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引導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法治文化;基層法治文化建設;公民法治素養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4月印發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3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工作的基礎在基層。要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基層黨的領導,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帶動群眾知法、尊法、守法。依法治國的基礎在基層,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也在基層。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引導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公民法治素養,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加大基層普法力度,增強普法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建立基層普法責任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負有執法職責的國家機關積極承擔面向社會的普法責任,增強社會公眾的法治意識。建立、完善國家機關與地方分工負責、共同參與的普法工作機制,形成普法工作合力。
有關立法機構在立法過程中,向社會開展普法。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法律職業共同體成員面向基層,開展經常性以案釋法活動。建立以案釋法資源庫,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引導、示范作用。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所有媒體應自覺履行普法責任。充分發揮法律服務人員和普法志愿者在普法宣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普法活動的實踐格局。
明確基層普法內容。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學習宣傳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使人民群眾自覺尊崇、信仰、遵守憲法和法律。廣泛開展民法典基層普法工作。民法典是公民民事權利保障的宣言書。通過基層普法工作,使社會公眾認識到個人享有的民事權利以及這些權利的具體內容和邊界。樹立自覺守法的意識,培養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和能力。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的教育和普及。積極組織疫病防治、野生動物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全社會尊重司法裁判,維護司法權威。深入學習宣傳黨內法規,增強廣大基層黨員干部黨章黨規黨紀意識。進一步強化基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法治培訓,健全落實日常學法用法制度,完善考核評估機制,不斷增強基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黨員領導干部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充實和配強法治課教師、法治輔導員隊伍,完善法治副校長制度。開展“送法入企”活動,引導企業樹立合規意識和法治觀念。
創新基層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在繼續保持傳統普法工作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普法,推進“智慧普法”平臺建設。研究制定法治宣傳教育法。充分利用國家憲法日、國家安全日以及法律頒布實施紀念日等時間節點,在基層開展普法宣傳活動,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二、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培育良好法治環境
在基層法治實踐中,促進公民法治習慣的養成。通過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的法治實踐,教育引導公民,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會的法治信仰,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生活方式。堅持科學立法,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把黨的主張依照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通過法治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實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的全過程,使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和公民價值準則,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中完整準確地體現出來。堅持嚴格執法,強化嚴格規范公正文明的執法意識,規范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程序,改進執法方式,保障行政執法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堅持公正司法,健全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促進司法文明,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堅持全民守法,引導社會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讓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為一種習慣,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在基層依法治理中,培養公民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深化城鄉社區依法治理,開展法治鄉村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全面推進基層單位依法治理,建立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平臺和機制。廣泛開展行業依法治理。依法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會問題。引導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規則、做好垃圾分類、杜絕餐飲浪費、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等,培養和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培育良好法治環境。依法加強應急管理,引導全社會依法行動、依法辦事。加強基層群眾誠信理念宣傳教育,組織誠信主題實踐活動,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環境。培育城鄉居民良好的網絡法治意識。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樹立多元化解決糾紛的理念,摒棄“訴訟全能主義”,以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為主,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為輔,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引導人們理性平和協商解決矛盾糾紛。堅持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著力實現人民群眾權益受到公平對待、尊嚴獲得應有尊重,推動完善信訪、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行政調解工作,有序推進行政裁決工作,發揮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加強和規范行政應訴工作。
推薦閱讀:農村法治建設相關論文文獻摘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