志權系數,當樣本[i]對項目[j]中的類目[k]有反應時,[δijk=1],即項目[j]對總得分[Yi]的貢獻值,這樣使得反應情況接近的樣本有相近的得分。據此可對樣本分類,具體為

  式中:[gi(jk)]表示對項目[j]和類目[k]有反應的樣本數,據此可反映每個指標得分情況,為了更為清楚地表達項目與類目間的關系,可構建一個反應矩陣,具體為:[fim(jk)=i=1niδilmδijk],式中[l]表示項目,m表示類目。在計算反應矩陣中每個元素值時,采用如下方程計算:

  [Hx=η2Fx] (3)

  式中:[Fx = n1n2n ?],[F = fuμlm- 1n nlm nuμ, ?=]

  [g1(jk)n1-g2(jk)n2]。n為樣本數,[n1]為對類目有反映的樣本數,[n2]為對類目無反應的樣本數,[j],[u],[l]表示項目,[k],[μ],m表示類目,將所得矩陣做歸一化處理,并乘以相應的標志權系數,構成加權反應矩陣,從而得出所分析樣本中各因子的重要性。

  2 居民內澇災害風險認知分析

  2.1 內澇災害危險性認知

  居民災害危險性認知是指居民對災害危險性大小的感知程度,由于城市內澇發生過程較為緩慢,且部分區域未發生或影響不大,導致部分居民未能準確感知災害的危險性,使自身處于危險中。通過統計調查問卷發現,認為研究區內澇災害危險性較高的人數最多(56.6%),而認為危險性低的人最少(2.3%)(圖1)。產生此種結果的原因在于研究區近些年頻發內澇災害,已經給居民的出行、生活及基礎設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一半以上居民對內澇災害危險性認知較好,這對內澇災害防災減災具有一定意義。但仍然存在部分居民認為內澇災害危險性不大(14%),需對此部分居民做內澇災害危險性認知宣傳,使該部分居民對內澇災害危險性有進一步了解。

  2.2 居民內澇災害應對策略認知

  居民內澇災害應對策略認知是應對內澇災害減少損失的前提,掌握更多的內澇災害應對策略,如地下室進水逃生、地鐵進水逃生、如何防止家進水等應對策略,能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生命與財產安全。從調查結果(圖2)可看出,有內澇災害經驗的居民中完全沒有策略的比無內澇災害經驗的居民少。而無內澇災害經驗的居民有應對策略和部分應對策略的雖然人數較多,但相較于有內澇災害經驗的居民數量少,說明居民經歷過內澇災害是掌握內澇災害應對策略的主要途徑。

  2.3 災害風險地圖認知

  災害風險地圖是指將所在城市或區域內可能發生危險區域與安全區域進行專題制圖,并在公共區域張貼,使居民明確危險區域,起到警示作用;而避難地圖則是以圖示方式將避難所位置、避難路徑、物資儲備點等要素在地圖上進行標注的專題地圖。災害風險地圖與避難地圖結合使用可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但目前部分社區內并沒有制定相應的災害風險地圖與避難地圖,導致大部分居民不能詳細了解相關內容(圖3~4)。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對災害風險地圖與避難地圖了解的居民大都是通過媒體、網絡、廣播等方式獲取相關信息,但不同城市災害類型不同,導致其他城市的災害風險地圖與避難地圖無法適用于不同城市。因此,在未來的城市防災減災工作中,需要加強災害風險與避難等專題地圖的繪制。

  2.4 居民對城市內澇災害應急管理部門評價

  災害應急管理部門工作包括救災工作政策措施、協調救災工作、組織災害救助應急體系建設、負責組織核查并統一發布災情、管理與分配救災款物并監督使用、救災物資儲備工作、指導救災捐贈工作以及負責對吉林市救災捐贈款物的接收管理和分配使用。因此,災害管理部門的工作內容、運行方式及實施效果等對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的研究中從應急管理部門角度出發,構建評價體系與評價模型,實現災害應急管理效率或績效評價。本研究將從居民視角出發,對內澇災害應急管理部門開展評價。通過統計結果分析可知:居民對南關區應急管理部門對內澇災害應急管理表示安心占40.3%,其次是較為安心占23.1%,非常安心占6.3%,一般安心占20.2%,不安占10.1%(圖5)。綜上可看出,長春市南關區應急管理部門近些年對內澇管理是具有一定成效的,大部分居民較為認可應急管理部門相關工作,但也有部分居民對應急管理部門工作存在質疑,從而導致部分居民存在不安心理。

  2.5 居民選擇避難所及避難路徑原因

  避難是指躲避災難或破壞。它是因異常自然現象或過失、事故、戰爭等人為原因引發災害,從原來功能遭受破壞的場所或預想危險的場所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場所轉移。避難過程中如何選擇避難路徑與避難所是安全避難的關鍵,亦是居民災害風險意識的表現。在避難所選擇過程中,居民選擇指定避難所人數占38.2%,說明多數居民會依照政府部門指定的避難所進行避難;但也存在居民對政府部門指定避難所并不了解,導致其自行選擇避難所,其中認為選擇距離較近的人數占21.5%,認為選擇熟悉的避難所占23.1%,認為選擇安全的避難所占16.3,另外還存在2.1%的居民選擇了上述原因之外的理由(圖6)。

  避難路徑選擇(圖7)與避難所選擇相似,選擇政府制定避難路徑、最短路徑及防災演練通道的居民占比較多,選擇認為安全避難路徑與參考避難地圖中的避難路徑的居民占比較少。居民在選擇避難路徑時是否需要按照指定避難路徑進行避難,需要依據災害發生時的實際情況,否則可能導致按照既定路徑避難并不一定安全,如遇洪災、內澇、地震等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的災害發生時,可能會對規劃避難路徑進行破壞,此時需要重新選擇合理避難路徑避難。

  2.6 避難所安全性評價

  避難所安全性評價結果見圖8。避難所是指當有危險或不可避免的災害,人們用科學、透明的災害處理方式和城市危機管理所修建的一個應急避難場地。避難所是居民躲避災害的重要場所,因此,避難所的安全性至關重要。從居民角度出發,探究居民對避難所安全性評價,體現居民對避難所的認知程度,亦可體現應急部門的宣傳情況。本研究針對居民有無災害經驗,且避難所處于積水區域內和積水區域外兩個方面,考察居民對避難所安全性的認知情況。結果表明:從總體上來看,選擇積水區域內和積水區域外的比例在有無災害經驗者中沒有太大變化,但在避難所的安全性評價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圖8),有災害經驗的居民對積水區域內的避難所感到危險程度比例較高,而無災害經驗的居民在此方面感知危險程度偏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文县| 隆尧县| 濮阳市| 通州区| 台南县| 大庆市| 临武县| 吴江市| 锡林浩特市| 泽州县| 河曲县| 宁强县| 丁青县| 黑山县| 大连市| 昭觉县| 扎鲁特旗| 桑日县| 台湾省| 绥棱县| 通州市| 遂川县| 固镇县| 大悟县| 八宿县| 云浮市| 四川省| 南城县| 宿迁市| 扎囊县| 揭西县| 晋中市| 天门市| 那坡县| 墨江| 潜山县| 汤原县| 讷河市| 桐城市| 周宁县| 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