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論述,對于大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圍繞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以電子技術基礎為例,從翻轉課堂的現狀、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實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概括了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雙刃效應”。并針對翻轉課堂帶來的挑戰,分別從學生、教師、教學管理者、技術的角度思考應對之策,以期為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以及大學教育改革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翻轉課堂;電子技術基礎;大學教育;課程改革
《電子科技文摘》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
一、翻轉課堂的基本理念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或Inverted Classroom)教學模式在教育領域激蕩起一股變革的洪流。翻轉課堂即是改變傳統教學的方式,通過重新分配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過程的空間與時間要素,使知識的受眾群體相對獨立地完成知識的學習、知識框架的構建,并進一步通過知識傳授者的引導與啟發,完成知識的內化、發散與應用等。翻轉課堂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理念,通過重構傳統教學中師生的角色關系,實現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性創新。目前,翻轉課堂已經引起國內外高校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 翻轉課堂的起源
2006年,美國林地公園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兩位科學老師為給因病而無法上課的學生補習功課,通過錄制軟件結合課程所用PPT演示文稿,將課堂講授知識的過程錄制成教學視頻,從而方便學生在家自主的學習。此后,他們開始重新思考教與學的過程,并提出了“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1]2011年,著名的教育性非盈利機構——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在TED大會上做了關于翻轉課堂的專題介紹,使得翻轉課堂成為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逐漸為各個國家眾多教師所熟知,并成為全球教育界廣泛關注的新型教學模式。[2]作為翻轉課堂的基礎內容,教學視頻成為了課下時間聯系教師與學生的紐帶,而可汗學院、Coursera、EDX、Udacity以及國內的慕課、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等一大批網絡平臺、機構為翻轉課堂的發展奠定了數字化技術基礎。
(二) 翻轉課堂的定義與特點
所謂翻轉課堂,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環境中,課堂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傳統課堂和翻轉課堂的各要素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3]。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將翻轉課堂的特點概括為教學理念的顛覆性、師生關系的互動性、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及教學資源的開放性。
1. 教學理念的顛覆性
由于傳統課堂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而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分別是通過教師的課上教學與課下作業來完成的,因而“以教師為中心”成為傳統課堂實踐的關鍵。相較而言,翻轉課堂的知識傳授將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后完成;而知識內化則被“搬到”課堂,經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如作業答疑、小組協作及師生交流等形式而完成,從而形成對傳統課堂教學理念的顛覆。
2. 師生關系的互動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正因此,在傳統課堂的師生關系中,教師通常象征著知識的傳播“圣人”和“演員”,而學生則處于知識的被動“執行者”和“接受者”。在翻轉課堂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化身為學生學習的親密“伙伴”與教學活動的“導演”;而學生則是轉變為學習活動的“主角”和“互動者”,能夠更好地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高效地學習。
3. 教學模式的多樣性
翻轉課堂將更多的教學時間以視頻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式留在了課下,并在課堂上以蘇格拉底式教學、探究性學習等方式,在不減少基本知識展示量的基礎上,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見,翻轉課堂將是對傳統課堂教師板書、演示文稿教學的一種顛覆,與此同時,這也將改變傳統課堂學生填鴨式學習的不良現狀,使得學生能夠在一種交互協作的學習氛圍中,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
4. 教學資源的開放性
除開傳統課堂的課本和習題冊,翻轉課堂中增加了教學視頻、多媒體材料及互聯網資源等開放性教學資源。例如,教學視頻主要針對某個特定知識點,長度通常控制在10分鐘左右。學生在課下進行視頻學習,可以以暫停、回看等形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開放性教學資源的增加能夠便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復習與鞏固,并在相對輕松與自由的學習氛圍中系統的自我學習管理。
結合翻轉課堂的特點,本文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為例,根據教學現狀與問題,總結了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應用中的“雙刃效應”,并展開多視角的思考。基于以上思路構建的文章金字塔性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
二、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一) 課程介紹
電子技術是根據電子學的原理,運用電子元器件設計和制造某種特定功能的電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主要包括信息電子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其中信息電子技術根據處理信號在時間以及變化幅度上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模擬(Analog)電子技術和數字(Digital)電子技術。電子技術是研究電子器件、電子電路和電子系統及其應用的科學技術,已經應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類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內容涵蓋了《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門課程中大部分的基礎性概念和知識點,具有基礎性、抽象性、實踐性的特點,可以為非電類專業的學生提供后期專業課程所需的電子方面的基礎知識。
(二)課程現狀
結合國防科技大學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實踐,作者將經典教學方法的現狀做以下方面歸納:
1. 知識傳授
類似于許多大學課程,電子技術基礎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以多媒體課件引導為主、板書為輔,依照教案與教學日歷,通過課堂教學、組織討論、課后作業、階段測試、課內實踐、學生自學等一系列的教學環節使學員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2. 課程實驗
為了加強學生對于電子技術基礎知識點的掌握,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圍繞課程核心知識點,設計了5組實驗課程。通過引導學生設計、搭建實際電路系統,實現某一特定的功能,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程趣味性。
3. 軟件仿真
綜合考慮課程學時、實驗室環境的約束等,本課程設置了多組基于Multisim軟件的電路仿真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分解問題、設計電路、軟件使用等方面的能力,突出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應用性、實踐性的特點。
(三)存在的問題
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應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需要講授的內容越來越多,然而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以及本校“3+1”教學模式的影響,經典課程的教學時長不斷被壓縮,電子技術基礎的教學學時已由72被壓縮為54個學時。在技術發展與改革環境雙重作用下,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問題不斷暴露出來,歸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課程內容多,授課學時少
電子技術基礎授課內容涵蓋了模擬電子技術與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大部分內容,涉及的知識體系范圍廣,知識點繁多。加之授課學時不斷縮減,對于教師與學生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 學生基礎層次差異大
本校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個省份,其中整體教育水平、教學質量以及教材的不同造成了學生基礎層次差異較大。傳統的授課方式,較少的關注學生的基礎差異,授課過程中,為了照顧大部分學生以及課程總體進度,不得已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一刀切的模式制約了自學能力強、基礎扎實的學生對于知識探索的積極性,同時又打擊了接受能力差、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3. 具體教學條件和背景下的問題
受教師人數的限制,目前電子技術基礎多采用大班教學的模式。大班教學的難處主要體現在管理難、互動難、反饋難、眾口難調等。
受限于教育環境與體制的約束,師生溝通交流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大問題。課上為保證進度,教師會控制互動次數;課間休息時間有限,交流范圍小;課后輔導答疑存在每個學生平均分配時間少,疑難點重復講解的問題。
三、翻轉課堂理念在大學教學中的“雙刃效應”
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優勢已逐漸突顯;與此同時,翻轉課堂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對撞所引入的各種挑戰也不容忽視。本文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為例,深入分析了翻轉課堂在大學教育應用中的“雙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