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教學中,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真正達到音樂新課標的要求。這是一篇藝術教育論文,對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理念的思考。小編進行了相關整理,以便于您學習和參考。
摘要:在音樂教育中推行人本理念,是充分尊重學生,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必然選擇。在此就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人本理念所蘊含的主要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闡述怎樣將人本教育理念貫穿教學始終,并提出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全面演繹人本教育理念的措施。
關鍵詞:教育理念;人本理念;貫穿;演繹
一、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人本教育理念所蘊含的內容
1.對學生實施柔性化管理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緒,關心學生對音樂課的感受,了解學生學習音樂中遇到的問題,結合學生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從而感化學生,使學生認識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實現音樂教學柔性化管理的目標。例如,教師在教學中要和藹可親,對待某些五音不全的學生,要充分給予一定的理解,可以讓這些學生加強音樂鑒賞,學寫器樂知識,也可以學著把學過的歌詞進行修改,不一定非要把歌唱好。
教師要充分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學生的情感變化,盡量避免在課堂上使用刺激學生的言行。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音樂素質不同,對反應慢的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例如,在教學生學習新歌時,有的學生可能學得快,有的學生則會學得較慢,教師在教的時候,要有十分的耐心,不能對學得慢的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更不能出語傷人,挫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喪失對音樂的興趣。
2.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音樂教學注重強調學生的體驗。因此,音樂教學要在育人的功能支撐下,充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自主探究教材提供的音樂知識,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的發展。例如,在教學葫蘆絲《月光下的鳳尾竹》時,教師通過實際的葫蘆絲器樂展示,讓學生充分了解葫蘆絲,然后播放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讓學生從中體驗葫蘆絲器樂的表現力,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葫蘆絲的欲望,從而可以充分領略少數到民族器樂的魅力。
3.樹立創新意識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個性,不斷進行教學方式創新,采取一切措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音樂探究中,從中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音樂來自生活,發展于想象。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這也就為利用音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條件。例如,在教學嗩吶名曲《百鳥朝鳳》時,首先播放曲子給學生鑒賞,讓學生討論從引子中聽到了哪些熟悉的鳥鳴,有學生提問:“為什么要把原來的雞叫聲刪掉,原作不是獲得過世界銀獎嗎?”,老師重新播放曲子,讓學生模仿雞叫進去,使學生自主探究雞叫與曲子是否和諧。學生由此展開討論,紛紛發表看法,有個學生甚至提出小雞的叫聲蠻好聽的,可以加小雞的叫聲進去的建議,由此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將人本教育理念貫穿教學的始終
1.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在音樂教學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通過音樂的感染力,加強學生對美的體驗,使學生能夠從中把握音樂詮釋的情感和表現形式等,從中掌握音樂的相關知識,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要真正借助音樂審美實現音樂的教育功能,只有以學生為本,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質,使學生從中領會音樂的本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并將審美情趣應用于生活實際。例如,在教學《茉莉花》時,首先播放錄制的原唱,使學生從中體驗民間小調的藝術魅力,激發想學唱的欲望,讓學生分析歌曲的結構,在教會學生唱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讓學生琢磨自己后邊的歌詞,嘗試自己進行試唱,學生不僅很快學會了唱,而且學會了分析歌曲結構,掌握了快速學習新歌的技巧。
2.引導學生利用音樂緩解壓力
不同音樂帶給人的情感體驗是不同的。音樂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感官享受,而且能夠蕩滌學生的心靈,加深了學生對生活的感悟,使學生利用音樂不斷緩解自身的壓力。在學生利用音樂宣揚的精神鼓舞自己的同時,也提高了音樂的實際應用價值。例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以其激昂的生活激情,宣揚了一種不屈服于命運的頑強精神,使學生在享受作品帶來藝術美感的同時,從中尋求到精神共鳴。如果學生遇到挫折時就會選擇聽《命運交響曲》,給自己戰勝挫折的勇氣和毅力,使學生更加堅強。《牧童短笛》以其輕松、自然、閑適的旋律,使學生在煩躁時,選用該音樂可以學生使精神放松,煩躁情緒逐漸趨于平和等。
3.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新
好的音樂使人就聽不厭,很難產生審美疲勞。因此,可以借助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曲調,通過學生的改變,將其應用于班級活動或實際生活中,也可以利用音樂,對某些知識改編成歌曲,便于學生加深記憶。例如,有個學生根據《茉莉花》改編了一首歌頌梅花的歌詞:“好美的臘梅花,好美的臘梅花,怒放枝頭風也吹不落她,我有心搭個帳篷給她,又怕別人笑話……”。還有的學生將比較難背的詩詞改編成歌曲來加強記憶,有的學生依照《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的曲調,將唐朝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改編成歌曲;將唐朝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依照《濤聲依舊》的調子來唱誦等,不僅靈活應用了音樂,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全面演繹人本理念
1.營造音樂教學的氛圍
在音樂教育中,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音樂的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非常必要。例如,在教學《化蝶》時,將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要片段制成多媒體課件,并配以兩只蝴蝶在花叢中蹁飛的畫面,插播《化蝶》小提琴協奏曲并加上配唱情境,動態展示小提琴的各個主要部件,使學生從故事到現實,從音樂到樂器,從曲調到歌詞,切切實實感受到不同一般的美感,借助情境了解更多的音樂知識。
2.創設多媒體情境
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將原聲歌曲近動態演繹,根據學生的需要,將教學內容融合到課件中,采用慢放和快播形式,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學《唱臉譜》時,將電影《變臉》中的臉譜與戲劇臉譜進行動態比較,讓學生掌握臉譜的相關知識。插播歌曲《唱臉譜》,不斷變化臉譜。將歌曲慢放,讓學生跟著多媒體投影學唱歌曲,對學生較難掌握的部分進行重復演唱,使學生學會為止。讓學生跟著原唱進行練習,降低原唱聲音,讓學生大膽跟著樂曲和節奏演唱。
3.借鑒先進的課件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利用網絡先進的課件,可以使教師根據學生在教學中的表現,觀察先進課件的實用性,從而借鑒先進的經驗來進行創新嘗試。
例如,在教學《踏雪尋梅》時,借助網絡下載的多媒體課件,發現課件制作的非常精良,但是學生興趣卻并不高,經調查得知,學生對課件中太多的敘述性語言缺乏興趣,對教師不熟悉,感覺就像看電影,缺乏教學互動等。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對課件進行改進,教師適時進行引導,效果明顯提高。
總之,要充分讓學生自我體會音樂的美感,滿懷興趣去探究音樂蘊含的情感,從而喚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不斷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教師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在教學中進行教學方法創新嘗試,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 劉加柱。中小學音樂教育應"以人為本"[J].北方音樂,2009(9)
[2] 錢秋芳。音樂教學中的誤區--新課程音樂教學評價[J].新一代(下半月), 2010(6)
[3] 董榮岡。試談初中音樂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策略[J].學周刊B版,2010(7)
[4] 阮麗萍。淺談音樂教學中的科學教育理念[J].音樂天地,2011(2).
投稿期刊推薦:
《音樂世界》期刊簡介《音樂世界》(半月刊)創刊于1954年,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川省音樂家協會主辦。
期刊欄目:
娛樂直擊、星聞拼盤、紅星部落、聲東擊西、星閃閃、明星全接觸、影視探班、名人坊
數據庫收錄情況:
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