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屬性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深層動力,對其進一步精準定位對當地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影響可以是立竿見影的,也可以是潛移默化的。而高校藝術教育,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一份文化擔當,應當在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和傳播作用。鑒于此,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屬性定位進行探討,發掘出其對本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具有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化屬性;高校;藝術教育;灣區文化
文化屬性定位屬于頂層設計,不可能由少數幾個專家來完成,它是一個系統的觀念形態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的主導和推動,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參與和配合。同時它并不是簡單的文字描述,而是現實地存在于文化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和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相關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等人的意念和行動之中,這些人共同構成了文化屬性的定位者和制造者。同理可推,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和當地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相關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是大灣區地域文化屬性的定位者和制造者。作為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從業者,在從事藝術教育的同時就已經有意或無意地對自己所在地域和自己所傳播的文化藝術的文化屬性進行了定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那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呢?方法或許有很多,但是高校藝術教育的參與必然是其中極有分量的抓手。高校藝術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被教育主管部門、學界和社會所重視。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以教體藝〔2014〕1號印發《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普通高校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要求從2014年開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部屬高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屬性定位應該在其所在地域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部屬高校每年向教育部提交的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中體現出來,這恰恰就是頂層設計,恰恰就是對文化屬性進行定位的一種方式,教育部、大灣區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大灣區部屬高校是共同的參與者。它對當地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影響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促使當地高校藝術教育從“空中樓閣”轉為“面向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創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創造條件,提供機遇。藝術教育是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文化創新的重要手段。同時,藝術教育能有效激發受教育者的創新激情和創新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創新的內在動力將不僅促進藝術的創新,也將通過輻射促進受教育者的科學創新和人文創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國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通過文化交流積極借鑒世界其他各國優秀文化成果,進一步創新本國本民族文化,并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另外,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藝術教育將更加注重社會參與,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主動引導全社會都重視、支持學校藝術教育,并尊重、關心藝術教師,為藝術教育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二,有助于當地高校藝術教育正確處理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有助于讓更多的大學生接受藝術的熏陶。高校藝術教育的性質是通識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100多年前,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美育是德育與智育的一種手段,直言“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藝術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創造行為,是人文的、審美的實踐與創造。因此藝術教育就是以藝術審美為媒介,對受教育者進行人文的、審美的通識教育。藝術的人文屬性決定了高校藝術教育是關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成為“完整的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階段,藝術教育已經從早前的職業教育為主轉變成以通識教育為主。培養專業的藝術家和藝術專業人才只是藝術院校的目標,事實上包括藝術院校在內的廣大高等院校需要培養的是具有人文精神、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的專業人才,這些人不一定從事藝術職業,不一定成為一名藝術家,但是會有很大機會去從事需要一定藝術修養的社會文化工作。
第三,有助于當地高校藝術教育緊扣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時代內涵,從而可以更好地審視和判斷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是否符合時代發展,是否與國家戰略相符,是否有科學理性的基本思路和相應的措施,是否有適應高校文化藝術創新的寬松的生態環境。在文化視閾下,粵港澳大灣區有著特殊的政治地位、肩負著時代使命,并且有著在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中踐行“一國兩制”特色的極具包容性和開創性的政治文化。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后極具中國特色的新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煥發出極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引領灣區核心城市發展。同時它擁有大型的現代化港口群和城市群,有強大的臨港產業支撐,有便捷的、發達的交通網絡,所以灣區經濟必將成為當前經濟的制高點。這些都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時代內涵,高校藝術教育只有緊扣這些時代內涵,才能培育出綻放時代光彩的藝術奇葩。
第四,可以更好地促進高校藝術教育在普及和塑造灣區文化上發揮作用。灣區文化反映的是灣區人的價值取向與價值目標、人格追求、心理定式、思維方式、生活模式、審美情趣等內在精神特質,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傳統嶺南文化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孕育的包括香港、澳門地區文化的當代文化精神和灣區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灣區文化是灣區經濟增長的動力,而高校藝術教育的普及對于灣區文化的塑造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這是因為藝術教育是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文化創新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藝術教育,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一份文化擔當。文化是藝術的內核,藝術是文化的呈現形式,沒有藝術的呈現,文化將被忽略和遺忘。從這個意義上說,灣區高校藝術教育就是為灣區文化的開發、提煉和呈現培養人才,就是為灣區文化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元素與活力。灣區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也反映了灣區文化的發展,灣區文化的塑造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灣區高校藝術教育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能否真正落到實處。灣區高校藝術教育應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灣區各種文化現象,以和諧包容的態度、勇于創新的精神來融合外來優秀文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灣區文化。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獨特,且由于歷史積淀的豐厚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擁有作為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的社會資源優勢,這些優勢資源既可以轉化為保證灣區文化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粵港澳大灣區是經濟的灣區,也是文化的灣區,是作為改革開放新文化發源地的灣區,也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明碰撞和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為此,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屬性應該進一步定位和提煉,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深層動力,所以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屬性定位,對本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高校藝術教育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推手,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部門應該提高認識,明確高校藝術教育的性質、功能和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提升師資水平。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屬性定位關系到文化安全和文化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所以要立足中華文化,更要體現獨特的文化特色,那就是多元、開放、創新、兼容并蓄、自信有為。高校藝術教育,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一份文化的擔當,而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屬性的科學定位可以更好地促進當地高校藝術教育在灣區地域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和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1]鄒琳琳.論藝術教育的開展途徑及其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高等農業教育,2014(9):28-31.
[2]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J].教師之友,2001(11):1.
[3]賈韜.論高校藝術教育的性質與功能[J].江蘇高教,2015(2):98.
作者簡介:
花仕旺,廣東理工學院藝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藝美術。
周詩婷,廣東理工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任宏霞,廣東理工學院藝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藝美術。
推薦閱讀:民族藝術期刊發表論文字數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