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如何使具有不同器樂演奏水平,使用不同樂器的學生都能通過器樂課堂來提升演奏水平,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呢?筆者立足學生的發展實際,融入課堂器樂教學的核心理念,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別,進行分層器樂教學的嘗試,經過多年實踐略顯成效。以下是一些具體做法:
一、調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資料
教師在接手每一個新的教學班級時,不要著急上課,應先給讓每位學生制作一份個人藝術特長檔案。首先,以調查問卷等形式,調查學生的藝術特長,尤其要突出“器樂教學”板塊,有重點地在問卷中調查學生器樂演奏水平。之后,再以“才藝展示”為平臺,提供器樂特長學生演奏展示的機會。這樣一來,不僅使教師掌握了器樂特長生的大致情況,也熟悉了沒有任何器樂演奏基礎的學生和其他藝術特長生的情況,便于今后有的放矢地開展器樂教學。
二、分層教學。協調各水平關系
筆者所嘗試的器樂教學學具為口琴。在了解學生的口琴吹奏基礎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吹奏小組,每個班大致2__3組,分別是A:基礎組;B:提高組;C:演奏組。各組座位相對集中,各設組長一名,在日常的訓練中起組織指揮的作用。依照—定的演奏任務,三組同時進行練習,其中,A組同學主要練習單音、音程及簡單的旋律演奏,尤其注重掌握口琴的基本演奏姿勢,找準各音的準確位置及正確的呼、吸等;B組的同學大部分具有—定的口琴吹奏基礎,但欠缺—定的吹奏技巧,他們練習略微復雜的樂句及曲目或重點練習大跳音程;C組由個別口琴演奏基礎較好的同學組成,他們要對樂曲進行更好的表現和處理,要在演奏中加入自己對樂曲的理解,能用更豐富的口琴演奏技巧提升作品的表現力。
但是,在此類分組方法訓練的過程中產生了_一個重要問題:有一些器樂特長生雖擅長其他樂器,但是口琴的吹奏基礎并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如按常規的分組法他們有可能被分在A組或B組,這在—定程度上挫傷了這些學生的自尊和優越感。他們往往表現得比較消極,對口琴學習不屑一顧,有的甚至放棄了對口琴的學習。
那么,這些器樂特長生有沒有必要再學習口琴等課堂樂器呢?他們普遍反應:“課堂上學習這些小樂器的目的無非是以樂器為途徑,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而我們通過自己學習的小提琴、長笛等樂器就能達到這個目的。其他同學學吹口琴,是因為他們不會其他的樂器,所以學好口琴對他們很重要,對于我們而言意義不大……”
這些學生的說法并非沒有道理,器樂進課堂,并非為了學習樂器而學習樂器,而是以器樂為途徑讓學生來感受音樂、參與音樂,更好地理解音樂。為什么不能尋求一種發揮器樂特長生積極性,將特色樂器與口琴結合起來豐富音樂和表現音樂作品的途徑呢?在這種思路的推動下,筆者征求各班中器樂特長生的意見,將一些更愿意演奏自己專長樂器的同學另列為D組(特色樂器組)。在分組排練時,根據作品的要求,選擇一至兩類樂器與口琴分別擔任領奏或獨奏,D組內其余學生則自行選擇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為作品伴奏。
三、各取所長,共同演繹音樂作品
要在短暫的課堂器樂教學時間內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很快地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還需要對上述4個器樂演奏小組進行有效管理,采用流動機制,對于能晉級的學生實施獎勵機制(即能從A組晉級到B組或C組),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要不定時地對組內學生的演奏水平進行抽查,并落實好組長的工作任務,采用組內互助、跨組協助等方式(如邀請C組同學深入到A組指導相關的演奏等),切實掌握各組的動態并提升各組的演奏水平。同時,教師在作品改編處理上要盡可能地服務于學生的演奏基礎,既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盡快上手演奏,又要具有—定的挑戰難度,最大程度地發揮各水平學生的演奏積極性,為他們“量身定做”屬于他們的音樂材料。首先是要對每個音樂作品有明確的劃允讓不同技術難度的樂句由不同層次的學生來演奏,如某些樂句設計成領奏的形式,由特色樂器組同學或是口琴C組來擔當;某些難度不大的樂句則用口琴齊奏等方式;而對于程度較淺的學生,教師則為作品寫上簡單的口琴伴奏(這些伴奏旋律簡單,節奏鮮明,易于演奏)……總之,教師要做好扎實詳細的案頭工作,立足學生的演奏實際,為他們配置不同的演繹方式,尤其是對于器樂特長生較多的班級,要盡量讓所有特長生都能用他們的特色樂器參與到領奏或齊奏中,激發他們演奏的熱情,甚至可以動員他們主動參與到對作品的改編中來,從而更好地帶動整個班級的器樂演奏氛圍。
在一些優秀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筆者改編并排練了一些朗朗上口、深受學生喜愛的器樂作品,包括《虹彩妹妹》、《采茶燈》、《豐收鑼鼓》、《晚會》等。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演奏水平,主動地參與到作品的演奏中來,在演奏中體驗、在演奏中成長。
嘗試分層次器樂教學實踐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器樂演奏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更是他們共同合作、分享音樂,在音樂中感悟與成長的過程。尤其針對我校器樂特長生眾多的現狀,通過分層器樂教學,他們以特色樂器的方式參與到課堂器樂演奏中,大大豐富了課堂器樂演奏的氛圍,使單調的口琴教學變成了器樂交響,豐富了色彩,增強了表現力,學生的參與熱情更濃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的器樂特長生中,不少學生的“特長”身份較為“脆弱”。相對于普通學生,他們是特長生,而相對于其他更好的器樂特長生而言,在各種交響樂演出中,這些水平中等及以下的同學難得擁有上臺表演的機會。當交響樂舞臺無法實現他們的夢想時,課堂器樂教學卻給了他們良好地展示自我的平臺,尤其是在課堂上,當他們完成演奏贏得同學們由衷的贊美時,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也能促使他們更努力地投入到課堂的器樂合奏中。
分層課堂器樂教學,立足于開發普通學生和特長生的潛能和優勢,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分層教育,器樂演奏水平都能得到發展;同時,分層課堂器樂教學也進一步完善了課堂器樂教學的內涵,拓寬了課堂器樂教學的思路,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音樂能力及其他能力的持續發展創設了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