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引言
歷史街區是城市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反映著城市文化發展的脈絡,是重要的文化資源。現如今刮起的保護風,更多的是從社會道德、人類文明所要求的公正方面出發,以福爾馬林式的保護方式保護歷史建筑,并且大面積的制造仿古建筑,以力求回復人們心目中的“歷史”,但是反觀這些修繕后的歷史建筑及做工精良的新“歷史建筑”,我們的歷史究竟留下了什么。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歷史街區的保護必然受到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約束和影響,單純的寄希望于道德及對歷史的責任感繼續以這種因為需要保護而保護的方式來對待歷史街區,只會讓我們舉步維艱。因此在探討歷史街區振新的的時候我們需要從物質結構更新及經濟振新兩個方面來考量。
1、 歷史街區保護概述
1.1歷史街區概念
1987年通過的《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又稱《華盛頓憲章》)提出“歷史城區”的概念,其中提出歷史街區中應保護的內容是: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間形式;建筑物和綠化、曠地的空間關系;歷史性建筑的內外面貌,包括體量、形式、建筑風格、材料、建筑裝飾等地段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與自然和人工環境的關系;地段的歷史功能和作用。
1.2保護現狀及措施
歷史街區的保護本質上是保護城市的歷史信息以及所承載的場所記憶,單體歷史建筑其所能容納的信息是有限并且割裂的,更多的信息來自于建筑群體、周邊環境以及城市形態中。上海新天地、南京夫子廟、蘇州老城區都是人們熟悉的歷史保護街區,隨著舊城更新的深入開展,其普遍性及現實可行性正日益得到關注。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歷史街區保護必須處理好難以阻擋的經濟發展的需求與為保護物質結構而使這種發展受到限制和控制之間的矛盾。所以如何把握一個“度”,如何在歷史街區多樣價值中找到平衡,需要我們從管理決策者、開發商、規劃工作者到老百姓進行斟酌與權衡。
2、歷史街區的經濟屬性
迄今為止,探討保護只要停留在美學、社會以及文化的價值分析上,而極少涉及其現實經濟及商業價值。無論是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是有明顯政府干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歷史建筑抑或是歷史街區,均必須具有有效的經濟價值,歷史街區是公共物品及生產要素的復合體,具有雙重經濟屬性。
2.1公共物品
形式美感和文化氛圍是歷史街區的重要特性,表現為歷史街區與現代城市空間的不同尺度、個性化。同時歷史街區通過傳統空間與人之間的溝通傳遞無形的場所體驗感。在非物質層面形成文化的延續。
2.2生產要素
作為公共物品的同時,歷史街區還具有生產要素的屬性。其中歷史建筑屬于資本、城市土地屬于自然資源。歷史街區所占有的城市土地使得其保護與經濟發展最為尖刻的矛盾點。
2.21城市土地具有稀缺性,尤其是位于中心城區的土地,永遠處于相對缺乏的狀態,歷史街區形成與城市發展早期,占據著最為黃金的地段,城市功能的調整、人口的增長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日漸提高,使歷史街區所占有的城市土地用途限制了新的城市結構所需。這使歷史街區地段表現出明顯的稀缺特征,市場經濟下對利益的追逐導致區位是決定城市土地價格的決定性因素,歷史街區占據著搞區位價值的土地,促使市場轉換土地用途,以達到利益最大化。
2.22構成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筑具有資本的特性,里普凱莫(Rypkema,1992)曾提出一個四部三段論:“歷史保護首先要涉及到建筑物;歷史建筑是不動產,而不動產是商品;對于一個要吸引投資的商品而言,他必須具有經濟價值。因此要吸引私人投資于歷史保護上來,首先必須創造并提升歷史建筑的商業價值。”但同時歷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這既成為了歷史建筑積極的商業屬性,他既可以提供直接的經濟收益,成為旅游消費的對象,投資的對象,同時可以提供額外的商業價值,如工廠改建。
3、歷史街區保護與經濟的關系
現如今對于保護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歷史街區必須與經濟掛鉤,以經濟帶動保護,主要表現在以經濟帶動當地旅游業,給當地居民及政府帶來經濟效益。二是認為歷史街區開發過度,不應將我們的文化淪陷在經濟的泥沼中。很多文章都在批判現實中一些歷史街區過渡的開發,使我們的文化遭到了致命的破壞,言詞難免過激。本文的觀點認為上訴兩種說法均有道理.但均有偏薄。
可以肯定的是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經濟理念掛鉤是其必須要走的路,歷史街區保護需要資金的支持,而資金的來源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支出,需要更多的私人開發商以及公眾的參與。現下,以吸引游客和投資,提高經濟回報的歷史遺產保護和改造行為,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廣泛采用的再利用模式,是以經濟收益為向導的開發和利用,但是這種模式往往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如何避免破環歷史遺存的原真性,如何在快速發展中讓幸存的歷史遺存成功的融人到現代化的城市中等問題。
4、歷史街區的保護措施
4.1聚集經濟
聚集經濟在西方城市歷史街區的振興中應用較多,尤其針對以傳統工業、商業功能為主的歷史街區,如英國諾丁漢的菜斯市場和伯明翰的珠寶街區、法國的貝爾西地區都是通過注入新功能和改善原有功能而形成該地區功能的多元化,以催生聚集經濟效應,實現街區的經濟振興,進而吸引投資更好地保護歷史街區中的物質環境。就城市整體經濟結構而言,多樣化的功能聚集也有利于形成該地區的經濟特征,使歷史街區在城市經濟整合中獲得最大化的利益。上海多倫路保護振新計劃的失敗就來源于功能的過分單一均值,沒有形成多元化的功能體系,從而導致現如今的衰敗現象。
4.2多方位資金籌措
歷史街區保護的資金來源需要簡歷多方位的資金措施。政府擔負著歷史街區保護的主要職責,資金上的支持以及行政上的管理是實現這種職責的有力保障,由政府牽頭設立歷史街區保護的專項基金是非常必要的。單純依靠政府財力進行歷史街區的保護往往會陷入被動的境地,政府必須開展廣泛的宣傳,提供詳盡的信息,鼓勵私人企業和居民的自發活動,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4.3民眾策略
從民眾宣傳角度提高歷史保護的意識,提高民族及地區文化自豪感。意大利人可以自豪告訴你從14世紀到今天每個時期的遺存都可以看到,他們的這種民族自豪感是值得我們學習并反思的。民眾的宣傳教育讓本地居民提高自豪感,使外地游客以及開發者領略城市風情,即達到保護的目的同時滿足經濟的發展需求。
結語
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中一個復雜的經濟問題。通過對歷史街區保護的經濟學分析,我們應認識到,在歷史街區保護及振新中需同時考慮歷史街區的雙重經濟屬性,從物質振新及經濟振新兩方面進行。積極的歷史街區保護方法是以聚集經濟的形式實現公共物品和生產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以及采用多方位資金籌措計劃。
總的來說對不同的地段、不同歷史、不同性質的歷史街區應以不同的更新方式區別對待,簡單的一刀切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歷史街區的保護是舊城更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單純的保護以及單純的唯經濟效益觀都是行不通的。政府應擔負起主要的責任,企業和個人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
參考文獻
1.《城市歷史街區的復興》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爾 蒂姆·希思 [土]塔內爾·厄奇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2.《理想空間》歷史城市保護規劃與設計實踐
3.王艷麗.體驗經濟下歷史街區商業化更新設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6
4.保羅 薩繆爾森,威廉 諾德豪斯,微觀經濟學,(第17版),北京,人民有點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