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財政部將在人民大會堂同時發布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其中新會計準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執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文章發表在《當代法學》上,是城市管理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研究生投稿,積極作用
新會計準則體系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2005年。財政部先后發布了6批共22項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稿,此外,對現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間頒布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調整和修訂,最終在2006年初構建起一套企業會計準則的完善體系。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正式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強化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
首次構建了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
一、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
為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管理層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新會計準則作了以下主要變革:除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以外引入了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存貨管理辦法變革,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變革,債務重組方法變革,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變革,合并報表基本理論變革和金融工具準則變革,這些變革的核心都是為了有效地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
新會計準則強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正式確定主要的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以及公允價值,并比較全面地在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中導入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如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初始確認時按照公允價值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對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將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債權人的讓步,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以轉讓非現金資產的方式進行債務重組的,債務重組利得以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來確定的,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資產轉讓損益,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套期業務,確認浮動盈虧,并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有關套期合約的公允價值,以幫助投資者更有效地把握公司在套期業務上面臨的風險。
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比,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更充分地考慮了我國的國情,作了審慎的改進。比如投資性房地產,減少了含有較多假設的估值技術的應用,即在一些領域,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時,才允許相關性的進一步運用。
新會計準則充分考慮了中國特殊的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修訂了若干業務核算準則,較多地壓縮了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選擇項目、限定了企業利潤調節的空間范圍,規范和控制企業對利潤的人為操縱,壘實經營業績,提高利潤質量。如:存貨發出計價,取消“后進先出法”;計提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不得轉回。
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賬面價值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放棄使用公允價值,以避免利潤操縱;擴大合并報表范圍,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而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初始確認和后續計量均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境內外資本市場信息的可比性
新會計準則,順應了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能夠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財務信息,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這種制度安排,有利于進一步夯實企業資產質量,充分揭示財務風險,正確衡量經營業績,為實現向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鑄牢了基礎,在關鍵環節和根本實質上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理事會此前簽署的“聯合聲明”,對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事實予以了確認和肯定。
因此,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實施,將大大提高A股公司的會計信息與中國香港市場及美國、歐洲等境外市場的可比性,更有利于分析人員進行估值比較。當然,新的會計準則只是反映公司價值的“一面清晰度更高的鏡子”,其本身不會增加公司價值,但能促使投資者去更好地發現公司內在價值。 可比性的提高所帶來的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股票估值這樣一個技術領域,而且還會降低中國投資人了解境外上市公司的成本,有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同時,也會降低境外戰略投資者了解境內上市公司的障礙。
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有利于規范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核算,促進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
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一直是國際會計準則中比較復雜的內容。如何有效地對金融工具進行確認和計量,完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體系,一直以來是各國政策制訂部門的重要工作。我國在全面借鑒IAS32、IAS39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出臺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報》等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這四項準則各有側重、相互關聯、邏輯一致,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核心是將金融衍生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并按公允價值計量,相關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
新會計準則解決了衍生金融交易不能進行會計核算的難題,其積極作用非常明顯。由于新準則堅持以公允價值計量,強調運用套期會計,趨向于原則導向,允許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判斷等,必將對金融會計實務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四、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能促進財務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提高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使用價值,會使上市公司業績的可預測性增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將有助于投資者做出更準確的投資決策,降低投資風險。比如《分部報告》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分別根據業務的性質披露業務分部報告和地區分部報告,并將其中的一種分部報告方式作為主要報告形式,另一種分部報告方式作為次要報告形式。對于主要報告形式,企業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費用、分部利潤(虧損)、分部資產總額和分部負債總額等信息。
總之,新會計準則體系,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增強了會計準則的易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其全面實施,必將有效地規范我國會計工作行為和會計工作秩序,全面提升我國會計信息質量。
研究生雜志投稿:《當代法學》雜志創刊于1987年,是一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雙月刊法學學術性理論刊物,國內刊號CN22--1051/D,國外刊號ISSN1003—4781,郵發代號1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