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中,實施“目標導向”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微機室進行授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精講多練。打破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并建設公共教學網絡平臺,并對教師和學生開放,不僅提供自主學習課件,還提供大量的參考文獻、使用技巧、問題和解答等與課程相關的教育資源,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使用“案例分析法”實施教學,學生通過模仿已有的、應用工具軟件制作的典型樣例來完成學習。使用“任務學習法”加強學生綜合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的能力,選擇在實際應用中經常運用的典型功能作為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使用“研究性學習”開發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合作意識。教師給出一定的專題作為研究性課題,由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課題研究。根據課題的難易程度,可分為課上進行或課后進行。課題研究完成后,教師選擇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發布并交流研究成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網絡技術,教學應用
在教學評價的改革研究中,將過程性評價和績效性評價相結合,實行免修制度。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不僅可以對學生學習狀況有所了解,也可以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及時做出調整。績效性評價更能體現學生實際動手與創新設計能力。對部分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較好、技術應用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自主測試,以獲得免修資格。注重對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軟件的運用能力的考查。考試題目以任務形式給出,通過任務的完成全面考查學生對工具軟件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
實踐證明,計算機教學從內容到方法,都需要突破性的教學模式,要盡可能解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專業與非專業、學生素質差異等各種矛盾。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作為重點,以學生創新為主要目的,設計實習案例,開發學生后續自主學習的潛能,達到最終的計算機教育目的。隨著信息技術和教學理論的發展,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創新教育的方式和方,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1、大學計算機教學改革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1.1學科發展變化與教學內容穩定之間的矛盾
計算機發展變化之快是有目共睹的,在帶給人們許多方便的同時,使“大學計算機”的教學遇到很多困難,課程內容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設備也需要不斷升級。而課程內容的變化導致了課程內容的不穩定,結果導致課程內容的穩定性與計算機學科發展的變化性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
1.2潛能開發和創新意識培養不足
“大學計算機”通過上機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包括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然而,學生往往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有些學生甚至不做實驗,復制他人實驗結果,敷衍了事。
1.3教學方法陳舊,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以往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體,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的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并挖掘其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真正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
1.4缺乏完善、先進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大學計算機”課程考核忽視實踐操作,強調知識記憶。使原本實踐性、趣味性、創造性很強的操作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需要建立完善、先進的教學評價體系。目前,我國有許多專家、學者都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并提出許多教學理念和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對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自主學習,驅動式教學,層次教學,開放式教學等。但是,不同類型的高校無論是辦學理念,還是學生素質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對獨立學院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進行改革時,必須結合自己的辦學理念及實際狀況,制定出更適合不同大學發展的改革方案。
2、大學計算機教學改革內容
根據獨立學院教育管理的體制、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對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進行研究,結合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學生素質,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等多個方面對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進行研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素質能力方面的系統鍛煉,并處理好知識教育與素質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增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使計算機基礎教學更適用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2.1教學內容
根據專業的特點研究教學內容,既要求同,也要存異。例如,各類專業都需要介紹的軟件有:媒體播放器類、查殺病毒類、文件恢復類、網絡應用類、文檔傳輸下載類、文檔壓縮類、閱讀瀏覽類、翻譯轉化類等常用軟件。再如,Word模塊的教學,除了講授一般的文檔排版方法外,可在理工類中引入公式的插入及應用技巧,在文科類中可強調分節、制作目錄等應用,在藝體類中可強調圖形、藝術字的使用。
2.2教學方法
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創新,實施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的開放性教學模式。研究案例驅動式教學,案例驅動是發現學習的一種,它將知識點分解到若干實際案例,使學生從知識的被灌輸者變成知識重組的構建者,教師的職能也發生了轉變。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再進行指導,剖析理論知識,讓學生參與思考、討論、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3教學評價方法
研究如何從應用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評價,能夠真實反映學生對軟件功能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與課程的教學目標保持一致,將學生從對書本的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
3、大學計算機改革的實施
3.1多樣化與網絡化相結合
在研究教學內容時,要將多樣化與網絡化相結合。依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訂的《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2008年版),結合獨立學院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的實際情況,在講授計算機基礎、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網絡基礎和Inter-net應用、數據庫技術的基礎上,為迎合各專業開設一些選修課程,如Photoshop圖像處理、Flash動畫設計、Dreamweaver網頁設計、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等,實行“1+X”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經驗和實際需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自己編寫教材,并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及時補充教學內容。為專業服務,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統一性的必不可少的基礎理論與知識的前提下,根據學科、專業不同,在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上也要區分對待。例如,理工類重點突出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側重于計算機應用技能訓練;而對藝術類學生,側重于辦公自動化軟件、多媒體軟件等的學習與應用。與專業知識融合,在專業知識、專業應用軟件和計算機技術之間尋找交叉點。學習使用該專業領域的軟件,使專業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從而實現計算機應用服務于專業學習,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