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是一個山區縣,氣候溫暖濕潤,山多林多,森林覆蓋率高,擁有建設生態公益林得天獨厚的條件。建設好生態公益林,對于加快大埔縣林業生態建設,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鞏固生態建設成果,保障林業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闡述了大埔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的現狀,分析了建設生態公益林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相關解決對策。
關鍵詞 生態公益林;現狀;廣東省大埔縣
近年來,以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洪澇、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生態公益林是以發揮生態、社會效益為主的森林群體,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和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廣東省大埔縣是一個山區縣,氣候溫暖濕潤,山多林多,森林覆蓋率高,擁有建設生態公益林得天獨厚的條件[1]。建設好生態公益林,對于加快大埔縣林業生態建設,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鞏固生態建設成果,保障林業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現狀
大埔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游,介于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國土總面積24.38萬公頃,林地面積19.83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9.1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8.87%。大浦縣現有生態公益林面積12.52萬公頃,占林地面積63.14%[2]。2020年納入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的面積為4.14萬公頃和8.27萬公頃,分別占林地面積20.88%、41.70%。從分布情況看,大浦縣14個鎮1個國營林場,249個村民委員會均有分布,數量最多、面積最大是茶陽鎮,有1.64萬公頃,占生態公益林面積13.10%,其次是高陂鎮,有1.41萬公頃,占生態公益林面積11.26%,面積最少的是豐溪林場,有0.28萬公頃,占生態公益林面積2.24%。自生態公益林建設項目啟動以來,在生態公益林區內沒有發生嚴重的亂砍濫伐、亂征濫占、亂采濫挖、亂捕濫獵、毀林開墾、森林火災及森林病蟲害等現象。總的來說,構建以國家級公益林為核心,省級生態公益林相配合的生態公益林建設網絡,逐步擴大生態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治面積。同時,推行嚴格的生態公益林禁伐政策,極大地降低了森林火災及病蟲害發生率,成災率連年下降。生態公益林管護成效良好,但在管護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有待改進和完善。
2 問題
2.1 保護意識淡薄
近年來,國家雖然十分重視生態公益林保護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生態公益林,但生態公益林不同于商品林,不能拿到市場上進行銷售,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它在保護環境、發揮生態效益方面具有長期性和間接性,而林農對此認識較淺,認為管好管壞與自己關系不大,人們對生態公益林保護缺乏應有的重視。
2.2 管護人員素質偏低
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的職業。目前大埔縣生態公益管護工作主要依靠村一級護林員。但村級護林員普遍存在年齡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全縣有護林員682人,初中文化及以下的有548人,占了護林員的80%,高中文化只有20%。究其原因,主要是工資待遇低,招聘來的護林員都是林區的村民,缺乏相應的森林管護專業知識,有些護林員連巡山護林日志都無法獨立完成。由于工資報酬低,許多護林員還會找些兼職來增加收入,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護林工作中去。
2.3 監管工作不到位
鎮林業站作為最基層的營造和保護森林的管理機構,肩負著監督、檢查、考核護林員的重任。2015年由于基層林業站劃歸到各鎮農業服務中心管理,而農業服務中心人員少、業務繁雜、工作頭緒多,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直接影響林業監管職能的發揮,造成管護職責不到位,亂開、亂采、放牧等破壞生態公益林行為現象時有發生。
2.4 生態功能脆弱
目前大埔縣生態公益林以松樹為主,存在針葉林多、闊葉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結構單一、生態功能等級偏低等問題。這種以松林為主組成的森林群體,林分質量不高、抗逆性較差、發生病蟲害的風險大和森林火災隱患高,導致森林生態防護功能脆弱,不利于保持生物多樣性、森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發揮,加快生態公益林的林分改良已成當務之急[3]。
2.5 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低
自實行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以來,所需資金一直依靠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解決,而僅依靠政府在經濟上的宏觀調控支付,無法滿足生態公益林建設與管護的需要,造成生態公益林達不到管護要求,使生態公益林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木材需求量大增,木材價格逐年上升,從兩者獲得經濟價值相比較來看,木材獲得的經濟價值遠高于獲得生態公益林補償價值,生態公益林禁伐之后,難以對林木所有者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補償,導致林農管護生態公益林積極性不高。
2.6 森林火災時有發生
由于生態公益林周邊地區都是林農生產、生活的地方,人為活動頻繁,林農自身防火意識淡薄,對農事活動用火等根本沒有報批的概念,在田間、地頭用火非常普遍,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就點火,從而極易引發山火。加上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滯后,如防火設備簡單落后、生物防火林帶比例不足、瞭望臺(哨)覆蓋面小等,而林農從事生產的地方,點多、面廣、線長和管理執行起來難度較大,造成森林火災時有發生[4]。
3 對策
3.1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保護意識
生態公益林保護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只有把增強全民的保護意識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才能使生態公益林得到真正有效的保護。因此,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認識到保護生態公益林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采取多種渠道、多種途徑、廣泛宣傳生態公益林的意義、價值及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提高全民保護意識。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如張貼標語、懸掛橫幅、樹宣傳牌(碑)等多種形式,讓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深入人心,使保護生態公益林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推薦閱讀:生態建設引領下的林政資源管理策略探究