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許多高精分析儀器進入臨床實驗,以適應醫學科技的進步。正確認識檢驗自動化的弊端并對弊端加以完善,可以提高檢驗工作質量,為臨床診療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檢驗自動化 弊端 完善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檢驗學的面貌日新月異,從手工化操作發展到高度自動化分析,幾乎每個檢驗科都在不斷引進和更新儀器設備,實現實驗室自動化和網絡化建設。但是,各種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問世給檢驗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正確認識檢驗自動化的弊端并對弊端加以完善,以提高檢驗工作質量,及時、準確地發出每一張檢驗報告單,減少因檢驗結果有誤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本文擬就這一問題簡要闡述筆者的看法。
1 檢驗自動化過程中所引發的問題
1.1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 自動化分析儀是一種高科技產品。制造廠商為了使操作方便,設計的實際操作盡可能簡化,以致未經過培訓的人,稍加學習即可操作,這往往給人一種錯覺,好像越是現代化越不需要什么技術,按按電鈕就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此類儀器的操作界面大多是外文,這不僅需要操作人員有一定的外文水平,還要對儀器的工作原理和結構功能有所了解。其次,這類儀器除了具備通常的標本測試功能,還配有質量控制系統和參數設置修改系統,由于不會使用,許多單位都將這部分功能閑置,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此外,儀器的正常維護和故障的及時排除特別重要。多數故障并非“器質性”的,對于不會操作儀器的人來說,每遇故障往往覺得無從著手,尤其是遇到急診而只有一臺儀器時,廠家的維修人員往往不能及時到位,這時若有一位既具有一定維修知識和技能又會操作儀器的檢驗人員,就能確保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轉。由此可見,檢驗自動化對檢驗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更高。
1.2部分檢驗人員忽略手工操作的重要性 個別人認為儀器做出的化驗結果一定準確,不需要手工操作加以補充。出現這種錯誤認識的原因,一是由于平時疏于對手工操作技術的鞏固熟練;二是由于責任心、事業心不強,認為沒有必要。這樣容易造成化驗結果失去可靠性,無法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
1.3配套設施不完善 為了確保儀器安全和正常工作,必須將儀器安置在說明書所要求的環境中,也就是說,自動化的實現并不僅僅以擁有這臺儀器為標準,還包括許多配套設施也要及時跟上。
缺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儀器無法正常使用,甚至在短時間內損壞。
2 完善檢驗自動化的措施
2.1加強培訓,不斷提高檢驗質量 檢驗科要不斷加強員工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再教育培訓學習,提高員工素質和檢驗醫學技術水平,保證檢驗質量穩定,不斷加強基礎醫學知識的學習。此外,檢驗人員應加強職業道德培訓,培養嚴肅的工作責任心、良好的服務態度、嚴密的勞動紀律、過硬的操作技能,從而不斷提高檢驗質量。
2.2密切檢驗與臨床的聯系 做到儀器自動分析與臨床的緊密結合,當遇到檢測結果異常時,一方面可查受檢者以往的檢測記錄;另一方面與臨床聯系非常重要,檢驗工作者應能對一些常見的異常檢驗結果作出合理解釋,多與臨床醫生交流和溝通,正確面對臨床醫生和患者的質量投訴,認真查找原因,不斷提高檢驗質量和檢驗人員的素質。宣傳檢驗醫學新知識,與臨床醫生共同探討疾病的病因學特點、發病規律、病情變化與實驗指標的關系,采取檢驗結果與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從中找出有規律的有內在聯系的指標來指導臨床治療。
2.3將儀器分析和手工操作有機結合 這點在血常規及尿常規等常規類檢查項目中尤其重要,不論生產廠家采取什么樣的技術和措施,儀器如何升級換代,都代替不了人工顯微鏡下對細胞形態的真實觀察。必須要求我們的具體操作者嚴格按照規范化操作程序進行,在必要時一定用手工方法對于儀器作補充,而且這些程序必須文件化,寫入實驗室操作手冊,每個人都必須嚴格執行,這樣才能統一標準,結果才有可比性,才能使得實驗結果有可靠性。
2.4應用網絡資源優勢,溝通檢驗信息 隨著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不斷健全和完善,要充分應用網絡資源優勢,將所開展的檢驗項目等相關內容,設立網頁便于臨床醫務人員隨時查閱,熟悉實驗室診斷與疾病變化的相關規律。檢驗科要不斷和計算機網絡專家交換意見,充分發揮實驗室自動化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中的功能特點。
通過以上措施,檢驗人員要加強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自身素質和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自動化的優勢揚長避短,從而使自動化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在不遠的將來,隨著實驗室信息系統(LIS)和醫院信息系統(HIS)的普及和功能完善,醫生從發出檢驗指令到結果匯報的整個流程實現真正的全自動化成為可能,即全實驗室自動化管理(TLA),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依據。
參 考 文 獻
[1]寇麗筠,陳宏礎.臨床基礎檢驗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耿曉冬.臨床實驗室檢驗自動化的新進展[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