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近年來,隨著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不斷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業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威海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已開展有十余年,成為解決農業風險的重要措施,但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一些問題。分析了威海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保險;種植業;問題;建議
《內蒙古保險》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內蒙古保險雜志具有正規的雙刊號.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保險公司開展的由政府提供保費補貼的特定農作物、特定養殖品種的保險,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運用保險經濟制度所進行的一種風險管理和社會管理,是國家實施農業支持保護的重要手段,具有政策性、公益性、普惠性、技術性等特點。
1 威海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2007年,威海市開始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從最初的部分區域試點到現在的幾乎全覆蓋,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威海市快速發展。據統計,2018年全市開展的種植業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有小麥、玉米、花生和蘋果四種,總投??偯娣e8.67多萬hm2、財政補貼總額1900多萬元,受益農戶46萬多戶次。其中小麥投保面積3.97萬hm2,玉米投保面積3.37萬hm2,花生投保面積1.48萬hm2,蘋果投保面積為0.062萬hm2。政策性保險對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減少因災損失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僅2017和2018年兩年全市因災理賠總面積3.33多萬hm2,理賠總金額8000余萬元,很好的發揮了政策性農業保險這個農業生產“穩定器”的作用。
2 威海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2.1 保險金額不能滿足農戶的實際支出水平
現階段農業保險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仍有相當差距,尤其是我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為直接物化成本,以此確定的保險金額可能遠遠低于農民的實際成本支出。目前,種植667m2小麥的成本在600元左右,玉米在500元左右,另外,如果流轉土地種植,還要增加土地流轉費。按照最高賠付標準,目前小麥667m2賠付450元、玉米賠付400元,在不計算土地流轉費的情況下,小麥、玉米保險金額分別占種植成本的75%、80%左右,直接影響了農戶投保積極性,這是目前農業保險存在的突出問題。
2.2 災害損失核實難、理賠難
農業保險工作面廣、量大,農作物遭遇自然災害后,大面積進行實地查勘難度大,保險公司人手少,尤其大災面前更易暴露出工作隊伍不健全、人力不足等問題,全面查勘定損到戶無法實現,勘賠定損難度大。保險公司賠付流程過于復雜,理賠周期較長,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性強,嚴重影響承保積極性。此外,由于沒有技術性較強的專業仲裁機構,災害損失難以準確確定,賠償容易出現理賠糾紛。
2.3 農戶參保意識有待加強
一些農戶會存在僥幸心理,使得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用大打折扣。以威海市政策性蘋果保險為例,2017年全市投保面積0.176萬hm2,2018年由于農戶自繳保費由50元/667m2提高到100元/667m2,并且2017年蘋果生長期未出現重大災害,使得2018年投保面積下降明顯,比2017年減少近2/3。2018年威海部分鄉鎮遭遇雹災,蘋果受災面積253.33hm2左右,此次冰雹受災的果園中參加保險的只有53.33hm2,僅占受災面積的21%。除蘋果保險外,小麥、玉米、花生保險也存在類似現象,大災年后投保面積增加,正常年份后投保面積減少,投保面積上下波動,投保覆蓋率時高時低,使得政策性農業保險“大災之年保生產”的作用大打折扣。
3 對保險工作的幾點建議
3.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參保意識
各級、各部門和農業保險承保機構聯合起來,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通過利用各種新媒體、發放明白紙和組織專業人員開展農業保險知識講座等方式,使農民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并提高農民群眾對農業保險的認知水平,增強農戶投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 提高保險保額
盡管部分農戶依靠農業保險降低了種植風險,但由于保額較低,涵蓋不了直接生產成本、人工投入和種糧大戶租地等成本,影響了農戶投保的積極性。建議上級部門提高保險保額,讓農戶擁有更高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3.3 逐步增加地方特色保險品種
威海市大姜、無花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較大,由于沒有納入政策性補貼范圍內,農戶投保積極性不高,每年由于極端天氣和市場波動遭受的損失巨大,極大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按照“中央支持保大宗、保成本,地方支持保特色、保產量,有條件的保價格、保收入”的要求,建議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加快推廣地方特色險種,以滿足不同區域、不同農戶的保險需求,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實現應保盡保,讓惠農政策進一步普惠農業農民。
3.4 推廣農產品最低收益險
為進一步增強村級組織開展規?;洜I的信心,降低風險,威海市高村鎮與中國太平保險合作,探索“新型集體化經營最低收益險”,效果很好。建議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最低收益險,保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土地的最低收益,從而激發村級組織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積極性,推動土地流轉,擴大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規?;?、機械化水平。
3.5 探索建立農業保險信息共享平臺
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需善用信息化手段,借助信息化手段管控承保風險,拓展銷售渠道,提升服務能力。為保證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建議建立一套全市農業、財政、畜牧、物價、保險等部門、企業共享的農業保險信息平臺,通過承保數據、理賠數據、農戶信息的共享,進行農業保險的信息采集、公示和查詢,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很好的發揮監管作用。
3.6 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投保商業性農業保險
在政策性保險體系的整體框架下,為滿足不同層次的風險保障需求,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經濟承受能力,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保商業性農業保險,提高經營主體對災害風險的抵制能力,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1] 王德標.淺析政策性農業保險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06):277.
[2] 侯代男,周慧秋.淺析政策性農業保險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8):141-142.
[3] 王勁屹,羅博煒.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路徑優化研究[J].當代經濟,2018(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